随着科学的发展,教学改革的深入,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已逐渐让位于以“学”为主的教学方式。
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它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有利于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和控制教学进程。教师完全主宰课堂,忽视孩子的认知主体作用。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任务就是消化和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却忘记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力性和创造思维的。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大多数学生慢慢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到后来不知道该问什么。这使孩子的思维被束缚、被禁锢。
孩子获得知识的多少,不是取决于背诵老师所教的和书本上的知识。“教”只是老师往孩子大脑里灌输东西,这些东西还算不上是孩子自己的东西。只有当孩子主动思考和探索,才能把它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才算真正拥有它们。
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应该做的是:“教会孩子生活,教会孩子学习,教会孩子关爱。”所有的知识只能是孩子自己学会的,不是靠大人教会的,关键是在方法上。我们教师要做的应该是教会孩子学习。只有孩子掌握学习方法,把学习当做一件快乐的事,他们才会主动学习,才会把“学海无涯苦作舟”变成“学海无涯乐作舟”。
以“学”为主的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要想孩子主动学习就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主动去思考和探索,同时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和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如果孩子抱以消极的态度来学习,他会变得越来越懒得动脑思考,会感到学习很枯燥乏味,会学无所获。相反,孩子以乐观主动的态度积极地思考探索,他们会从学习中感到充实和丰富,体验到无限乐趣。
奇奇是个聪明好动的孩子。刚上幼儿园时,上课不是到处乱窜,就是找小朋友说话。总之,是坐不住。唯独讲故事时,他才会安静下来聚精会神地听。可没过多久,就连他最爱听的故事也吸引不住他了。我和他好好交谈后,才知道是因为我的缘故。奇奇是个想像力特别丰富同时又喜欢问“为什么?”的孩子。当我讲故事时,他总时提出许多千奇百怪的问题和想法。搞得我不知如何回答,经常是弄得故事无法继续讲下去。后来,我不耐烦地说:“我说是这样就是这样,没有为什么?”为了完成教学活动,我强压住不让他发表想法和提出问题。时间长了,他感到听故事很没意思,一来是他不喜欢老师讲得故事结局。再则,老师又不准他发表意见,所以使他失去兴趣,不想听。
这件事,让我不得不好好地反省自己的教学态度和方法。从中深刻认识到:要想孩子感兴趣、主动学习,就要重视孩子的想法。成长中的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感,他们总是问这问那,想弄个明白。我们大人有时不理解孩子的好奇和探索心理,认为是孩子在瞎闹,通常因此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这样很容易引起孩子的不满和伤害到孩子。对于我们无法回答的问题,我们大可以直接告诉孩子:“你问得问题,我也不知道,这也正是我很想知道的,我会去多看点这方面的书或者上网寻求帮助,想信我会想办法帮你找到答案的。”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使他们知道多种得到答案的方法。总之,向孩子讲故事时,我们要时时询问孩子的观点和想法,不要把大人的观点强加给孩子。要鼓励孩子多发表见解,敢于发言。孩子踊跃发言是促使孩子注意听讲的一种主要手段。 老师可不光是要说,更重要地是要听孩子说。作为一名老师应该耐心地当好孩子的听众。听和说是分不开的,有耐心的听众才会有健谈的孩子。无论孩子讲什么,我们都要表现出认真倾听地样子,让孩子感觉到很喜欢听他们说话,这样才能激发孩子表达的欲望。
灿灿是个聪明可爱的女孩,她总是缠着我,讲个不停。我也非常喜欢她,因为她各
方面都表现得很优秀,她总是会带给我新的东西。可有段日子,她突然变了。由于工作繁忙,我也疏忽而没有觉察到。还是她妈妈发现异常,主动和我聊起,才引起我的注意。她妈妈告诉我:以前每天回家,灿灿等她刚吃完饭收拾干净,就缠着她给她当天在幼儿园里学得内容和发生的事。然后,就拿出故事书,让她讲给她听。可最近,她不但不讲在幼儿园里学得是什么、发生了什么事,也不缠着她讲故事了。刚开始,还觉得闹个清静。可时间一长,觉得不对劲,问她怎么回事?她说:“老师都会,都不想听,我当不成小老师了。我也想听故事,也不想说。”我等自由活动时,找灿灿好好地聊聊,找到了原因。以前,灿灿每天总会缠着我,给我当小老师,给我讲她从妈妈那里听到的故事。我总会表现出很感兴趣很认真地听,并会以不同的方式表扬鼓励她。那段时间,由于配班老师有事请假,班上就我一个老师。班上学生多同时事情也多,当她缠着我要给我讲故事时,我告诉她老师很忙,等不忙的时候再听她讲。可她总找机会缠着要给我讲故事,我被缠烦了,就告诉她,我听过这个故事的。接连几天,让她感到她讲得故事老师不喜欢,她当不成小老师了。打击了她的积极心,所以她不再有主动学习的动力。让孩子扮演老师这一角色,孩子会因为有责任感而主动地学习,从而更为迅速全面地吸收知识。同时还可以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不管我们再怎么忙,都请抽出点时间来耐心地当好孩子的听众。
“生活即教育”我们要善于在生活中因势利导,给孩子创造一些亲身体验的机会。从孩子身边熟悉的食物着手,用孩子所喜爱的形式进行讲解。这样,理论才容易深入孩子的脑海里,更好地被孩子接受并付诸行动。
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感,什么都想去碰一碰,试一试。在此情况下,可以对他们的行为不要做出限制,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他们从中也会懂得一些道理。
在植物角最显眼的位置,我特意放个盛有水的透明瓶子。在瓶子里又放了几粒黄豆。
孩子们很快就发现了,都很好奇。跑来问我“是什么?”我只是简单回答“黄豆”。孩子们又问:“为什么,要把它放在水里?”我告诉他们,是随便乱放的,没有原因。过了几天,黄豆开始发芽了,孩子们拉着我往植物角走,又展开了新的问题……
只要教师能抓住孩子的心灵,有一颗善于去感知孩子的心,顺着孩子的思路开展教学活动。这样的活动就能吸引孩子的兴趣。孩子会以乐观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主动思考和探索,尽情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我们要时刻关注着孩子,当孩子在探索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要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
专家指出:教育的本质是人性的解放,而不是对人的束缚。学习应该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只有当孩子感兴趣时,他们才会主动学习。寓学于乐,让孩子们在欢快的气氛中学习。即“学中有玩,玩中有学。”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同时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玩能促进孩子身体的健康发育,同时促进孩子心智的成长。玩的主要形式就是游戏。做游戏是幼儿最高兴、最愉快的时光,游戏使孩子快乐。当孩子刚上幼儿园时,可以让他们玩“娃娃家”的游戏。在娃娃家里,有妈妈哄孩子吃饭、睡觉的游戏;有妈妈送孩子上幼儿园的游戏;当孩子生病了,妈妈带他们去医院看病、喂药、打针的游戏等。游戏在潜移默化地塑造孩子,我们可以利用游戏有目的地启迪孩子。在他们身体发育的每个时期,选用适合地有趣的游戏同孩子快乐地玩耍。游戏虽然是以娱乐为主的活动,但快乐的玩耍能不知不觉地开发孩子们种种能力。它所起到的作用比专门去“教导”要大得多。 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的教学方式已逐渐取代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的教学方式。一味被动接受的学生是不会成功的。被动接受只会关上成功的大门,而独立思考主动学习才会开启成功之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