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鸡兔同笼说课稿

来源:六九路网
鸡兔同笼说课稿

说教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从读懂教材这一角度来看,在本课教材中呈现了2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通过猜想举例、列表法、假设法来解决问题。其中,第一种是列表法,第二种是假设法。

在导读单上我设计了三种不同的格式让他们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最后还设计了一个你还有其他方法吗?课堂上学生可能会想出画图的方法等。但需要注意的是,教材选“鸡兔同笼”这个题材,主要并不是为了解决“鸡兔同笼”这个问题本身,而是要借助“鸡兔同笼”这个载体让学生经历列表,让学生在大胆的猜测、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中,体会出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假设法。而且在后面相应的练习、复习中,相关的题目也都让他们尽量用假设法来解决问题,能够让学生较好地运用这种基本的解题策略解题。这一课时是作为四年级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化繁为简的解题思路。 说学生:

学生已经具备了应用逐一尝试法列表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他们已初步接触了一些解题策略,但是对于假设法他们还是第一次认真接触,所以这里会有难度。在数学的应用意识与

应用能力方面需进一步培养。 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理解的和分析,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遵循课程标准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知识目标:理解掌握并会应用列表法、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能力目标: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数学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运用列表法、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难点:理解掌握假设法,能运用假设法解决数学问题。 说教具:

本课时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制作了课件,导读单。 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交流等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归纳、总结,以问题引领学生进行尝试、探究、调整、交流等等。使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 说教学过程:

1、课前让学生搜集了一些我国古代数学方面的著作资料,让同学们了解我国古代的在数学方面的成就。

2、情景引入

在开课时,我说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和聪慧的大脑创造了许多伟大奇迹,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四大发明,其实在数学方面也有突出贡献,这节课就让我们回到1500年前,学习《孙子算经》一书中的鸡兔同笼这一数学问题。同时揭示课题:鸡兔同笼。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为了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尝试、探究

接着我让学生先小组讨论,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在这里我只要求学生说出解决的思路即可。紧接着的新授部分,我让学生大胆的进行猜测、尝试与调整,并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归纳各种不同的法的优劣所在,并重点介绍假设法。

4、巩固,运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这一环节,我又重点让学生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鸡兔同笼相类似的地方,明确鸡兔同笼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构建这一数学模型,帮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列表的策略,并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5、课堂延伸

我让学生课外继续探讨《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作为这一课的课堂延伸,既使整堂课前后照应,又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教学反思

反思这堂课的教学,从整体上来讲我认为还是比较成功的,具体体现在:1、我在认真研读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领会了编者的意图,在课堂上及时渗透化繁为简的解题思路。2、同时通过导读单提前预习为本节课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而且学生尝试着用猜一猜和列表法来解决问题,给假设法奠定了基础。所以在介绍假设法时很轻松的就进入课堂,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3、对鸡兔同笼这一数学模型的构建学生掌握不太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对怎样的问题适合运用列表法,什么样的适合假设法,能够一目了然,并能选择科学、合理的应用恰当的方法加以解决。4、但对这节课教学本身也有自己的思考,因为《鸡兔同笼》问题本身是我国的千古趣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远远不止假设法一种,而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虽然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但由于时间有限,我未能逐一进行讲解,这是否会限止学生的思维呢?所以我不仅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势进行探讨,在结课的时候,我又提示学生早在1500多年前我国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就有所研究和记载,迄今为止,中

外许多数学家都很关注鸡兔同笼的问题,并且已经研究出许多解决的方法,希望同学们课外继续研究!以引导学生课外进一步研究“鸡兔同笼”的问题。并且我也带领学生继续探究,同学们也非常有兴趣,探究出了许多方法,比如化归法、破头法、砍足法、金鸡独立法等等,名字都取得五花八门呢,我不知道我这样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敬请指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