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是什么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批评主体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批评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是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谋求自身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革命活动中兴起和形成的。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力图通过对人类优秀的文学遗产和无产阶级自身文学实践以及其他文学现象的分析、研究和评价,更好地推动人类文学事业的历史进步和无产阶级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同时也建设自己的新的、科学的批评理论。
1.文学批评与文学的生产和接受
人类的文学活动,从总体上说是三大活动,即文学的创造活动、文学的传播活动、文学的接受活动。创造活动的成果是潜在的作品,传播活动的主体是作品,接受活动的对象也是作品。因此,文学作品(这里指文本)的创造是文学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①以文学作品为中心进行评价,意味着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文学作品,与文学创造密切相关。
第一,文学创造的现状和走向以及作品的存在价值和社会影响,是批评的基本着眼点。因此,不同的文学批评,都会按照各自的理论主张和价值取向,对现实的文学创造和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褒贬是非、抑扬臧否的分析和评价,企图影响文学创造的走向和文学作品
的效能,使之按照自己的主张去发展,其中的优势批评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甚至影响某种文学的兴衰。这样,文学批评就具有对文学创造和文学作品的筛选意义。
第二,文学创造是一种个体性很强的精神活动,文学作品是一种非常具体的个别存在,因此文学批评的对象也常常是具体的作品和作家的个体性创造。但这并不意味着批评只着眼于具体和个别,而是要在对具体与个别的分析评价中,从其利弊得失中总结经验,并力求把个别的经验上升为具有某种普遍性的理论,推动文学创造总体上的繁荣、发展和进步。在不断的文学实践中,其部分内容有可能成为科学的理论成果而构成文学创造的基本原理,长期而普遍地影响文学的创造活动。
②以文学作品为中心进行评价,又意味着文学批评是在接受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行的活动,是接受活动的一种形式或一部分,因而文学批评与文学接受有着内在的深刻关系。这种关系也表现在两个突出的方面:一方面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言,文学接受是读者面对文学文本进行阅读并加以填补、创造或破解的种种活动的统称。正是由于读者参与其中,或在鉴赏中生发创造,或在诠释中注疏破解,或在批评中分析判断,文学文本才得以成为现实的文学作品并产生其应有的审美效能和社会功用。因此,从文学接受的性质状况来看,总体上可以分为鉴赏性接受、诠释性接受和批评性接受。文学批评不过是读者接受活动的一种形式或接受活动整体的一部分而已。一方面是层次间的分工协调关系。从层次间的分工协调而言,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构成文学接受的不同层次。一般来说,鉴赏性接受是对文本的情感性参与、理解和创造,满足的主要是个体的审美趣味和需求,更具审美享受意味,着重实现文本的审美价值;批评性接受是对作品的理性检测和衡定,它要求以一定的理论背景和理论原理为出发点去感受、理解作品并作出尽可能恰当的客观评价,因而更具科 学研究意味,更着眼于实现作品包括审美价值在内的广泛的社会价值。两者的基本关系是:鉴赏是批评的基础,批评则不仅是鉴赏的提高,也是对鉴赏的指导。
③文学批评兼及文学活动的各种现象,其中包括对文学批评自身的评价与判断,即“批评的批评”。这意味着文学批评既是对文学创造的超越,也是对文学接受的超越,它本身就是一门学科或一种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有自己的理论原则和历史发展过程,与文学理论、文学发展史、文学理论发展史、文学批评史一起共同构成狭义文艺学(或称文学学)。作为一门科学,它面对一切文学现象力图总结和概括出其本质和规律。
批评是一种闲聊,奥登如是说。这句话有那么一点问题,能称得上是文学批评,就要更有学术范,要有一些文学背景,要采用一些批评的术语。但是呢,起码这句话是没问题的:批评来源于闲聊。批评是一种赏析,一种评价,读者始于对作品的反应——也即读后感——其最佳形式是交谈,最合适的场所是沙龙,是论坛,是杂志。学术批评更加精致,更有知识分子范儿,更有影响力,但我要说它们根本上依然是一种一般读者的读后感。
文学批评试图描述、研究、分析、证明、阐释和评价一部作品,或者别的什么能成为文学现象的东西,它发源于一种分享感受的本能冲动,这才是其初心,也是其第一意义所在。
我们还可以列举几个其他的意义:比如直接地阐明作品表达了什么,或者潜在地表达了什么,这是相对于作品的意义;比如给予作者一些反馈,令其在今后的创作中坚持或者修正某种写作策略,这是相对于作者的意义;比如和其他同样读过这部作品的读者分享感受,在交谈或者争执中,形成某种对作品的共识,这是相对于读者的意义;比如在与其他作品对比和分类中,为作品找到文学史的定位,或者形成某种文学史观点,这是相对于文学史的意义;比如在长期的讨论中,逐渐形成某种固定的解读策略和方法论,聚集起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组成某种批评流派,对文学理论有所影响;比如生产了作品在业界中的口碑,参与形成了这部作品这个作者的“业界名誉”,这是对文学圈的意义;比如在评论集和研究刊物中对作品加以分析,参与到文学研究中,这是对文学系这门学科的意义……
等等等等,我还可以举出一万种意义,而题主所言的“影响作者”,仅仅是一万种意义中的一个。批评完全可以不依赖于此,同样具有意义——或者,最基本的意义,满足分享读后感的朴素冲动。
不过,分享感受的冲动,拿这个东西作为批评的根本意义,不免有些过分朴素,所以呢,让我们找一个批评家的观点来包装一下。
如果我们考虑文学批评的功能及其和文本的关系,就会发现它必须和文学——例如文学的第一个定在,作品——相关联。如果没有对象,没有作品,那批评活动就不可能存在。但批评也不是作品(或文学)自我表述的工具,而是就其自身也具有存在的意义。日内瓦学派的乔治布莱认为,作者创作作品是一种原生文学,而批评也是一种与之平等的文学活动,也是一种创作,是一种次生文学。
当我们在表达自己的读后感时,我们就是在进行具有基本限度的批评创作,当我们按照某种体裁形式(比如评论,比如论文)组织我们的体验和观点,写作一篇言之成理的文章时,我们本身就成为了能和作者平起平坐的评者。正是在这种创作中,批评才终于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实践了它刚开始的那个朴素的冲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