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多媒体在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六九路网
在古诗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国家,其优秀的古典诗歌不仅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有深远的影响。而古诗教学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在此,本文谨以古诗文阅读教学为切点,就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和它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的优点——尤其是多媒体视听语言对古诗文阅读教学所产生的优化效果等方面谈一些体会和认识。

一、多媒体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优点

1、 多媒体,顾名思义,就是多种传媒手段的综合运用。通过图像、画面、声音、动作的综合运用,展示一幅立体的全方位的视听形象,把语言文字转化为视听形象,这是电子传媒文化时代的一个主要特征。同时因为它具有的可视性、可听性、直观性的优点,而被引进课堂,这无疑使语文教学——尤其是古诗文教学——走进了一个新时代,语文学习也步入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在古诗文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可起到较好的铺垫、造势、渲染、引领作用。例如:在《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小令中我们几乎找不到语法结构,但由于重复与对比的巧妙运用,使她成为千古绝唱。如果利用了多媒体的辅助优势,对教学进行这样的设计,效果就迥然不同了:首句运用三个情调相同而形象不同的材料对象:“枯藤,老树,昏鸦”。重复手法的精彩运用,渲染出一种浓郁的生命感受——悲凉、绝望、死寂。接着再采用对比手法,展现了一副明快、清新、温暖的画面——“小桥,流水,人家。”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和审美感受,使前者更孤寂,后者更温馨。后两句同样运用重复的手法将那种悲壮苍凉、孤寂凄清的生命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种气氛之下再辅之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就有了坚实的情感基础。这里,视觉和听觉的协调配合,在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的同时,更有力而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较好地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运用多媒体手段,与常规手段相比较,多媒体可以加大课时的容量,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在有效地拓展阅读的外延这一方面,似乎还被我们所忽视。所谓外延,就是较好地运用了多媒体手段之后,除了极大地促进课堂教学外,它还能够以其无形的感召力,将学生的阅读带到课堂之外。例如,在学习八年级第六单元的古诗文时,老师刻意重视了以朗读来体会诗文情感和主旨的引导和训练,而后,又安排了几次这样的活动:学生自愿报名,成立一个活动小组。小组成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准备一次以古诗文“朗读·欣赏·品味”为主题的活动,同时又将班级同学分为几个竞赛小组,评委由组织者担任。活动的一项内容是,给定一首古诗词或者一个文质兼美的文言文片段,几个竞赛小组分别推荐一名朗诵同一个内容,然后播放活动前准备好的名人范读,然后学生点评,打分。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期盼利用多媒体有利的辅助条件,以朗读为契机,激发、培养学生对古诗文阅读的兴趣和习惯,给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事实证明,我的设想是可行可取的。但这可行可取离不开多媒体夯实的辅助作用。

二、图视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古典诗歌的特点:一、有很强的抒情性;二、有语言的跳跃性,语言高度凝炼;三、有深远的意境。所以,在鉴赏诗歌的活动中,在欣赏画面的同时必须调动读者的积极的思维,凭自己的情感与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去体味诗中的意境。仅凭欣赏画面、音乐是不能达到对意境的体会的,这就是视觉语言的局限性。视觉语言不可能替代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只有把图视语言的直观形象性与思维的抽象严密性深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因此,语言思维是主要的。多媒体的作用——“导”的作用,而不是“替”的作用。不能喧宾夺主。例如:自然景象“夕阳”本身并无情感,但在不同的诗人的笔下所寄寓的情感和思想是不相同的。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表现的是悲凉、痛惜之情;朱自清的“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是旷达、自安的情怀;叶剑英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则是喜悦、豪迈的情感。由此可见,视听语言只是提供了一个欣赏的对象,必须配以读者的语言思维,才能感受并把握画面中赋予的深刻内容。

所以多媒体它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手段,结合语言思维的能力,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体味诗歌的意境。例如:教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多媒体先放一段高山流水之曲,再展示陶渊明的形象,在清新优美的旋律中,再展示田园自然风光,展示的画面是描写农村生活的田园风光:方宅、林园、远村、茅屋、鸡鸣、狗吠。这些声画无疑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一种美好的境界,体会到山水的魅力,但这还很不够,要想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旨,作者的情感,还必须通过“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等关键句子的喻意的理解,联系作者的个性、人生道路,才可以更深地明白:此诗表现的是陶渊明的田园情怀,归隐田园、悠然自得的心态以及诗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峻洁人格。画面看似浅显,实则内涵浑厚。自古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所以似诗是情在之中,诗所以成画,是读者或作画人的用情结果,读书品诗全在一个“情”字。透过画面去看诗意,必须有整体的思维,否则,画中之意就不可能凸现出来。 三、视听语言的共性与阅读的个性。

阅读是一种个性的再创造,而图像和声音的前提却是共性的。文中的不确定性愈多,便愈能激发读者对作品的参与,学生通过文本阅读把它具体化、形象化,但图像声音等很难产生激发层次情感与揣摩语言的效果,因为图视作品是把文本的空白点给“亮相”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个体情感及想象空间给视听作品给填补了,因此,在制作多媒体体课件时,精选图、声、材料是前提,切不可为“视听”而“视听”,太多的画、声、图,看起来很热闹,但它只能破坏语言教学的美妙意味,效果适得其反。视听材料的多少以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思维和想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与不同的情感与审美趣味为前提。

例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中,展示的是电影《水浒传》相关的画面:大雪纷飞、寒风呼啸,林教头冒着风雪去买酒,然后又冒着更大的风雪赶往草料场,这时最容易形成的情况是:大雪的画面抓住了学生的思考,学生成了画面的奴隶,而忽略了文中的一个最关键

的词“紧”的妙处。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地写雪越下越大,这跟故事情节有没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这场大雪跟林冲的命运有没有联系,有怎样的关系等等,这样思考以后,我们才明白:作者的目的不在写景,从整个情节来看,此处写景是为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林冲被逼上梁山的过程。同时还表现了林冲性格由软弱到反抗的转变。所以,此处的雪紧风大,实是作者巧妙的安排。

适当的声画,可以起到渲染气氛,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可以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同具体可感的真实事物联系起来,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而这关键是教师要引导得法,不要让学生被声画迷住了耳目。教师要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问题,学生通过揣摩语言,领会其精要所在。 借多媒体图视文化的力量去加强深化语文课堂阅读或教学,让图、文、声、像等媒体成为古诗文阅读与教学的翅膀与动力,我想,这对于拓展文言文教学的内涵和空间,强化并优化文言文教学的手段,其作用和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