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维山水诗歌的意境美张爱荣李大敏(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大荔校区;西安财经学院)摘要:王雏的山水诗在描写客观自然与表现自我感受时,总能巧妙地将情与景自然地融通在一起。使读者在如画的自然美景描绘中物我两忘。进而去体味诗人体验的佛禅意趣。关键词:王维;山水诗;意境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对王维山水诗歌的评价。这主要是缘于王维的山水诗善于在描写山水自然的形貌中寄寓自己的审美理想。给人一种如诗如画的超凡脱俗境界。品读王维的山水诗歌.读者常常会被其笔下的那种清寂空灵的山林景象所吸引.但更会被其所创造的那个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于髓灭瞬问寄寓生命感悟的审美想象空间所感染所陶醉。王维的山水诗歌创造所达到的那种情境交融、虚实相生的美妙境界,极易诱发和开拓出读者的审美联想和想象,使读者自然而然地体味诗中所包含的情、理、意、蕴、趣等无穷韵味。可以说,王维的山水诗善于将其生命感悟与眼前的自然景物相组合.将诗情转化为读者经联想就可把握的生动画意,又在灵动的画面里渗透其浓郁的诗意。通过“诗情画意”完美地体现其崇尚佛禅、感悟生命的审美意识形态。意境是我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一直是古代艺术家追求的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古人认为.有了情与景的交融。读者才可能在实境(景)的诱导下开拓出一个更为丰富、广泛的审美想象空间.这个空间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与扩大:另一方面。是读者伴随着对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读者由此获得一种“不尽之意”和“味外之旨趣”。而抒情艺术作品的理想状态正是要创造一种“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审美意境。受禅宗思想的深刻影响。王维的山水诗作,不仅仅善于对外界客观事物的状貌做细致描摹、刻画。使自然之景显得生动具体。实现其“如画”的可感境界:他还更擅长在这些“如画”的山水自然形象上承赋一种别样的意蕴.体现出一种抽象的哲理——即禅宗的色空观念。历史上以佛禅为内容的诗歌并不少。唐代佛风炽盛,此类诗作更多。与唐代其它谈禅说教诗作有所不同的是。王维那些表现禅宗哲理的山水诗作.总能非常熟练地运用艺术创造来描绘自然的独特形象这一特殊手段.把佛教禅宗的那些抽象理念寓托在自然美景的感性形式之中.他总是能巧妙地借助山水自然之物的外在形象和生动具体的灵动画面.表露诗人自己独到的思想倾向和审美趣味。王维生活在佛风炙热的盛唐时期.受时代和家庭的影响.他对佛禅是越老越执着。佛教禅宗思想不仅影响了王维的生活情趣和政治态度.使他与社会似远非远。与政治若即若离:而且也改变了他的世界观和艺术观.强化了他的人格自塑方向.在诗歌创作的意趣上.他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将佛禅义理融人作品中,以佛禅视万方数据角审视自然。因此。王维的山水诗歌总是蒙着一层挥之不去的佛禅色彩。在散发着浓郁自然空寂意识的同时。又洋溢着物我相容、物我两忘的无言大美境界。王维山水诗歌的无限魅力主要来自于其深邃的意境。在选景方面。他似乎刻意又随意。能朴素而自然地为情造景。自然在描绘山水风景的过程中.他惯于捕捉与塑造那种虚空不实、变幻无常的自然之景,并巧妙而自然地把自身进行的理念思维和审美体验与眼前之景结合在一起。借助自然美之形象来寄托其为之执着的禅学思辨.从而把佛学禅理有机地组合到诗情画意中去。通读王维的山水诗歌,我们会发现诗人特别喜欢描写和刻画那些清寂空灵的山林、光影明灭的薄暮、似有非有的雾蔼和扑朔迷离的光与影,并以此来表现他对自然万物空寂状态的感悟与体验.这些自然景物在他的笔下自然、随意、可触、可感,似乎是俯仰既得、随意拈来,却又古灵精怪、瞬息万变。王维所极力追求的这种空寂的诗歌意境.正是他的佛禅色空恩想意识的体现。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熙青苔上。在写景上更为渺远、灵动和沉寂。在表现掸理方面也更为巧妙、独特。诗中那种空寂的意境,其韵味尤其幽远深邃。全诗仅用了寥寥二十字。择取空山密林的一隅,只描写了傍晚时分林中之景的瞬息变化.却给读者展现了一帧深邃渺远的深山静景画面.引起了读者对当存在生命意义的幡然惊悟。诗的前两句以动衬静,勾画出山涧的空寂;后两句则明、暗对照.借冷暖色调的反差来表现林的幽深。语淡而意远,看起来很平淡的自然形象画面里寄托了诗人那特定的宗教哲学的色空理念。其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却让人咀嚼不尽。在塑造艺术形象方面.王维的山水诗长于刻画自然物在一刹那之间的分藉现象。借助于那细致入微的笔触,他常去描绘涧溪中的落花。幽谷中的鸟啼,山岚霭烟的篓时变幻,寒灯下的虫鸣和微风中的细叶.在静谧的整体意境中表现一点声息和些微动态.使作品包孕者一种别样的情味。王维山水诗总是以极大的兴致描写和表现自然界空灵的意境。以此传达他山水诗歌的旨趣.主要根源于禅宗教义上对世界空虚理论的论证。王维既是一个禅宗信徒,又是一个山水诗人,以佛学禅宗的世界观观察自然、表现自然,以山水诗表现禅理,是顺理成章的。尤其到了晚年时期。王维越发将禅宗思想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所写的那些写景诗,确是处心积虑,处处借助于艺术形象来寓托禅学思辨。在描绘自然美的生动画面中包含丰富的禅理意蕴.以表现自然虚空不实与变化无常。诸如: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采翠时分明,西岚无处所。——<木兰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121论“三言"中士之交友刘艳琴(山东临沂师范学院文学院)摘要:“三言”中描绘的士人之间的交友情况.既有知致,程朱理学禁锢情欲思想。而商品经济的发达,社会阶级的己、知心、知音之交,亦有势利、弃义、泛泛之交。对其进行了结构变革。带来了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更新。程朱解撂究,一窥晚明时期的社会风气和士人阶层的思想面貌。理学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也面临着世俗生活的严峻挑关键词:冯梦龙;三言;士人;交友战。(二)士人情怀在儒家传统伦理道德中,朋友位列“五伦”。作为“士农工曾是中流砥柱、家国根本的士阶层在新的时代潮流面前商“四民之首的士,较之于其他三者,其交友中的人情伦理更失去了往日的尊贵与辉煌。明代中后期的四民之序发生显著多地带有对道德信仰和行为准则的遵循。“三言一以处于社变化,士虽仍居四民之首。但厩对工、商阶层的堀起,尤其是会中下层的书会才人为主要读者.以广大市井佃民为主要接商人力量的壮大。名与利、道与义的争辩在金钱利益的冲击受者,它所关注的是宽广的社会生活,普遍的世俗人生.普通下显得苍白、无谓。±人传统的名利观、道德观、价值观的根人的日常琐事。叩1其间多有涉及士人交友的描写.从不同侧基发生动摇。这种动摇。不免影响到在交友中的选择和取向。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士人阶层的思想面貌。(三)作家观念一、寻渊探源冯梦龙强调文学作品的通俗性和教育性。三言的编辑。(一)时代思潮题名为《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即“明者,取其有明一代,是一个极端矛盾的时代。封建专制发挥到极可以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山居秋暝》神、意的体味与感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是基于王维诗这些诗中所描绘的山野乡村的景色气氛是相当空寂、相歌易于让读者产生和形成审美想象空同的意境特征而言的。当悠远。充分地表达了诗人游离于现世之外的悠闲情调和幽王维的山水诗,在写景上“观物微”。自然物的形状、色冷孤寂的心态。王维特别喜欢表现那种“色空有无之际”的景彩、声音等特征都能被他巧妙拿来自由运用.用画理建构诗象,带着闪烁而艨胧的笔调.在有无与飘渺的画面中引导读歌形象,使人如临其境,犹闻其声:在表意上又“托兴远”,常者去领悟自然界的无常和不真实。就这些诗的意境所显示的借自然景物的动、静之趣寄托抽象的掸理。如<竹里馆》“独共同特征来看。都是似有非有,若即若离.隐约而又不可捉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在这摸,才临其境而又景象模糊,给人以虚空之感。正如清人赵殿里刻意表现深林的寂静。但却没有片面地突出寂静,而是以曾分析说:。使人索之于离即之间。骤欲去之而不可得。”总琴声和啸声来衬托山的空寂.其目的却是映证自己的禅悟之之,王维山水诗将物我相融的境界表现得极为精到.诗情画乐。诗人没有渲染月人相亲的情趣.却是以“月照”之幽来映意中蕴涵禅理也极为巧妙.对山水景物空寂的自然神韵的刻证自己的归寂之态,与《鸟鸣涧》中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画独特玄妙,这种静谧空灵的意境和淡远萧疏的风格.极易中”一样,都是将“别有的一番情味”寄托于其中。可以看出。把人带入一种幽美的境界,使人在自然陶醉中忘我.在忘我王维山水诗中这些精彩、细致入微的景物描绘,十分生动和中回归自然。形象,达到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亦动亦静”的神韵效果。王昌龄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日情境。但“动”与“静”描写旨在寄于诗人体悟到的佛禅理性思辨。诗三日意境。意境是“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他认为要写好物人是将其笃信的佛教禅宗义理巧妙的寓含在其山水诗歌的境,必须身心入境:而描写情境,则需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娱景物形象中.通过对自然界各种自然景物的动态描绘.来表乐愁怨,有了这种情怀,才能驰骋想象,把握情感;至于意境。现世界万物“静止”和“寂灭”的禅理。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这样意境才能真切感人。可见总之。作为古代山水诗的代表诗人,王维诗歌中那种超意境的生成是“情”与“景”妙合无垠的结果.而不是情与景的凡脱俗的审美意境和渺然的掸趣确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堆砌。意境的构成需情与景两大要素和一个审美想象空间.诗人不仅注重于为情设景.更擅长于借景寓情,写景生动别审美想象空间一方面是读者对诗中原有画面在联想想象中致.有“入画”之感;寓情精妙高远。有溢于“言外”之妙。情与的延伸和扩展;另一方面是伴随着具象联想而产生的对情、景相得益彰,令读者体味到无穷的旨趣。122万方数据浅析王维山水诗歌的意境美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
张爱荣, 李大敏
张爱荣(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大荔校区), 李大敏(西安财经学院)时代文学
SHIDAI WENXUE2009,(14)0次
1.期刊论文 李芳宇.LI Fangyu 论孔孚新山水诗对王维山水诗的继承与变革 -沈阳大学学报2007,19(6)
以王维山水诗为参照对象来具体考察孔孚山水诗对王维的继承与变革之处.揭示孔孚新山水诗曾在诗界产生广泛的影响.并指出孔孚在吸收和借鉴王维山水诗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建立自己独特的山水美学.
2.期刊论文 张汝梅 试析古代山水诗风格差异——以李白、王维山水诗为例 -华章2007(7)
从李白,王维的山水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大诗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悠然自得.本文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王维山水诗的风格是\"宁静\"、\"恬淡\山水诗的风格\"无拘\"、\"逍遥\
3.期刊论文 李智仁.Li Zhiren 论王维山水诗的禅意与画意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6)
王维深受禅宗影响,其山水诗创作呈现出清静空灵的艺术特征.空、寂二字常见王维诗中,其山水诗中喻禅、赋禅,诗禅相通,构成了王维山水诗的一大特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相通则是王维山水诗的另一显著特色,透过一首首王维山水诗,我们领略到一幅幅优美、声色并茂的山水画.
4.期刊论文 樊泳湄 王维山水诗意境探微 -云南社会科学2003(3)
山水诗是王维诗中的精华,其意境呈现出的是空灵寂静的特点,而这是由于他受佛教禅宗色空观影响的结果.作者从王维山水诗空灵寂静意境的体现、表达方式两方面作一些探析,以助于加深对王维山水诗的理解,更好地把握王维山水诗的特点,真正实现鉴赏的目的.
5.期刊论文 伍珺 王维与柳宗元山水诗之比较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23(2)
环境、经历的不同造成了王维和柳宗元心态的不同,因而二人诗歌艺术表现手段也不尽相同.最终使二人的山水诗呈现出不同的意蕴.
6.期刊论文 杨建飞 论王维的山水诗 -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6(3)
对于王维的山水诗,历代许多诗论家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其中苏轼的\"诗中有画\水诗的共同特征,而作为王维山水诗的考语和定评的\"诗中有画\"有着特定的含义.这一方面是指王维诗中用以表现山水景物线条美、构图美和色彩美的技法,即所谓的\"融画入诗\";另一方面是指那些不能入画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画风.
7.学位论文 韩娇 王维的超功利审美心态与山水诗创作 2008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在当时的唐代文坛上拥有很高的声誉,被代宗皇帝称为“天下文宗”,在后世也得到了历代诗评家的广泛关注和高度称赞,被尊称为“诗佛”,成为盛唐诗坛上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鼎足而立的大诗人。“诗佛”这一尊称,不但表明了王维诗歌中的佛禅宗教倾向,同时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上的崇高地位的肯定。他继承和发扬了陶渊明、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风,使山水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王维的诗歌历经百代而传颂不衰,而他本人,也成为后代诗学的典范,值得后来者学习和研究。
第一部分:引言。主要通过引用前人对王维及其诗歌的评价,表明了王维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无与伦比的地位和成就。同时,对王维的诗歌创作以内容题材为分类标准进行了总体性的概述,并由此引出王维各类诗歌创作中成就最为突出的山水诗创作,从而为下文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王维山水诗的特点。由于与佛禅的关联,王维的山水诗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形成了区别于大多数山水诗人的独有的特点:一、诗中有画;二、有我无我结合;三、动静结合。
第三部分:王维山水诗特点的成因。有关王维山水诗的特点,学术界基本达成一致,但对其成因的分析则存在着较大的争议。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以南禅“色空两边”、“有无双遣”的理念解释王维山水诗的成因,已成为学术界最为常见的现象。承认王维的山水诗与禅宗有关联,然而完全站在禅宗的立场解释王维山水诗,势必混淆作为士大夫的王维与僧侣的界限,也模糊了文学创作与宗教修为的区别。认为,佛禅思想固然融入了王维的山水诗,但单纯的佛禅信仰是无法构建王维山水诗的独特之美的。认为,王维山水诗特点的形成原因是超功利审美心态。而王维超功利审美心态的形成除了佛禅思想的影响之外,大唐盛世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王维本人的气质禀赋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证明王维超功利审美心态不同于佛禅宗教信仰的最直接的证据是王维本人与佛禅的关系,以及以《辋川集》为代表的山水诗创作。
第四部分:结语。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王维山水诗的成因,主要在于其超功利的审美心态。这种超功利审美心态的获得,与佛禅思想固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佛禅思想,同时也是时代精神、个体禀赋气质作用的结果。王维的超功利审美心态与其山水诗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8.期刊论文 孙伟 浅析王维山水诗艺术特点的成因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4)
王维是唐代山水诗派中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王维的山水诗清淡如水,冲和闲远,俊逸空灵.诗意与禅意有机结合,具有朦胧、含蓄美.同时,诗中常有形与声的刻画,情与意的交融,极具阴柔美.王维的山水诗特点的形成,是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个性化的生活情趣、高妙的艺术造诣和对自然山水超绝的感觉有着直接关系的.
9.期刊论文 李棘.LI Ji 浅析王维山水诗中的\"无我\"之意境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
王维山水诗的最大特点在于把对禅和生命的理解化人对山水的观照之中.诗人抛弃了自我意识达到了一种\"无我\"的状态,真正地让山水有了自在的生命力,又不着痕迹地把禅的精神融入他的山水诗中,形成了极为优美深邃的意境.作者试图从王维山水诗所体现的\"无我\"意境,探索解读王维诗中生命与山水合而为一的\"禅\"的境界.
10.期刊论文 张银堂.ZHANG Yin-tang 王维的儒道情怀、佛性智慧与山水诗创作 -齐鲁学刊2005(4)
王维山水诗力图创造的是超尘出世的桃源境界而不是佛禅的空寂世界.佛禅对王维及其山水诗的影响主要在思维方式方面.这种影响方式,既与儒道思想对知识分子的制约有关,又与王维本人的性格、禀赋有关,两者决定了佛禅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只能是学理的、艺术的而不是宗教狂热的.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hidwx200914071.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