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名作,需要从作曲家的创作背景与演奏风格等多种因素进行赏析,进而了解作曲家当时的思想状况,以便了解钢琴曲所要表达的真是情感。下面,我以《海上钢琴师》这部影片为例,浅谈一下有关钢琴名作赏析的观点。
《海上钢琴师》是托纳多雷回家三部曲中命运感和归属感最强的一部。他讲述了一位天才钢琴师传奇的一生。1900年,Virginian号豪华邮轮上,一个孤儿被遗弃在头等舱,由船上的水手抚养长大,取名1900。1900慢慢长大,显示了出了无师自通的非凡钢琴天赋,在船上的乐队表演钢琴,每个听过他演奏的人,都被深深打动。爵士乐鼻祖杰尼听说了1900的高超技艺,专门上船和他比赛,最后自叹弗如,黯然离去。
麦克斯和1900的第一次相遇是一个狂风骤雨的夜晚。汹涌的海浪令“维珍尼亚号”颠簸起伏。初来乍到的麦克斯晕船了。1900潇洒地出现,微笑着对他说:HI,哥们,我这儿有解药。他在音乐厅弹起钢琴,随着海浪的翻滚和船的起伏,两人竟钢琴一起左右而行,翩然起舞,音乐在大厅里肆意流转回旋。在轻盈动人的旋律中,他们两个随着钢琴一起在大厅中如流水般滑行回旋。那样悠然自得,那样轻松洒脱,仿佛两个天使在童话世界中自由地飞翔。他们在飘飘仙乐中冲破了落地窗,滑过了走廊,一直撞进了船长的房间。那是怎样的轻舞飞扬,怎样的诗意浪漫!这是影片让我记忆深刻的一个桥段,不涉及爱情,唯美和浪漫竟然可
以那样极尽奢华。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中国的一句古话:“酒肉朋友不如言语知己,言语知己不如文字神交,文字神交不如弦乐知音。”想当初的俞伯牙,虽是擅长音律演奏,奈何无人欣赏,当遇到钟子期之后,所弹之音终于有人倾听。而后来,钟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顿觉知音难觅,痛苦万分。麦克斯与1900又何尝不是如此?同样一直无人关注,只是自己在音乐的天空里翱翔。当彼此遇到弦乐之音,时间一切便不复存在了。仅剩下彼此的琴声在空气中回环流转,无论外面发生着什么,仿佛即使是世界末日,即使是宇宙大灭亡,也要在音乐的世界中安然死去。这就是钢琴师的毕生追求,这就是追梦者对于音乐的热爱,他们把音乐视作自己的生命,对音乐赋予了最诚挚的敬意。
然而,1900的爱情被人流冲散。一见钟情地爱上了认真倾听他弹奏的女孩。传靠岸了,女孩要走了。1900焦急的找寻着女孩的身影。匆匆的人群阻隔着1900和女孩。女孩告诉1900她在陆上的住地并希望他有时间能来探望。1900怔住了,他忘记了女孩是有家的,始终是会离开的。而他,生于海,长于海,即使下了船,又该何去何从呢?1900永远也离开不了那湛蓝的海洋。那么,再见,也许吧。之所以宁死也不愿下船,正如他的话“在有限的88个键盘上奏出无限的音乐,我喜欢,也应付的来。走下甲板不难,可这个世界什么都有惟独除了尽头,因为没有尽头。太多选择,茫茫无际,无从选择。无限大的键盘,怎能奏的出音乐。这音乐不是给凡人奏,是给上帝奏。这样的日子除了精神崩溃而没
法去过。我宁可舍弃生命,我下不了船”一旁的麦克泣不成声的结束了和友人最后的拥抱,我眼里也出汗不止,强忍着不让它流下来。可听完最后他讲的“笑话”,听起来“两条右臂总好过一条独臂”是不错,可这样的将就“怎么在胸口划十字?”,“能弹奏出什么样的音乐?”时,我早已泪流满面。1900的钢琴,来自于天堂,来自于他自己构筑的梦里。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太多艺术家的影子,卡夫卡,普鲁斯特,瓦雷里„„在20世纪初,有太多1900这样的艺术家,他们和1900一样,优秀,敏感,弃世,自享孤独。不是说他们厌世,而是因为他们的水准与境界已经到达了世界的巅峰水平,他们是音乐界的王,所谓“高处不胜寒”。越是成就高的人,就有越少的人能够到达他们的境界,自然会有更少的人理解他们。他们盼不来普罗米修斯,就只能在自己构筑的音乐世界里实现自我救赎。
后来1900曾想要踏上陆地,想在那片陌生的地方寻找自己
的爱情婚姻事业生活。但当他提着行李走下舷梯的一半时,只见那远处纽约城的摩天大厦鳞次栉比,烟雾缭绕中一眼望不到边际。他迷惘了,最终还是回到了船上。正如1900自己所说的:“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在哪里?我能看到吗?就连街道都已经数不清了,找一个女人,盖一间房子,买一块地,开辟一道风景,然后一起走向死路。太多的选择,太复杂的判断了,难道你不怕精神崩溃吗?陆地,太大了,他像一艘大船,一个女人,一条长长的航线,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在一个找不到尽头
的世界生活,反正,这个世界现在没人知道我。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能见,而是我所不见„„”。是的,虽然他所在的那座海上浮城空间是有限的,但他在88个琴键上营造出的音乐世界是无限的。他凭着他对音乐的挚爱可以在那个无止境的国度里自由地翱翔。而尽管他看透了大千世界的众生百态、世俗名利、人情冷暖、悲欢离合,可是到头来他在陆地上依旧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把握自己的未来。他只可能在那个他自己认为是无限的陆地世界中过着有限的生活,在有限的生活中一步步走向穷途末路。如果我是1900的话,恐怕也会做出和他一样的选择吧。因为当生命中的唯一——音乐遇到凡尘的污染,生活将会就此失去意义。正是因为1900的选择,他才会将弹奏出那般动听,那般有力量,有灵魂的纯粹的音乐„„
大海、游轮、钢琴——如果只这三个事物就构筑起一个人
的一生,那将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在深邃的蔚蓝中颠簸飘泊,在悠扬的音乐中领悟人生。世界很小,从船头到船尾,在舞厅中的那架钢琴前,从左到右,总共88个琴键;世界很大,那一片碧海蓝天下,用心灵演绎出的乐曲融入世间百态,宽广无边。影片中的音乐,时而婉转动听,时而铿锵有力,无论何时,都是演奏者用心在呐喊,用梦在飞翔。
爵士乐开山鼻祖谢利上船来向1900挑战。三个回合的较
量是全片音乐的高潮。谢利弹奏了三段技艺精湛的爵士乐,可谓得心应手,驾轻就熟,本以为足可把1900杀个人仰马翻,落花
流水。孰知1900却一步一个台阶,先弹奏简单清新的“平安颂”,然后将谢利第二回合中弹奏的曲子按照原样弹了一遍。第三回合中才显示自己的最高水平,达到顶峰。尤其是第三段如闪电般迅速的节奏,如同两双手在同时演奏,正所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一曲终了,惊为天人,全场震惊,鸦雀无声。直至1900将预先准备好的香烟放在因飞速演奏而摩擦生热得滚烫的琴线上引燃,然后放在早已目瞪口呆的谢利嘴中,淡淡地说了一句:“这烟给你抽,我不抽烟。”全场才如梦初醒,掌声雷动。老女人恍然意识到自己掉了假发,胖绅士方才感觉到掉在裤子里依旧燃着的雪茄。而谢利的名誉也随着他嘴边的余烬灰飞烟灭,落在他皮鞋上的烟灰如同1900登峰造极的琴技一样——神秘莫测而不可思议。整个高潮部分一气呵成,精彩绝伦而又妙趣横生。充分体现出导演深厚的功力与剧本的精巧构思。如此酣畅淋漓之感,不由教人看得大呼痛快。
总之,钢琴名作,必须是演奏者内心思绪的流淌,这样,方能使音乐始终保持着纯粹的意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