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课程的相关评价

来源:六九路网


对课程的相关评价

一、新的评价原则

1.既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之一就是重过程。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可能他们最后得到的研究结果是幼稚可笑,不足称道,但这并不重要,因为学生通过设计课题,查找资料,社会调查访问,上网等亲身实践可以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能开始较规范地撰写科研小论文,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尝试着与他人合作,知道了更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并试图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学生能获得上述的体验,正是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主要目的。

2.激励性原则。

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的喜悦、烦恼或挫折的主要参照物。教师的积极评价,会有效地改变学生自我认知的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力。所以教师的评价应用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和积极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对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尽可能给予鼓励性评语;对学生的失误,持宽容态度;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勇于发表不同意见。

3.个性化原则。

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评价,其评语应有的放矢,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平时收集的评价信息写出符合学生实际的评语。例如:有的课题,它的研究成果是用powerpoint来展示的,我们给他的评价应突出肯定他在软件制作方面的能力,有的课题综合性较强。

4.师生平等探究原则

对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所取得的成绩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对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应该恰如其分地指出,并且指明努力的方向。尚若学生对其评价有异议,应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与老师共同讨论,如有需要,应许可学生重新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是因为学习是研究性的,要研究的问题就允许有新的答案。师生共同探究,可以取长补短,使研究性学习更具科学精神。

三、新的评价内容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悟和体验,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因此,评价需要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每个阶段,关注每一位学生获得的发展。评价的信息资料收集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其大致包括:开题报告中课题的提出、评审、立项;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情况;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体验;研究成果的表达,如结题报告课件制作,相关论文等,这些信息有文字的,静态的,也有动态的实践,有外在的形象,也有内在的体验,有物质形态的,也有精神状态的。

这些信息的来源渠道是多方面的,主要有:1.学生的开题报告。2.与学生谈话,了解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态度、体验、实践能力等。3.平日的观察,也可判断学生的探究精神与态度。4.评审学生的结题报告及论文的答辩等。5.建立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记录表。表格如下:

四、新的评价方式:等级+评语

这是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决定了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手段、方法必然是多元的。笔者的做法是,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先让学生自评,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的自评,给学生作一个等级评定和一个描述性的评价。这样做是因为:1.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每一个阶段中(如开题、中段、结题等阶段)都进行自评和小组评。这样就能够发挥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同时也使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的劳动,学会主动承担责任,并在自我反思中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2.等级制是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的一种措施,学生长期受百分制的评分方法影响,潜意识上总会追求分数、名次。故采取用等级制能满足学生在这方面的要求,也使学生获得了一个了解自己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成绩的参照物,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活动。3.评语制是用简明的描述性的语言记述评定结果。那些难以从分数上,等级上反映出来的问题,可以在评语中反映出来。如学生的个性特点,优缺点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