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外教育史

来源:六九路网
法国教育制度

17-18世纪

1.国家教育制度(见书本p234-235) 2.普及教育

3.实现教育世俗化、科学化:法国大革命实践了 人物: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包括教育制度世俗化的思想!抱着“同旧世界彻底决裂“心态的法国革命派\"为实现民族再生与”新人“——现代公民的培养\"按照启蒙思想家的设想以及革命形式的实际发展\"对旧有的教育体系进行了相应的世俗化改造。这种改造随着革命派与在政治上总体倾向于保守派的天主教会走向对立而走向激进——彻底剥夺天主教会的教育主办权。 19世纪

1.中央集权式教育管理体制 时间:1799年,拿破仑执政时期 先后颁布了(见书本p368)内容:建立帝国大学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政府垄断全国的教育,从法律上确认了先前开办的高等专科学校的合法性,并将高等教育的发展重心从大学转移到高等专科学校上来。有关教育方面一切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均集中在上级教育行政机关,下级教育行政机关必须严格按照上级的决定和指示办事。在这种行政管理体制下,教育事业被确认为国家的事业,国家要直接干预教育。教育由中央统一领导,教育标准是国家统一制定,教育经费也主要是由国家担负,各级教育行政机关都必须接受国家的管理、指导和监督,地方的自主权居于次要地位。特点: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强调中央为主,地方为辅;在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上,表现为学校依赖于政府;在管理方式上注重用行政、计划的手段对教育进行直接干预和严格控制。 意义:1.能够充分调动中央办教育事业的积极性,便于统一全国的教育思想,便于全国教育事业的统一规划,便于统一领导全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2.能够集中全国力量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克服各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状态;3.能规定统一的教育标准,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普遍提高。法国的中央集权下的教育管理体制一直延续近两个世纪,对法国国民教育的管理与法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法国教育制度是高度中央集权的、组织化的、,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时间:复辟王朝,1816年 内容:见书本p371-375)

3. 费里教育法案:1881---1882年期间,法国教育部长费里颁布了两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被称为《费里法案》。法案的要点有:提出国民教育发展的义务、免费和世俗化原则;规定6---13岁为义务教育的年龄;免除幼儿园、小学及师范学校的学费;废除教会学校的特权,取消公立学校的宗教课,改设道德与公民教育课等。《费里法案》为这一时期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确立了方向,促进了法国义务教育的普及。 20世纪前期

1.大学分区制:在法国,称为“大学区”的学术委员会负责管理指定地区的大学教育的各个方面。大学向所属的大学区负责,而大学区向教育部负责。(见书本p542)

2.改革双规学制:直到20世纪初,西欧双轨学制,一轨只有小学,一轨则只有中学和大学。几十年来,随着义务教育的上延,教育机会均等原则的实施,双轨学制从小学开始向上逐步并轨。20世纪初,初等教育是专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那时,社会中上层人士的子女是在家庭中或在中学预备班里接受初等教育的。统一学校运动所引发的对法国学制的改革,有力地抨击了法国的双规学制,扩大了劳动人民子女接受中等教育的比例。经过两次世界大战,通过劳动人民及其政党、进步人士的努力和争取,德、法、英等国终于先后实行了统一的初等教育,初等教育终于并轨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郎之万教育改革方案

1944年,法国临时政府委托一个委员会制定战后教育发展计划。1947年,委员会提出一份报告,人们以其先后两任主席命名,称“郎之万-瓦隆计划”。该计划受“统一学校”和“新教育”两种思潮的影响,首次提出了“教育民主化”的思想和“以儿童为中心”的改革。 1947年,“郎之万-瓦隆计划”出台,提出了战后法国教育改革的6大原则:

(1)社会公正原则,即男女儿童和青年,不论家庭、社会地位和种族出身如何,都有受适合其自身才能的教育的平等权利。

(2)各种类型的教育和训练方式,居于同等地位。

(3)普通教育是一切专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基础,学校应该成为传播普通文化的中心。 (4)学校教育应该重视学生的才能、兴趣、禀赋的发展,并给予科学指导,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

(5)建立单一的前后连贯的学校制度,义务教育的年限是6~18岁,各级教育实行免费。 (6)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地位。

这一计划虽因政治尚不稳定、经济还未恢复、意见不够一致而没有付诸实施,但它指出了“战后教育改革”的方向,奠定了思想基础。它所提出的“教育民主化”思想对法国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为法国教育改革指出了方向,被称为法国教育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2.教育改革法:将义务教育年限由战前6-14岁延长到16岁。

3.哈比改革:重建法国教育之父,使其适应当今世界,特别是适应急剧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社会新需求。为此,要简化教育的组织结构,并使其更加灵活和促进学习机会的均等,从而缩小社会的不平等中发挥真正的作用。

哈比是法国现任教育部长。根据他的提议,一九七五年七月十一日法国议会通过了一项关于中小学教育的教育改革法令,这项改革被称为“哈比改革”。“哈比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现代化生产对各级各类劳动力的要求,把相当大一部分受普通教育的学生引导到职业技术的道路。“哈比改革”主要内容有: 一、改革学制。学生的入学与升级,不受严格的年令限制,

强调根据个人的智力发展和接受知识的能力而定。二、改革教学计划。调整课程,调整学时,重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4.推行教育民主化和现代化

美国教育体制

17-18世纪

1.教育分权制(后演变为地方分权制)

2.杰斐逊《知识普及法案》:1779年,杰斐逊提出了《进一步普及知识法案》,主张建立一个免费的公立学校体系,呼吁国家通过创办普及教育来防止政府的独裁统治。这份法案并没有获得通过,它触及了美国上层社会当权者的利益,但是,它的价值是巨大的,预示了19世纪美国公立学校运动的迅猛发展。杰斐逊作为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集中体现了共和国政治家对公民教育的关心,他的教育思想同他的政治观点是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并且使他成为那个时代公共教育的代言人。

意义 杰斐逊的基础教育构想为美国公立学校运动勾勒出完整而全面的思想蓝图,为它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促进了美国教育的公共化、普及化和世俗化。同时,他的基础教育思想也为世界各国公共教育的发展以及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蓝本。尽管杰斐逊的基础教育思想还存在诸多局限,但历史最终证明了其基础教育思想的宝贵价值。 19世纪

1.州教育领导体制(地方分权制)美国教育管理实行地方分权制,教育管理权主要在州政府。这种体制是在19世纪逐步建立起来的。根据1791年的宪法修正案第十条规定:“凡是宪法未曾给予联邦而又未曾限制给予各州的权利,都是保留给各州或人民的。”据此,教育被理解为州的职权。此外,第一条规定人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从而既加强了教会与国家相分离的原则,也予各州以自由发展教育的可能性。内容:地方分权型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指下级教育机关在自己管辖范围内有权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上级教育行政机关对下级教育行政机关决定、处理的事情不得随意干涉。它确认了教育事业是地方的事业,地方的自主权居于统治地位,教育事业由地方公共团体独立自主经营和管理,教育标准有地方制定,教育经费主要由地方负担,中央政府只处于援助、指导的地位,只是在必要的范围内才由国家干预。(书本p390-391中机构设置)特点: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强调地方为主,中央为辅;在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上,表现为学校具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在管理方式及管理行为上,注重用法律、拨款等手段对教育进行间接的干预和控制。意义(书本p391) 2.联邦教育机构

3初等教育(公立教育运动:是19世纪上半期在美国开始掀起的由政府建立公立学校对国民进行教育的国民教育运动。贺拉斯曼是这一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因此被尊称“美国公立学校之父“,只要目标是培养国家的公民,培养国民的民族意识。美国的运动强调以州为主体,注重发挥联邦政府放入作用。内容:(书本p392)意义:为美国国民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初等教育的发展。)

4中等教育(文实中学:既对青年施以升大学的预备教育又教给学生就业所需要的知识并且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也招收女生的一类学校,是美国中等教育的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书本p393) 公立中学:书本p393-394) 5.高等教育 20世纪前期

1.“十人委员会“”十三人委员会“(书本p557-558)

2. 《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1918年,美国\"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提出了《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的报告,指出美国教育的指导原则应是民主观念的原则,应使每一个成员通过为他人和为社会的活动来发展他的个性。中等教育必须以全体青年的完善和有价值的生活为宗旨,引导青年向着高尚的目标改造自己和社会。为此,中等教育的七大目标是:健康、掌握基本的方法、高尚的家庭成员、职业、公民资格、适宜地使用闲暇、道德品格。 意义《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的报告在美国教育史上是一份很有影响的报告,它不仅肯定了六三三学制和综合中学的地位,而且提出了中学不应是一个选择机构,也不是大学的附属机构,而是面向所有学生并为社会服务的学校的思想,对美国20世纪前期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3.“八年研究” 20世纪30年代,美国高中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升学和就业的矛盾。1930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成立了\"大学与中学关系委员会\",试图通过加强中学与大学的合作关系来解决这一问题。委员会制定了一项为期八年(1933-1941)的大规模的高中教育改革实验研究计划,即\"八年研究\"计划。参加实验研究的是从全国推荐的200所中学中选出的30所中学。故实验也称\"三十校实验\"。委员会与全美300所学院签订了一个协议,规定参加实用的学院对进行实验的中学的毕业生不进行入学考试,合作中学的毕业生申请进入学院时须持校长的推荐书。实验研究的主要特点为:参与实验的学校面广,有代表性;实验研究以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实验学校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实验研究主要涉及教育目的、教育管理、课程方法的选择和安排以及评估等四个方面。 意义\"八年研究\"通过对美国中等教育与大学关系的实验,揭示了人才培养领域中的许多深层次的问题,这对美国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4. 初级学院运动:19世纪后半期,美国中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解决中学与大学的衔接问题,人们开始从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和高等教育自身结构方面提出改革的设想。1892年,芝加哥大学的校长哈珀率先提出把大学的四个学年分为两个阶段的设想。第一阶

段的两年为\"初级学院\",第二个阶段的两年为\"高级学院\";同时,也把大学的课程分为两部分,使前一阶段的课程类似于中等教育,后一阶段的课程类似于专业教育或研究生教育。 初级学院是一种从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教育,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转入四年制大学的三年级继续学习。初级学院满足了希望进大学继续学习的人数迅速增加的要求,也提供了一些学生为谋生和就业接受一定职业教育的机会。

意义 美国初级学院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是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民主化进程的产物,适应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层次。 5. (1)\"全国职业教育促进会\"

20世纪以后,由于美国急需大批有文化和懂技术的熟练工人,美国的职业教育更受重视。1906年,美国成立了\"全国职业教育促进会\",其成员包括职业教育专家、企业主、劳工领袖和农场主的代表,麻省理工学院院长普里切特担任主席。其主要目的是推动制定一个能对全国的职业教育提供财政补助的法律。 6. (2)《史密斯-休斯法案》 为了提高工人的技术和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1914年,美国国会任命了一个专门研究对职业教育提供联邦补助问题的\"职业教育国家补助委员会\",国会议员史密斯任主席,其成员主要有休斯等人。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由史密斯和休斯联合提出的职业教育提案,史称\"史密斯-休斯法案\"。法案的主要内容有:由联邦政府拨款补助各州大力发展大学程度以下的职业教育;联邦政府与各州合作,提供工业、农业、商业和家政等方面科目的师资训练;在公立学校设立职业科,把传统的专为升学服务的中学改为兼具升学和就业的综合中学。 意义《史密斯-休斯法案》的颁布,对美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使得普通教育开始由传统的单一升学目标,转向升学和就业的双重目标,加强了普通教育与现实的联系,加强了普通教育的实用因素。同时,它又为美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从此,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再是一种行业的自发行为,而是一种联邦与州合作、共建的政府行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 《国防教育法》 进入50年代以后,随着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发展,美国教育上又面临着改革。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后,美国朝野极为震惊,改革教育的呼声更加高涨。1958年9月2日,美国总统亲自批准颁布了《国防教育法》,该法案共10章,主要内容有: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即\"新三艺\")的教学;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天才教育\";增拨大量教育经费,作为对各级学校的财政援助。以后,《国防教育法》的内容又不断得到修正。 意义 《国防教育法》是作为改革美国教育、加快人才培养的紧急措施推出的,法案冠以\"国防\"二字足以说明美国当局对这次改革十分重视,认识到教育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教育与国家的安危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该法的颁布有利于美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养科技人才。

2. 继1958年《国防教育法》之后,美国立即开始关注、探讨中小学教育改革问题。在美国科学院领导下,教育、心理等方面的科学家聚集在一起,通过了改革中小学课程的报告。会后,心理学家布鲁纳以《教育过程》为名发表了报告。其基本思想是:强调早期教育,发掘儿童智力潜力;逐级下放科学技术课程,缩短高级知识与初级知识的距离;用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作指导,编制结构课程,并使之与教学过程结构和儿童的智力发展结构相适应,成为儿童可掌握的内容;鼓励学生用探索的发现式方法学习。这次改革开始了美国60年代的课程改革运动,但是没达到预期的结果

3. 1965年,为了解决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问题,美国通过了《中小学教育法》。法案的主要内容有:提出了中小学各自的教育目标;并要求政府拨巨款奖励推动黑人、白人学生合校的工作,规定凡自动而认真合并的学校可以领取大量补助费,拒绝执行合并的学校不得享受。1966年和1967年,美国又分别颁布《中小学教育法》的修正案,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工作。

4. 《高等教育设施法》 5. 生计教育、返回基础

生计教育是美国教育总署署长马兰于1971年开始倡导的一种教育。他提出,生计教育的实质是以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为核心的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的教育。他认为,社会决定了人们接受教育不再是为了终生从事某一职业,人的一生会多次变化职业,因而要求人们学会许多新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生存需要。换言之,生计是一种广义的职业,是一生中所能从事的所有职业。生计教育是扩大了的职业教育,这种教育要求以职业教育为中心重新建立教育制度。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生计教育法》,开始正式实施生计教育。 返回基础:书本p633-634

6 . 《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

近代中国教育家思想

康有为:《大同书》p336,338 九界 p337 梁启超:新民p339

严复: 德、智、体“三育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p343 体用一致p344-345

蔡元培:五育并举p369-371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办学原则p372

教育独立思想p375-376

李大钊:平民教育p419-420 青年教育p420

挥代英:社会改造(儿童教育改造、中等教育改造)p422-424 杨贤江:对青年的“全人生指导”p451-453 晏阳初:四大教育、三大方式p454-456 梁漱溟;乡村教育p458-461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p462-466 陈鹤琴:活教育p467-471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p475-480 小先生制p475 论述题1

传统教育理论的定义: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理论称为“传统教育”,把自己提出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称为现代教育”。 认为传统教育的概念不能与社会历史阶段的划分相脱离。认为与古代社会(以手工工具为主要劳动工具的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与现代社会(发机器生产为基础的社会,它从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相对应就有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现代教育之前的教育就传统教育。 ⑶认为凡是适应过去的经济政治制度、生产方式、文化体系所形成的教育观念、方式、制度、体系,都可称为传统教育。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普及教育、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等, 赫尔巴特

优势;传统教育并不是过时的、陈腐的教育,对传统教育不能一概否定。传统教育中有好的、优秀的一面,为历史所继承。传统教育中好的方面有: ①注重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 ②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③教育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 ④提倡班级授课制 ⑤注意观察、实验,等等。同时,传统教育是知识传授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 论述题5.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理论包括:以生为本、关注过程、自主、合作、探究等。 以生为本——杜威教育思想“以学生为中心”

关注过程——杜威教育思想“以经验为中心”:学生从经验中学、从做中学就不仅仅是学知识,经验成为儿童各方面发展和成长的载体,在经验过程中,儿童不仅获得知识、而且形成能力、品德。

自主、合作、探究——杜威强调经验中人的主动性。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借鉴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

借鉴的原因:西方教育以夸美纽斯思想为标志,教育独立,而此时的中国还处于封建的政治环境中,教育思想上尊儒。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但是这时的中国整体都在救亡图强中,对教育的作用没有提到主要考虑的方向。因此,在探索中国政治、经济等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上不能建立起完整的教育理论。西方在建立资产主义制度后,就进行了教育改革,他们没有像中国近代时期时将重心放在面对列强的威胁上,在文艺复兴之后,英国夸美纽斯提出了“泛智论”,政府开始颁布有关教育的法令。继英国后,法国、德国等西方国家也完成了对教育的改革。可以说,西方国家探索教育改革的过程是比较平稳的,呈现向上的趋势,他们有较长的时间完成理论的提出与实践的考验。至今,中国的教育理论在之前落后西方很大程度的基础上虽然差距有所缩小,但是其完整性和可实践性与西方仍有差距。中国的教育需要进步,那么作为先行者的西方,我们就有必要借鉴他们的教育理论和实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