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排监测体系下水质自动监测仪器量值溯源问题探讨
来源:六九路网
减排监测体系下水质自动监测 仪器量值溯源问题探讨 (1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江苏南京一~一~一~~一~一一~一~ 钟声 210036 2江苏省苏协环境技术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36) 校准,部分仪器还带有自动校准功能。仪器校正所使用的试剂和 标准溶液均须在有资质的实验室配置,并按规定的周期更换,确 保试剂可以溯源。 1.1.2标准溶液核查 由运维单位使用国家认可的质控样(A)或按规定方法配置的 标准溶液(B),定期(一般是每周)对自动监测仪器进行一次标准 测定的相对误差一般不大于推荐值的±10%,相对标 随着我国减排监测体系的建设,各省市在重点污染源排口、 溶液核查,重点河湖断面相继安装了水质自动监测系统,通过自动控制手 准偏差不大于±5%。通过国家认可的质控样进行的标液核查可 而按照规定方法在实验室配置的标 段,形成了在线实时监控水质五参数、氨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 以直接溯源至国家计量标准, 盐指数、总磷等指标的能力,部分站点还配置了重金属、生物毒 准溶液也可以间接溯源。1.3水样比对 性、挥发性有机物等监测仪器。自动监测越来越成为国家和地方 1.政府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所提供的数据为环保部门及时掌握环 由质控单位在自动站取水口处采集水样,采用实验室方法同 境质量变化、开展污染物总量减排、 预警水质异常波动、开展区域 步分析实际水样,与自动监测的测试结果相比对,比对实验结果 生态补偿、考核流域治理效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监测数 相对误差不大于±20%(江苏省规定为30%),检出限3倍以内不 据作为核定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的依据,数据的准确性、可靠 受此限。该方法可以通过经过认证的实验室对整个水质自动监测 而其他的溯源方法仅针对水质自动监测仪器。 性、公正性越来越受到重视lJJ。水质自动监测仪器的是相关工作开 系统进行溯源,1.4有证标样考核 展的重要基础,对其开展量值溯源工作显得尤其紧迫。然而,目前 l_环境监测仪器量值溯源主要针对实验室通用仪器,在水质自动监 测仪器方面还刚刚起步[21。 由质控单位使用国家认可的标准样品对水质自动监测仪器 的准确性进行考核,测定的相对误差一般不大于推荐值的± 10%。该方法也可以直接溯源至国家计量标准,是较为常用的一 种考核方法。 1目前水质自动监测的主要量值溯源手段 实现量值溯源的最主要手段是校准和检定,其中校准是自愿 溯源行为,不具法制性,主要通过自行或规定的校准规范或校准方 法确定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而检定具有强制性,是国家法定计 量检定机构依据法定检定规程对计量器具的计量特性和技术要 1.1.5加标回收考核 由质控单位使用国家认可的标准样品对水质自动监测仪器 进行加标回收考核,测试其在实际水样测定中的准确度,加标回 收率应控制在85%~1 15%。该方法考核了自动监测仪器在试剂水 样测试中的准确性,也可以直接溯源至国家计量标准。 1.2检定项目 求符合性进行的全面评定,其必须出具合格与否的结论I引。 1.1主要校准手段 根据的《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国家地表水自动监测 《计量法》规定了强检计量器具必须周检,未经检定或检定不 站运行管理办法》、《国控地表水自动监测质量管理规定(暂行)》(总 合格不得使用。《国务院关于印发计量发展规Y ̄J(2013—2020)的通 站综字[2007144号)、《江苏省环境水质(地表水)自动监测预警系 知》,明确了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经济社会重点领域的进一 统运行管理办法(试i )》(苏环办[20091416号)、《江苏省水质自动 步建立完备的量值溯源体系[4]。因为在线自动监测仪是近年新发 监测质量管理暂行规定》(苏环监钡tJ[201216号)等的规定,目前对 展起来的仪器,暂未列入计量部门强检范围。目前国家对水质五 水站的校准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参数、氨氮、化学需氧量等部分水质自动监测仪器制订了一些检 1.1.1仪器自校 定规程,江苏省还根据自身情况对高锰酸盐指数、总有机碳、总磷 由运维单位按照仪器的操作手册对自动监测仪器定期进行 等指标制定了检定规程(详见表1)。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年第12期 表1目前在用的水质自动监测仪器检定规程 线监测仪 测定范F斟 器 2.2自动监测方法与实验室比对存在一定的误差 最人允许谋 依据捡定 程 茬 在水样比对工作过程中,部分仪器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与 实验室分析存在差异,如氯氮采用电极法分析,而实验室采用的 是纳氏试剂比色法,二者在检出限、外部影响因素等方面存在明 显差异,对水样比对结果造成影响,特别是对低浓度的水质影响 较大。此外,由于实验室比对与自动监测在分析时间、采样位置 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也影响了水样比对的准确性。自动监测与实 验室分析实际上属于两套独立的监测体系,建议评判水样比对 结果时,应采用评价实验室间相对偏差的方法,适当考虑方法的 差异。 水质h参数 pH:0.14 电 :钲: 0一10 laS/cm pH:±01 电 :#: 0FS 《水质综合分析仪枪定规程》 (JJG715-1991)、《pH计榆定仪舱定 程》(JJG 919.2008)、《覆膜电极 溶解氧测定仪榆定 穰》 (JJG291-2008)、《浊度汁检定规程》 j{莩解铤:0 ̄20mffL 溶解氧: 浊艘:0-400NTU ±0 5mg/1 溢度:0—90℃ 浊度:工10% (JJG880.2006,、《l乜导率仪1垒定胤 温度:±1 O℃ 程》(JJG 376.2007) 氯氨 0-50mg/L ±10% ±10% ±10% 《氰氯f{动龉测仪榆定规程》 LJJG631.20l3) 化学需钒避 O~j 500m 【. (COD) 《化学需氧缡(COD) :线自动监测仪 枪定规程》(JJG1012.2006) 高锰酸盐指 0-20mg/L 数 《商锰酸盐指数在线自动临测仪捡定 规程》(JJG(嚣¨19.2010) 总磷 总行机碳 f1’( ) 0、10rn l 0 ̄1000mg/L ±l0% ±】0% 《总磷扳线ft动监测仪检定规程》 f JJG(掉)l i 7-2010) 2.3缺乏对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量值溯源规范 目前国家和地方制定的检定规程和校准方法中,主要针对的 是单独的监测仪器,而实际上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采样、前处理 《总仃机碳( 1OC)自动监测仪》 (JJG(苏¨l8-2010) 2存在问题及建议 2.1自动监测仪器尚未全面纳入计量认证体系 过程也是影响水质测量准确性的重要环节。建议相关部门制定与 自动监测仪器配套的水站系统检定与校准规范。 尽管水质自动站的数据已得到大量应用,并成为环境管理的 参考文献 重要手段,但目前计量认证体系还是以实验室为核心,在自动监 【1】王经顺,钟声,郁建桥.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没及应用——以京 测方面还未建立起完备的量值溯源体系。目前环保部门还没有对 杭运河生态补偿站建设为例【j】.?环境保护,2OLO(4). 自动监测仪器出统一的检定要求,采取自校准的仪器也缺乏统一 【2]王静,魏恩棋,吴宇峰,王鑫,刘振羽,赵一.环境监测实验室仪器量 的校准规范;同时,尽管国家规定环境监测方面的强制检计量器 值溯源问题探讨【J】.中国计量,2o12(8). 具应逐步实行免费检定,但目前仍缺乏相应的财政经费支持。建 基金项目 议国家统一组织对在线监测仪器的质量控制研究,并制定相应的 检定要求和校准规范,在本系统内开展量值溯源工作。 (上接第46页) 江苏省环境监测科研基金项目,1215,痕量难挥发有机物的 连续自动监测技术研究。 从而确保优势微生物种群 PcR—DGcE技术对处于除臭生物滤池的强酸性和中性环境中的 适当的调整污泥的内部细菌种群结构,微生物种群进行分析,从而确定优势种群。研究发现,在不同的 能长期保持稳定。 PH值下,除臭生物滤池中微生物的丰度和多样性有很大的差异, 4结语 在强酸f生条件下,微生物的具有良好的选择作用,微生物种群的 虽然PCR--DGCE技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PCR--DGCE 多样性比较高,而在中性条件下,微生物种群的多样性比较低;在 可靠,因此, 滤池的不同层次,微生物的分布也有很大的差异,对序列结果进 技术能同时检测多个样品,并且检测结果十分准确、合理的 行对比分析,发现硫氧化细菌在除臭生物滤池中占有很高的地 在进行环境工程生物处理研究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DGCE技术,优化生物处理系统,有效地促进环境保 位。通过对除臭生物滤池微生物种群的分析,为处理恶臭气体提 运用PCR-护事业的发展。 供了科学依据。 生物滤塔中的微生物种群结构和多样性对挥发性气体的处 参考文献 1]温清世.浅析新技术在环境工程生物处理研究中的应用[J].建材 理效果及反应器的稳定运行有很大的影响,采用PCR--DGCE技 【2011,(07):13—14. 术对处理含氨废气的生物滤塔微生物进行分析,发现当反应器的 与装饰(下旬),2]罗鸿斌,徐匆.浅谈生物工程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U].科协论坛 运行时间增长时,生物滤塔微生物的多样性会逐渐减少;当生物 【2013,(05):125—126. 滤塔的填料为堆肥填料时,生物滤塔微生物的多样性程度会提 (下半月),【3]黄春晓.PCR--DGGE技术及其在环境工程生物处理中的应用 高,并且反应器的处理能力也能提高。 『J1.中原工学院学报,2007,18(01):72_74. 3.3 PCR—DGCE技术在污泥生物处理研究中的应用 4]闫娜,薛博.浅析环境工程中生物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J.城 在进行污泥处理时,污泥的稳定性十分重要,而微生物的稳 f2013,(14):141—142. 定性对污泥的稳定有直接影响,采用PCR--DGCE技术对污泥堆 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5】吴新碧.浅析生物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与前景【J】.中国科技 肥工艺中的微生物种群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分析污泥堆肥工艺各 【2013,(33):178—179. 环节样品的指纹图谱,发现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微生物结构的 博览,6】张禹森.浅析分子生物技术在环境工程微生物领域中的应用【J1. cs值越高,说明微生物种群的结构稳定性会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 【2013,(241:202—204, 而增加。因此,为有效地提高污泥处理效果,可以根据检测结果, 房地产导刊,《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