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A)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上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2.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C )
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 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C.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D.世界的可知性问题
4.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D)
A.唯心论 B.二元论 C.诡辩论 D.不可知论
5.把金木水火土看成万物本原的观点是(D)
A.辩证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
6.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7.“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8.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B)
A. 运动B. 实践C. 精神生产D. 物质生产
9.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B)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10.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B)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11.在实践的基本形式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A)
A.物质生产实践 B.科学文化实践 C.社会政治实践 D.阶级斗争
12.“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这种观点属于:(A)
A.反映论 B.不可知论 C.先验论 D.唯心论
13.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通过:(C)
A.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B.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
C.社会实践 D.必要的物质手段和条件
14.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A)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 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6.对发展的实质的确切理解是( D)
A.事物的不断运动 B.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互相联系和转化
C.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7.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8.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A. 方向和道路 B. 形式和状态
C. 结构和功能 D. 源泉和动力
19.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指:(B)
A.人们在逻辑思维中所产生的矛盾 B.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
C.事物之间的斗争性 D.事物之间的同一性
20.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D)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21.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22.下列现象中属于辩证否定的是(D )
A.昆虫被踩死 B.禾苗被太阳晒死
C.麦粒被磨碎后给人吃掉 D.稻谷种在田里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23.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辨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 C )
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坚持一点论和均衡论的统一
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2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 A )
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D.量变在事物发展中不起作用
25.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B )
A.本原和派生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26.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 D )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认识事物的量
C.确定事物的质 D.把握事物的度
27.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 A )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规律的客观普遍性和复杂性
28.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 C )
A.根本属性 B.运动方式 C.存在形式 D.时空坐标
2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B )
A 普遍性和特殊性 B 同一性和斗争性
C 绝对性和相对性 D 共性和个性
30.事物发展的道路是( C )
A 直线性与循环性的统一 B 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C 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 真理与谬误的统一
3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D)。
A.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 B.物质运动规律具有重复性
C.物质运动规律具有稳定性 D.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
32.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 B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3.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C )
A.事物变化范围的大小 B.事物是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的范围 D.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
34.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D )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C.否认静止的存在 D.设想不运动的物质
35.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D )
A.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B.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AD)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2.下列关于时间空间的正确说法是:(ABC)
A.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B.时空都具有客观性
C.时间是一维的空间是三维的 D.时空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有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AB)
A. 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 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4.下列关于物质和运动的正确说法是:( ABCD)
A.物质都是运动的 B.运动都是物质所作的运动
C. 脱离开物质的纯精神运动和不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存在的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5. 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BC)
A. 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 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6.实践活动的特点有:(ABC)
A.客观性 B.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主观性
7. 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ABC)
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 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 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8.在人类意识产生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三次有决定意义的转变是:(ABD)
A.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B.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C.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意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D.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9.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CD)
A.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10.实践是人类的生存方式,是指(ABC)
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 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 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11.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者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ABCD)
A. 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B. 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
C. 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D. 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12.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BD )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13.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AB)
A.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 物极必反,相辅相成 D. 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14. 下列格言中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AD)
A.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 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5. 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ACD )
A. 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 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C. 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D. 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16.辩证的否定是(ABCD)
A. 事物的自我否定 B. 事物发展的环节
C. 事物联系的环节 D. 扬弃
17.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会导致(BD)
A .激变论 B. 直线论C. 庸俗进化论D. 循环论
三、名词解释题
1、物质 2、实践 3、联系 4、发展 5、规律 四、简答题
1、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如何?
2、如何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重要意义是什么?
4、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是什么?
5、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6.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五、论述题
6、矛盾
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试运用这一观点,说明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如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2、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
3、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
的重要意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