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曲靖师范学院作曲学科建设轨迹的回忆及展望

来源:六九路网
曲靖师范学院作曲学科建设轨迹的回忆与展望

(六盘水师范学院 李建富)

【摘要】:该论文以曲靖师范学院作曲学科建设为起点,别离从作曲学科建设溯源、作曲学科功效概述、作曲教学与本土民族音乐相结合的尝试和作曲学科建设应反思的问题等方面来论述曲靖师范学院作曲学科建设的成绩与不足的地方,最后总结出,曲靖的文化建设事业之因此有了象张更生、孙祖红、易希平等一批音乐工作者的默默耕耘和无私奉献,才使得其作曲功效在云南业内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为云南近代音乐史的书写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彰显了曲靖师范学院作曲学科的价值。

【关键词】:曲靖师范学院 作曲 回忆 展望

引言

音乐作曲理论源自西方文化。自文艺振兴时期意大利音乐理论家廷克托里斯(约1435——1511)的《对位艺术》(1477)和意大利作曲家兼理论家萨利诺(G ioseffo Zarlino,1517——1590)的《和声法那么》(Le Istitution I hamoniche )

1

问世以来,到16世纪西方对位法的系统化建设、再到赋格曲写作的体系化、数

字低音与键盘和声和前苏联形成的“四大件”教学体系等等,使西方舞台化艺术音乐的实践活动便具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我国的艺术音乐创作理论始于上个世纪之初,由海外归国人士和部份外籍人员传入。在百年间的历史时期,通过一批批先辈的辛勤耕耘,我国的作曲学科建设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并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中国优秀的作曲家。

云南的高等作曲学科建设应以云南艺术学院为“工作母机”。在云南艺术学院的阻碍下,作曲学科的建设也传播到曲靖师范学院。历经教师们的尽力,作曲教学已组成曲靖师范学院音乐学科重要的教学内容并成为阻碍整个音乐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份。

一、 曲靖师范学院作曲学科建设溯源

1 吉奥赛福·萨利诺所著的《和声法则》(Le istitutioni harmoniche) 2 杨勇.《音乐理论的困惑》.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作为一所年轻的院校,曲靖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的前身是曲靖师专艺术系,它于1993年挂牌。在建系初始,艺术系只设有音乐学一门专业,由8位教师组成。担任作曲教学的是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的张更生教师。到1996年,又有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的孙祖红教师加入了作曲学科的行列。尽管那时只有两位作曲教师担任教学,但他们都是通过了专业的培育、有着较为扎实的专业技术和广博文化修养的“科班”,在他们孜孜不倦的耕耘下,艺术系的作曲教学慢慢正规化。专门是随着艺术系的不断进展,师资队伍也不断壮大,课程设置也更趋完善。在如此的背景下,作曲学科中的和声、复调、歌曲写作、小乐队配器等课程,都成了艺术系学生的必修课程。

2000年,曲靖师范学院进行了三校归并(曲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曲靖教育学院、曲靖师范)后,富有丰硕艺术感知的易希平教师作为作曲教师,也由师范学校加盟到此刻的音乐舞蹈学院,为作曲学科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取得新的创作技法并提高教学水平,作曲学科的教师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业务深造。易希平教师取得了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的硕士学位,为教学和创作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新的技法;孙祖红教师不断深切各少数民族的村寨,为教学和创作吸取营养;张更生教师在2000年之际,到中央音乐学院再度学习了两年的作曲和电脑音乐制作,并在学成归来后紧跟社会的进展和需要,于2003年开设了电脑音乐制作课。作为一种富有远见的学术开拓,这在那时云南的同类院校中是并世无双的课程设置。

伴随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往的办学模式已不能知足学科的进展需要。为此,作曲教研室的教师们一方面抓技术课程的专业设置,使教学慢慢正规化,更踊跃向云南艺术学院作曲学科学习教学方式与学科建设的体会,与此同时,他们扎全然土,踊跃探讨曲靖地域民间音乐的律制规律,为“地址性”的特色化作曲教学吸取营养:自艺术系开办至今,作曲学科不单为曲靖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培育了许多优秀的人材,也在普遍吸收云南民族文化精华的同时、为推动曲靖的地址文化建设、宏扬区域文化方面做出了应有的奉献。

二、 曲靖师范学院作曲学科功效素描

作曲学科的教学功效是由张更生、孙祖红、易希平为骨干的又有学科的教师们集体积存起来的,在他们身上,表现的不仅是教师个人在教学上取得的良

好成绩,更在必然程度上标志着音乐学科成立以来,全部教师们协同合作的功效。作为一种坚守,连年来,张更生、孙祖红、易希平为代表的作曲学科的教师们始终在教学第一线,既教学、又创作,既推动学科的进展、又增进地址文化建设的提高,他们所取得的功效正是音乐学科进展进步的见证。为了求证这一论点,现简要介绍三位教师的要紧学术功效。

张更生:在履职期间要紧从事音乐基础理论课的教学,担任了《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小乐队编配》、《歌曲作法》、《电脑音乐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乐理与视唱练耳》、《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作曲》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歌曲创作方面,别离在《云岭歌声》、《民族音乐》上发表歌曲《带给人世都是爱》、《植根珠源》等;2003年改编制作了《云南民歌联唱》参加曲靖师范学院新校区落成演出并多次被推荐参加校内外的各类演出;表现反腐倡廉的歌曲《公仆丹心》参加了曲靖纪委系统的演出活动;2005年为云南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创作的主题会歌《我心飞翔》取得好评;歌曲《是你——献给教师》,多次参加各类演出并获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云南赛区声乐作品参赛奖; 作曲并指导的音乐情景剧《梦圆九月》参加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并获演出类甲组三等奖;歌曲《小姑娘,小花伞》获中国音乐家协会颁发的“2020全国少儿新童谣原创歌曲大赛”优秀创作奖并获云南文学艺术创作奖励基金会颁发的奉献奖。为曲靖经开区公安局创作歌曲过《在投资开发的热土上》、为曲靖市卫生局创作了行业歌曲《守护生命》、为沾益县教育局创作了歌曲《厚望》、为曲靖应用技术学校创作了校歌《起航》、为沾益审计局创作了歌曲《期待的视线》、为沾益国税局创作了歌曲《珠源税情深》、为宣威职校创作了校园歌曲《青春飞扬》等。

孙祖红:履职期间要紧担任《作曲》、《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等课程的教学。在歌曲创作方面:别离在《民族音乐》、《音乐创作》、《儿童音乐》等刊物上发表作品《我梦见了你啊,故乡》、《千里彝山情》、《小雨点》等。在电视专题片音乐创作上,有《乌蒙山的追求》(上、下集)在云南电视台教育之窗栏目播出;《乌蒙山人》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鹤舞高原》在曲靖电视台播出。在歌曲创作传播方面:歌曲《千里彝山情》参加了2020年云南新作品音乐会;歌曲《我的生活我的爱》参加了首届云南本土歌曲创作大赛颁奖晚会的演出。获

奖方面:歌曲《春满校园》参加了云南省教育委员会举行的“云南省大中专校园歌曲大赛,获创作三等奖;创作的《曲靖师范学院校歌》获曲靖师范学院校歌采纳奖;论文《云南彝族摇篮曲的人文话题》在云南省音协主办的“云南省高等音乐教育60年回忆与展望”教学交流与学术研讨活动中获论文一等奖。歌曲《千里彝山情》获第六届云南文学艺术创作奖励基金优秀作品奖。论文《云南彝族摇篮曲的人文话题》获“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奖”云南赛区三等奖,由于上述功效的取得,孙教师还取得2020年度“红云园丁奖”。

易希平教师履职期间前后担任《大体乐理》、《视唱练耳》、《音乐作品分析》、《作曲》、《复调音乐》、《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等课程的教学。最近几年来,前后在国家、省、市级专业音乐刊物发表歌曲30余首,其中部份作品在中央、省级电台、电视台媒体播,并发表20余篇音乐教育论文,歌曲创作方面:前后在《歌曲》、《儿童音乐》、《云岭歌声》、《音乐教育与创作》、《中小学音乐报》等刊物上发表歌曲《我爱我家金竹楼》、《中国地图》、《我是山里的小歌手》、《阿佤姑娘的黑头发》、《野山歌》、《我和妈妈的生日》、《哈尼的家乡在哪里》、《爱尼人的歌》、《杜鹃鸟、杜鹃花》、《咱们拥抱春天》、《万家灯火平安夜》、《茶马古道》、《我的大中华》等。其中《我是山里的小歌手》曾参加中国公共音协主办的“中国杯共和国六十周年创作大赛”获金奖; 《万家灯火平安夜》参加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主办的“二十一世纪华人音乐奖”大赛获一等奖;歌曲《和谐的歌》参加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主办的“全国第六届新创词曲大赛”获三等奖。

教师们在教学进程中通过认真分析不同窗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的音乐素养,制定出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其教学成效良好,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同时,教师尽可能配合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学得更好走得更远,培育出了一大量优秀的专业人材。专门值得一说的是,在2002年艺术系招收本科专业以后,张更生教师承担了本科专业理论作曲方向的专业课教学,直接培育指导了一批本科层面的理论作曲专业人材,其中班的学生何华、班的杨春波和班的胥薇毕业后顺利考取音乐专业的研究生(云南艺术学院录取)。班作曲专业学生李翰宇参赛并荣获首届全国校园才艺选拔活动云南赛区大学组二等奖(团省委)。在2004 年全省首届“珠江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大体功竞赛中指导学生参赛,取得多个奖项的好成绩(省教育厅);金婷艳同窗还选送至西安参加全国高校音乐教育

专业大学生大体功竞赛并获“五项全能”三等奖(国家教育部);在2006年云南省第二届“珠江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大体功竞赛中,再次指导学生参赛并取得较好成绩,许杨获本科组一等奖,马永亮获本科组三等奖等等。

难能宝贵的是,作为教师,艺术家们并非只关注作曲,他们的研究也涉猎了音乐的其它领域。如张更在《音乐创作》、《曲靖师范学院学报》、《云岭歌声》、《大舞台》、《民族音乐》等期刊杂志 上前后发表了论文《手风琴的进展现状及其以后趋向》、《浅谈手风琴教学中的大体问题——放松》、《《京剧脸谱》的作品分析及演奏技法探讨》、《李遇秋手风琴音乐创作技法分析》、《普米族祭祀仪式音乐的调查与解析——以兰坪普米族祭山神、“三脚”为例》、《浅析傈僳族舞蹈“啊尺目刮”》、《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需要新闻学基础——艺术院校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试探 》、《在基础和声课教学中渗透键盘弹奏》、《谈作为文化符号的音乐语言》等;孙祖红在《云南艺术学院学报》、《民族艺术研究》、《音乐创作》、《民族音乐》、《曲靖师范学院学报》等期刊杂志上发表了论文《建构新世纪的中国音乐学》、《解读柴可夫斯基》、《云南映象的‘4P’分析》、《云南彝族‘摇篮曲’的人文话题》、《门德尔松‘春之歌’的艺术美》、《贝多芬‘第二钢琴奏鸣曲’艺术特色解析》、《肖邦夜曲和声特点分析》、《肖邦bE大调夜曲特色分析》、《幸福的云游》、《论约翰·菲尔德,夜曲的艺术特色》等。而易希平教师撰写的论文《高师音乐专业教学改革与学生能力培育的研究与实践》获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颁发的优秀教学功效二等奖;其《高师音乐教师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分析与计谋研究》获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委员会颁发的论文三等奖;《高师音乐学专业“三位一体”教学探讨与实践—以西部地址师院音乐教学为例》获教育部主办的“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评选”一等奖等。这些理论功效的发表,不仅表现了曲靖师院作曲学科教师们的学术素养,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学术的自觉关于他们音乐创作内涵的表达组成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三、 曲靖师范学院的作曲教学与本土民族音乐相结合的尝试

云南浩如烟海的民间歌舞为本土音乐创作提供了天然的养料。以张更生、孙祖红、易希平为代表的作曲团队,在教学和创作进程中,自觉采取了开放和兼收并蓄的态度,坚持在学习西方作曲技法的同时,踊跃吸取云南民族各具特点的音乐养料,不断探访地址风格的音乐特色,强化本土音乐风格的把握。如

易希平《我爱我家金竹楼》、《阿佤姑娘的黑头发》、《哈尼的家乡在哪里》、《爱尼人的歌》等歌曲里、孙祖红在《千里彝山情》的创作中、张更生在《小姑娘,小花伞》等作品中,均通过对云南民族音乐素材的融合以实现创作的超越:具体表此刻调性的安排、节拍的设计和旋律的组成上,尽力摆脱“贴标签”的手法,将云南民族音乐的神韵有机地贯穿于音响当中,个性化地表现了云南民族的特有表情,使得地址风格被升华、艺术观念被激活,为宏扬民族民族音乐做出了奉献,也为学院作曲教学的特色化和可持续进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 对曲靖师范学院作曲学科建设的反思

在音乐创作本土化、民族化的方向上,尽管曲靖师院的教师们都进行了踊跃有利的尝试,但由于艺术观念与作曲技法的制约,他们的许多作品在表现手法与形式表达上却显得单一,缺乏技术的含量。第一,在作品形式民族化表达的进程中,常常过量地只关注了音乐语言的民族化而忽略了结构形式的民族化和表现文体的民族化;第二,由于“学院派”传统思维定式的制约,致使他们在其深层的创作思维中,尚存在难以排除的“共性写作”的格式化因素3,因此,如何“创新”就成为困绕他们的难题。面对如此的局面,应强调教师们在提高创作技法的同时,更应增强行业交流,不断提高思维境遇,最终探讨一种适合自身艺术特点的表现形式。专门应关注器乐音乐的创作,要明白,若是音乐能够成为人类一起语言的话,那么只有器乐音乐才有可能组成这种条件,而这恰恰也是衡量一个作曲家创作水平的试金石。

五、 小结

在今世云南高等作曲教育的行业里,以张更生、孙祖红、易希平为代表的曲靖师范学院作曲团队,通过二十余年的拼搏,他们以其丰硕的功效在云南业内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他们孜孜不倦的尽力,为云南近代音乐史的书写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彰显了曲靖师院作曲学科的价值,从那个意义上讲,曲靖的文化建设事业之因此有了象张更生、孙祖红、易希平等一批音乐工作者的默默耕耘和无私奉献,漂亮的曲靖才得以通过音乐的传播,在全省乃至全国彰显她应有的风度。

3 范哲明.《名不符实的‘传统’与难以为是的‘创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计划立项项目:《批评语境下的云南今世高等作曲教育研究》(项目编号:GY1106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