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ofHunanFinancialandEconomicCollege
Vol125No1121
Oct12009
浅析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特点、原因与预防
杨 柳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
=摘 要>网络是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为青少年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提供了巨大便利,
同时由于沉迷网络而引发的青少年犯罪也屡见不鲜。青少年网络犯罪呈现出犯罪年龄低龄化,诈骗、抢劫、性侵犯案件增加等特点。应该通过完善青少年保护立法、加强网吧管理、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作用、增强青少年自我防范意识等,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网络犯罪。
=关 键 词>青少年犯罪;网络沉迷;网络犯罪=中图分类号>C913;D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148(2009)05-0009-02
网络是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为青少年提供了多元、多视角的社会交往机会,使青少年的社会活动空间得到极大延伸和拓展,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开发潜能、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由于沉溺于网络而导致的网络成瘾、不良网络文化也给青少年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因网络引起的青少年犯罪屡见不鲜。青少年又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需要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
一、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概念与特点在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青少年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未满25周岁的人实施了危害社会、触犯刑事法律,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0[1]广义的青少年犯罪是指/已满16周岁不满25周岁的青少年实施的犯罪行为或者违法行为、不良行为。0[1]青少年网络犯罪是以网络为犯罪诱因,或犯罪地点在网吧,或犯罪手段与犯罪目的与网络有关联的青少年实施的犯罪行为。从网络引发的犯罪案件看,无论是受害人还是犯罪人,基本上都是青少年。网络的最大受众是青少年,网络也对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因网络引起的青少年犯罪呈现出多方面的特点。
1、犯罪年龄低龄化。某市中级人民法院统计分析表明,在22件60人的网络犯罪案件中,年龄最小的刚满14岁,最大的不足17岁,其中14周岁的5人,占813%;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和15周岁到17周岁的各为20人,均占3313%;17周岁的15人,占25%。家庭状况主要为中等家庭。
2、犯罪动机简单,手段凶残,暴力犯罪居多。青少
年犯罪案件涉案被告人作案动机普遍简单,多是为了索要几元赌债、言语不和等简单的事情。但是实施的手段普遍残忍,受害人几乎多是当场毙命,惨不忍睹。网络中血腥暴力的镜头过多,使判断能力尚弱的青少年难以区分现实和虚拟,对于暴力行为不以为然。青少年没有经济来源,为了支付上网和生活费用而采取暴力抢劫的方式。青少年的网络犯罪很多时候都是临时起意、突发性犯罪,常常是单纯模仿导致犯罪、小事酿凶案。
3、诈骗、抢劫、性侵犯案件增加。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对爱情充满了好奇、向往,由于现实中得不到满足,而在网上可以轻易地和异性在聊天室/谈情说爱0,乃至相约在现实中见面。犯罪者或是实施性侵犯,或是骗取或抢劫财物,甚至杀人灭口,以网络作为媒介的犯罪已经司空见惯。
二、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
1、青少年自身原因。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和世界观、人生观形成阶段,其生理、心理发展不平衡,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在心理上他们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可塑性强;在生理上他们的身体飞速发展、精力充沛、易受暗示,是个性和独立性快速发展时期。从网络引发的许多案例可以看出,青少年的辨识能力严重欠缺,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法律意识淡薄;他们的思想、心理并没有完全成熟,敏感好奇,涉世不深,缺乏理智,喜欢模仿,易冲动,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往往难以区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极易被误导。只图一时满足,盲目冲动,不计后果,走上犯罪道路。有些人甚至在触犯刑律被捕后还天真地认为,那样做纯粹是为了/好玩0,而从来没有意识到已经产生的危害社会的严重后果。青少年的这种猎奇
#收稿日期:2009-08-16
作者简介:杨 柳(1985- ),女,辽宁沈阳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
9心理、消极的模仿心理、盲从和从众心理、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以及无视法律、法制观念淡薄及自暴自弃的心理等使花季年龄的青少年天空蒙上阴影。
2、家庭原因。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深刻影响着子女的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家庭在青少年的成长中起着重要地位,也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家教缺乏或失当是导致青少年犯罪一个最为直接、主要的原因。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家庭不和、打骂子女、放任自流、溺爱放纵、父母行为不良等诸多情况都会对青少年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错误导向,最终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导火索。另外,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家长的/网络素质0却不见提高,甚至出现众多/网盲0家长,显然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求,他们不知该如何对孩子进行网络教育,也不能与孩子之间有正确良性的沟通和互动,缺少对孩子的网络指导,结果家长或是过度控制压抑孩子,使其产生逆反心理;或是放任自流,加深其网络沉溺程度。
3、学校原因。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场所,是青少年获得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社会化不足是青少年犯罪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素质教育已实行多年,但不少学校还热衷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认为开办法制、道德教育只是形势需要,忽视学生成长特点和接受能力,忽视学生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消极应付。名义上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举办了学生法制教育讲座,但因缺乏正确认识,忽视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最终流于形式。学校的社会化角色没有很好的完成,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4、网络的吸引力与网吧的监管不力。青少年的生活离不开五彩缤纷和充满形形色色诱惑的大千世界。网络的盛行、不良的网络文化传播是诱导青少年犯罪的一个主要原因。网络像一把/双刃剑0,它以高速、快捷、信息资源丰富等无可比拟的优势迅速走进我们的生活,同时也把各种精神/垃圾0塞到网民手中,人们在通过网络了解大千世界的同时,不知不觉中也吸收了许多负面的东西,给青少年带来了诸多的消极影响。互联网上的很多有害信息,事实上已经成为人们精神世界一个严重的/污染源0。同时,相关网络管理明显滞后,网吧管理不规范、不健全,一些网吧虽然挂着/未成年人禁止入内0的牌子,但终究无济于事,甚至有的还帮助学生逃避学校管理和家长追查,对发生在网吧内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听之任之,甚至纵容、包庇,为犯罪的发生提供了场所。另外,有关职能管理部门各自为政,对网吧的管理存在漏洞,为违规网吧提供了生存的空间。
三、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对策建议
1、完善立法,强化社会责任,加强对青少年保护的宣传力度。宏观上,国家应建立、健全青少年保护立法,强化社会责任,加大青少年保护的宣传力度。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生理特点决定了青少年易受诱惑、自我保护能力差,有关部门要在进一步完善立法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有针对性、防范性的法律措施来规范青少年行为、优化青少年的生活环境,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微观上,地方政府要针对网络市场和网络管理,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地方性法规,使网络行业有章可
循、有法可依。所有相关执法部门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能开展执法活动,有效预防/网络犯罪的发生,保证网络洁净、有序、正规、健康地发展。
2、加强网吧管理。很多青少年网络犯罪案件都暴露出网吧管理的混乱和无序。网吧管理应是多个部门之间连同作战,多管齐下,要经常性地对网络市场进行整顿,严管严教;对网络市场进行抽查和检查,以防范于未然,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对网吧的有效管理。各部门在加强对网吧安全隐患管理的同时,要把落实实名登记制度作为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加强对网吧的监管,对犯罪分子形成心理震慑,从一定程度上减少犯罪的发生。
3、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点,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的第一教育阵地,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老师,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一方面,要用科学、健康的教育方法教育青少年,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既要严格要求,又要耐心诱导,让他们从教育中体会到父母的爱和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父母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要加强青少年父母的法制意识,不做违法事,起好示范作用。在生活中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但又不能姑息纵容或走上极端,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少年健康成长。青少年父母应当主动地进行各种知识的学习,不断的增强监护人应具备的育人素质。
4、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学校教育是衔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桥梁,是预防青少年犯罪、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首先,要改进和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挫折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青少年辩别是非和抵御不良信息侵蚀的能力。其次,要增强教师道德品质、法律意识,弥补家庭教育的缺陷,教师应担负起家庭教育指导者和社会教育组织者的角色,使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5、增强青少年的自律能力和自我防范意识。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教育,最终都需要通过青少年本身来实现。应该通过多方面的力量对青少年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不断提高青少年的自律能力和自我防范意识,引导青少年正确运用网络,从根本上遏制网络引发犯罪案件不断上升的趋势。应教育青少年充分认识网络世界的虚拟性、游戏性和危险性,不要轻信网友,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性;不要把网络当作逃避现实生活或者宣泄情绪的工具,网络生活只是现实生活的一部份,它不可能代替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要树立正确的处世态度,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应该采取积极态度面对、解决,仅靠虚拟网络是无法回避的。青少年要学会正确、安全、科学的上网,上内容健康的网站,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不要沉迷于网络游戏和聊天,更不要浏览内容不健康的网站,如充满凶杀、暴力、色情、淫秽、赌博等有损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内容,以免造成心灵上的污染。
(编辑:程甸;校对:朱恒)
=参考文献>
[1]黄教珍,张停云1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犯罪的心理预防与教育
对策[M]1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124-301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