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84411 文献标识码:A
第4期
文章编号:100124918(2003)0420086291
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干预研究述评
寇 王 磊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875)
3
摘 要:传统亲社会行为研究忽略了亲社会行为社交性的特点和具体群体及其互动过程中所认可的亲社会行为研究,研究范围多限于对几种特定行为类型发展性的探讨;静态观察和假设情境的研究方法影响了研究效度;对认知训练的干预手段研究不足。进一步的研究应重视青少年群体及其交往过程中所强调的亲社会行为类型,采用更具生态性和群体互动性的方法进行研究,从社会信息加工过程入手,探索有效的亲社会行为认知训练的干预手段。
关键词:儿童;亲社会行为;干预训练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behavior)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行为,对个体健康发展以及社会适应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它受到发展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重视。本文将对传统的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干预研究状况进行评述。础上也尝试进行亲社会行为培养训练的干预性实验,然而,以往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111 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范畴传统研究中一直将亲社会行为界定为被所在社会接受和鼓励的行为,是个体自觉遵守社会规则,从而获得肯定的行为,它包括可能出于自我利益考虑的助人行为和不期望得到任何回报的利他行为
[3]
1 关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儿童亲社会行为实证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以后,Hoffman关于婴儿情绪情感的研究引发了大量研究者开始探讨个体由于他人的情绪状态而产生情绪反应,从而关注他人甚至帮助、安慰他人的行为。研究者认为,个体能对他人产生替代性的情感反应和意识到他人的感觉是产生指向他人的行为的基础,亲社会行为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
[1]
。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帮
助、合作、分享、安慰、谦让、捐赠及自我牺牲等积极的、有社会责任感的、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都常被作为典型的亲社会行为而研究
[4]
。
正是由于研究者一直注重行为结果本身对当事人的意义,而忽略行为产生过程和当事人对亲社会行为的认识、理解,所以,研究者只对他们自己确定的上述有限的亲社会行为进行研究
[5,6,7]
。研究者认为,亲社会行为就是人们在社
会交往中所表现出的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甚至为了他人利益而做出自我牺牲的一切有助于社会和谐的行为及趋向,所以,帮助、合作、分享、安慰、捐赠、谦让等常被作为典型的亲社会行为进行研究。研究者一般采用在人为设置情境中监测行为的方法,在已有研究中大约一半以上,都是在中性
物品(比如代金券、糖果、玻璃球、零钱等)捐赠的条件下,对幼儿进行的研究
[2]
,
不难看出,这样的研究取向实际上限制了人们对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方面———社交性的理解。亲社会行为从本质上说,是在人际之间发生的,是人们为了维护彼此的友好关系和利益而产生的积极的社会行为,它受到社会的肯定和鼓励,如果没有人际间的相互作用,亲社会行为是不可能发生的,可见,社交性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特征。
亲社会行为实际上是个体自愿提供的、有益于他人的、能促进人际间关系协调的行为
[7,8]
。尽管这些传统的
研究得到了重要的结果,使人们对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及其多种影响因素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
。从
3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重点项目(DBB010520),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ABA03009),
北京师大青年教师社科基金项目(010107198).
作者简介:寇 (1963-),女,陕西西安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
86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寇 王磊: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干预研究述评
这个意义上说,它具有两个特点:利他性和社交
性,所以它应该包括更广泛的范畴,例如:从利他性来说,①某些调节性的行为(利用谦让、幽默、鼓励、赞美等方式调节他人情绪,使之改变不良状态的安慰性行为);②帮助性的行为(传统研究中常涉及的捐赠、合作、紧急或非紧急情况下的物资、体力等的援助性的行为);③分享性的行为(将属于自己的物品、机会等给予他人的共享性的行为);④完全利他性的行为(只顾他人利益、不考虑行为代价、不图任何回报的无私性的行为);从社交性来说,⑤某些习俗性的行为(微笑、问好、和颜悦色等礼貌行为);⑥包容性的行为(团结他人、邀请他人参加群体活动等吸纳性的行为);⑦公正性的行为(主持正义、见义勇为、在朋友遇到麻烦时挺身而出等支持性行为);⑧某些控制性的行为(终止他人的打架、漫骂等不友好或攻击性的行
以及不同认知评价是否会对自己的行为表现产生
影响,从而探讨不同类型行为之间的关系,获得了
[4,15]
很有价值的结果。
上述大量研究都采用了假设情境或实验室实验的方法,在人为设置的情境中观察亲社会行为表现或者引发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从而研究之。从亲社会行为的特点来看,这种研究方法必然影响研究效度。在观察过程中,研究者的出现对于情境是显著的,所以当研究者试图观察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时,实际上已经改变了儿童的行为,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假设情境了;另外,亲社会的举动常常是很微妙的,并且发生于活动中,活动之外的人(特别是成年观察者)很难识别或体会,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同伴和行为接受者在活动过程中才能依据于背景,意识或理解这些行为。所以,即使是通过设置情境,让被试事后回忆自己的感受或对自己、他人的行为做出预测,准确性都会受到影响;第三,由于亲社会行为的社会称许性较高,访谈或问卷都难以获得真实的结果。113 亲社会行为研究领域的对象为)等。当然,这还是不成熟的分类,不同行为之
间有一定的重叠,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社交性在传统亲社会行为研究中常常被忽略。112 亲社会行为领域的研究结果及方法早期的亲社会行为研究主要是设置具体的行[9]为情境,观察儿童的表现。逐渐地,心理学家对引发亲社会行为的多种动机产生了兴趣,开始通过直接调研或访谈的方法研究亲社会行为背后的动机,或者通过个体对亲社会行为的评价投射其内部的推理内容。另外,亲社会行为的认知基础、道德水平、价值取向,特别是情感因素中的移情因素也受到注意,一些心理学家开始用相关的方法探讨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主客观因素,诸如儿童的个性因素、家庭和学校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等对亲社会行为的影[11,12]响。个体实施亲社会行为之前的认知过程也日益受到重视,具有代表性的是对攻击性儿童和亲社会性儿童认知加工过程的探索性研究。研究者发现攻击性儿童与亲社会性儿童在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中的特点显著不同。这些研究都为人们理解亲社会行为提供了丰富的和有价值的资料。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逐渐关注起对不同亲社会行为进行多角度的综合探讨。例如,用访谈法,通过设置假设的故事情境,让儿童在预期行为、责任义务、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等4个维度上评价帮助、分享、合作、安慰这四种典型的亲社会行为,以了解儿童对不同种类亲社会行为的认知
[13,14]
[10]
传统的研究历来比较重视研究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而忽视对青少年群体交往过程中存在的亲
[16]
社会行为的研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该领域的研究一直比较重视对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行为本身进行研究,不重视对行为产生过程和对特殊群体所认可的亲社会行为开展研究,所以,大多数早期的研究都是针对婴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模式展开的,而婴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类型也是由成人界定的,比如关于婴幼儿对他人消极情绪的关注、婴幼儿的安慰行为、帮助行为以及分享行为的起源、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探讨;其二,早期的亲社会行为研究一般采用直接观察法或访谈法,而亲社会行为本身的特点是具有社会称许性,所以,为了避免被试效应,研究者更愿意选择那些自我意识水平较低的年幼儿童作为被试。
个体进入青少年阶段以后,开始与同辈群体有更密切的交往,在他们的价值体系中,同伴友谊
[17]
被列在首位。青少年开始强烈地意识到与他人的关系,朋友之间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成了他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他们更多地与家庭之外的他人进行交往,形成同辈群体,通过各种各样的同辈群体中的社会交往,学习掌握适应社会生活的
87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003年
[18]
心理发展与教育第4期
技能。所以,研究青少年群体背景下的亲社会行为应该更有意义。实际上,已有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对亲社会行为的认识与传统的研究内容有非常大的差异。在青少年心目中,发起和维持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接纳他人成为群体中的成员的行为,比传统意义上的亲社会行为更重要;能够对同伴的消极情绪进行调节和控制自己不良情绪的个体是更亲社会的;在群体中能够主持正义,勇敢地站出来,帮助他人发展某种技能,称赞、鼓励他人,包容以及幽默等行为是青少年群体所认可的亲社会行为。传统的亲社会行为研究则很少涉猎这些内容。
[16]
[19,20]
活动中引导儿童考虑他人的想法和情感,并想象
[2,22]
自己在类似情境中的感受,结果发现,通过每周三次(每次15分钟),共10周的训练,儿童普遍增加了亲社会行为减少了攻击性行为。因此,在面临他人困境的时候,父母要引导儿童识别他人的表情,设想他人的情感,考虑他人的感受,然后唤起儿童对自己经历过的困境和当时体验的回忆,以便产生与他人情绪相同的替代性情绪体[23]
验;家长也可以主动与儿童交流自己的感受、
[24]
情绪体验,以及对他人困境的认识。移情训练可以提高儿童体察他人情感的能力,使他们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立场考虑问题,从而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21113 行为训练
父母通过强化来控制儿童的合作、分享、帮助等亲社会行为和攻击、嘲讽、漫骂、不友好等反社会行为是非常有效的。常用的强化手段有:表扬、物资奖励、发代金券、忽视、暂停、惩罚等。榜样示范也是行为训练的方法,儿童反复看到利他行为[25]
榜样有助于培养自己的利他行为。父母既是儿童直接模仿的榜样,又是选择模仿榜样的控制者,因此,父母必须时时注意在儿童面前保持良好的形象,包括待人接物的态度和方式,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儿童,帮助他们选择电视节目、图书,甚
[3]
至伙伴,以便对儿童进行正面的道德教育。这些方法常用于日常生活中行为规范的建立,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不良行为方式的矫正。21114 自我概念训练
个体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与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呈显著正相关,与攻击性行为呈显著负相关。因此,父母有意识地与子女讨论具有社交意义和利他意义的帮助、合作等议题,并在讨论中通过价值澄清的方式提出自己对子女的期望,对事件的评价,可以有效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此外,在日常生活的每一方面都应注意培养儿童对自己行为及其后果的责任感,提高自觉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能力。212 学校中的干预
学校干预通过教师的工作和同伴相互作用实现,课内外都可发生。主要的手段有:21211 设置良好的环境
[26]
2 关于亲社会行为的干预研究
亲社会行为是积极的社会行为,所以,研究者在探索它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也试图干
预它,探讨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有效途径。概括说来,在干预手段上,主要是帮助儿童学习亲社会行为方式,预防不良行为和不适当行为的出现或恶化。在干预途径上,通常采用家庭干预和学校干预。我们通过两种干预途径的介绍来评介这方面的研究。211 家庭中的干预家庭中对亲社会行为的干预主要通过父母教养方式实现,父母有意识地操纵自己的养育行为和管理策略可以干预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常用的干预手段有:21111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实际上是给儿童提供亲社会环境的第一步,可使儿童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减轻外界造成的压力和焦虑,形成愉快的心境。个体在愉快的情绪下,更乐于做出友好的行为。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还有利于青少年形成理想的家庭亲密感,家庭亲密感主要表现在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沟通方式以及父母对子女的帮助、接纳和信任方面,适度的家庭亲密感有助于青
[21]
少年品德的发展,亲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所以,父母应该敏感地把握子女的感受和需要,尊重他们的人格,给他们适当的独立和自由,坚持民主、平等的原则,保持友好、理解的态度,采取和平、说理的方式处理家庭事物,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21112 移情训练
研究者让儿童参加一系列人为设计的活动,88
环境设置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的设置。软环境主要指道德环境,社会舆论和评价体系。教师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对待学生的公正态度,师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寇 王磊: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干预研究述评
生之间、同伴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助和谐的气氛,
正直、向上的价值标准都会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硬环境指校园和班级的客观环境及活动安排。优美、舒适的校园和教室布置,干净、整洁、宽阔的环境不但能够给人提供好的心情,而且还能够制约不良行为的发生;学校日常活动安排也应注意多设置社会交往性的活动,比如小组或班级讨论、与同伴合作出板报等,给儿童提供管理班级,提高社会责任感的机会。21212 组织集体性游戏活动研究指出,儿童在游戏中可以获得许多与社交能力有关的技巧,从而发展对他人意图理解的
[27]
技能,这种技能是亲社会行为的基础。集体性的游戏,如集体跳绳和集体赛跑,能够为学生设立共同的目标认知,并且这样的活动是对同伴群体进行裁决,而不是简单地对个体的行为做出评判,所以有利于合作、互助等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对于游戏中群体之间的竞争和冲突,教师要帮助儿童正确对待,引导他们采取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关键是引导儿童设身处地设想对方的处境。21213 行为强化训练和榜样示范索进行正确解释和恰当反应的技能,学会与同伴
建立和保持友谊。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应该单独设立课程,通过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进行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制定的课程计划主要是帮助儿童正确认识自己,控制冲动,克服偏见,从而合理地、亲社会地解决人际冲突问题。
学校干预与家庭干预相比,由于更组织化、系统化,所以意识性和目的性更强;由于参与的人更多,所以气氛更为热烈;由于与课程和集体活动相结合,以及教师的特殊权威地位,所以管理和干预的效果更显著,而家庭干预则更依赖于亲子关系的质量。但是,无论是家庭干预,还是学校干预,都存在一些问题:
①由于对亲社会行为范围理解的限制,目前的干预研究和干预方案的实施还仅限于有限的几种行为(比如帮助、合作、为集体捐赠)等,缺乏对青少年所认同的更大范围的亲社会行为的干预训练;②由于传统研究多指向于婴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的探讨,所以,干预训练,特别是对青少年群体中的亲社会行为的干预训练研究显得尤其贫乏;③由于对亲社会行为的中介过程认识和研究不足,所以,从干预训练的手段上看,一般采取移情训练和角色行为扮演的方法,而对个体社会信息的加工过程和加工方式的特点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以至于认知训练和引导方面的干预研究特别薄弱。
[3]
首先,教师与学生应该通过协商建立行为规则,传统的方法是通过“控制”来约束学生,这很容易引起师生间的矛盾,强化学生的侵犯和其它不良行为。而教师和学生讨论协商制定的行为规则,则体现了合作和相互尊重的意义,容易获取大多数人的支持,确保行为规则的有效性。其次,教师要严格遵守行为规则,起到言传身教、榜样示范的作用;第三,无论是课堂活动还是课下活动,教师都要依据行为规则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判,褒奖亲社会行为,惩罚不良行为和侵犯行为。对于社会适应不良的学生,教师宜采取单独的方法接近他们,了解他们的需要,并向他们推荐可选择的、较少破坏性的行为,而不是简单对学生发怒或
[11]
失望。
21214 与课程或活动相结合的移情训练和自我
3 我们对亲社会行为研究的
思考
从上述对有关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分析中,我们得到一些启发,认为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应该加
强如下一些方面:311 扩展研究范畴
如上所述,已有一些研究发现青少年这个特殊群体对亲社会行为的认识远比传统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宽泛,我们有理由推论,不同性质的群体会对亲社会行为有自己独特的认识,而且,亲社会行为是通过群体活动表现的。所以,进一步的研究应该在研究一般的亲社会行为的基础上,针对特殊群体所认可的亲社会行为类型,重视亲社会行为社交性的特点,有的放矢地从事研究;青少年是值得重视的群体,从社会性发展来说,这个特殊的年龄阶段更具有代表性,所以,应该更关注对他们的亲社会行为进行研究;在扩展研究理念的基础
89
概念训练
一些研究者主张利用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比如语文课教学就可以通过情绪唤起、情绪追忆、情感换位的方法进行移情训练;社会课教学可以通过分析不同群体成员的社会地位与感受,进行角色扮演来体察他人的情绪情感,达到理解他人,学会与他人相处的技巧的目的;课外活动中,教师应训练学生对不同的社会线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003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4期
上,亲社会行为的客观评价也值得进一步研究,显然,应该对具体的群体及其活动中的亲社会行为进行客观评价,比如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评价,就应该对他们所认同的行为建立评价系统,而不是只对传统研究中的有限行为进行评价。312 采用更具有实效性的研究方法
应该加强对他们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传统的亲社
会行为干预手段主要是移情训练和行为训练,对认知训练重视不足,从社会信息加工入手的认知训练应该是有实效性的干预手段。参考文献:
[1]EisenbergN,FabesRA.Prosocialdevelopment.Preprint,1998.
[2]Zahn2Waxler,Radke2Yarrow,WagnerE,etal.Developmentofconcernforothers.DevelopmentalPsychology,1992,28:126-136.
[3]李幼穗.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9,2:28-32.
[4]JacksonM,TisakMS.Isprosocialbehavioragoodthing?De2velopmentchangesinchildren’sevaluationsofhelping,sharing,cooperat2ing,andcomforting.BritishJournalofDevelopmentalPsychology,2001,19:349-367.
[5]BarrettDE,YarrowMR.Prosocialbehavior,socialinferentialability,andassertivenessinyoungchildren.ChildDevelopment,1977,48:475-481.
[6]BatsonCD.Thealtruismquestion:Towardasocial2psycholog2icalanswer.Hillsdale,NJ:Erlbaum,1991.[7]EisenbergN,CarloG,MurphyB,etal.Prosocialdevelopmentinlateadolescence:Alongitudinalstudy.ChildDevelopment,1995,66:1179-1197.
[8]EisenbergN,MillerP.Therelationofempathytoprosocialandrelatedbehaviours.PsychologicalBulletin,1987,101:91-119.
[9]HoffmanML.Isaltruismpartofhumannature?JournalofPer2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81,40:121-137.
[10]HolteCS,JamruszkaV,GustafsonJ,etal.Influenceofchil2dren’spositiveself2perceptionsondonatingbehaviorinnaturalisticset2tings.JournalofSchoolPsychology,1984,22:145-153.
[11]WalkerHM,ColvinG,RamseyE.Antisocialbehaviorinschool:Strategiesandbestpractices.PacificGrove,CA:Brooks/Cole,1995.
[12]李丹.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的研究.心理科学,2000,23(3):285-288.
[13]CrickNR,DodgeKA.Areviewandreformulationofsocialin2formation2processingmechanismsinchildren’ssocialadjustment.Psycho2logicalBulletin,1994,115:74-101.
[14]NelsonDA,CrickNR.Rose2coloredglasses:Examiningthesocialinformation2processingofprosocialyoungadolescents.TheJournalofEarlyAdolescence,ThousandOaks;Feb,1999.
[15]寇 ,冉恬,付艳.青少年对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的评
亲社会行为发生于群体活动中,离开了人际
互动的背景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所以,进一步的研究应该突破传统的静态观察或假设情境的方法,在更具有生态性的情境中开展研究,比如,群体访谈(focusgroup)就是适合于青少年群体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本身就为被试提供了互动的过程,而且还能够引导被试进入对他们具有意义的情境中,使得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具有了实效性。313 加强亲社会行为的干预训练研究尽管传统研究很重视亲社会行为的干预训练,但由于缺乏对个体采取亲社会行为之前的认知判断过程的研究,所以,认知训练一直是亲社会行为干预中的弱项。有研究者指出,亲社会行为与个体的认知结构的关系中可能存在中介变量。个体的社会信息加工过程可能在其中扮演重要的中介或缓冲作用,例如亲社会的儿童对他人的行为多进行友善的归因而非敌意的归因,在人际交往中采取关系性目标定向而非工具性目标定向,对亲社会行为反应做积极评价而对攻击性反应做消极评价。可见,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不同特点可以促进或抑制亲社会行为的表现。社会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为我们进行认知训练指明了新的方向;另外,传统研究比较重视对幼儿进行移情训练和行为训练,其实,价值澄清法更适用于青少年以上个体的干预训练;另有一种对小学生比较有效的亲社会行为干预训练方法,在必须合作完成任务的背景下,训练儿童解决人际冲突的技能,提高对人际互动的理解能力,从而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和表现。
[14,28]
[1]
4 小结
传统亲社会行为研究多局限于帮助、合作、分享、安慰、谦让、捐赠及自我牺牲等有限的行为研究,限制了人们对亲社会行为社交性的理解;大量研究采用静态观察或假设情境的方法,尽管成果众多,但是脱离生态性和群体互动性的方法使研究效度受到影响;青少年是个体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特殊阶段,也是群体互动更突出的特殊群体,90
价.预印本,2003.
[16]BerginC,TalleyS,HamerL.Prosocialbehavioursofyoungadolescents:afocusgroupstudy.JournalofAdolescence,2003,26:13-32.
[17]寇 .关于中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及其价值系统的调查研
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增刊,61-68.
[18]邹泓.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1998.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寇 王磊: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干预研究述评
[19]GreenerSH.Peerassessmentofchildren’sprosocialbehav2iour.JournalofMoralEducation,2000,29(1):47-60.
[20]李丹,夏飞羚.儿童心目中的友好行为及其年龄发展趋
[25]RushtonJP,FulkerDW,NealMC,etal.Altruismandaggres2sion:Theheritabilityofindividualdifference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86,50:1192-1198.
[26]CarloG,EisenbergN,TroyerD,etal.Thealtruisticpersonali2ty:Inwhatcontextsisitapparent?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2chology,1991,61:450-458.
[27]BredekampS,CoppleC(Eds.).Developmentallyappropriatepracticeinearlychildhoodprograms.Revised,WashingtonDC,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EducationofYoungChildren,1997.
[28]NelsonDA.Socialinformation2processingpatternsandprosocialbehavior:Alongitudinalstudy.Thesis(Ph.D.),UniversityofMinnesota,1999.
势.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1-4.
[21]寇 .青少年道德判断发展与其道德观念影响源的关
系.心理科学,1998,21(3):268-269.
[22]FeshbachND,FeshbachS.Empathytrainingandtheregulationofaggression:Potentialitiesandlimitation.Preprint,1982.
[23]EisenbergN,FabesRA,CarloG,etal.Therelationsofempa2thy2relatedemotionsandmaternalpracticestochildren’scomfortingbe2havior.JournalofExperimentalChildPsychology,1993,55:131-150.
[24]GrusecJE.Socializingconcernforothersinhome.Develop2mentalPsychology,1991,27:338-342.
91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