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来源:六九路网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作者:郭强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21年第01期

一、教学目标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1)知道原子的构成以及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2)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并会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这种模型化的方法表示原子的结构,了解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 (3)以氯化钠为例,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4)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了解化学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的途径和特点。

(2)运用多媒体动画片、教材插图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习效果。

(3)通过讨论交流,启发学生思维,增强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确立依据:基于对教材、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制定相应的三维目标。化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及思维品质的锻炼,从而让学生在能力上得到发展。 二、教学重点与难點

教学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相对原子质量。

确立依据:根据这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原子的结构是后期许多知识综合利用的基础。

教学难点: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原子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想象。

确立依据:需要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同时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过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