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
作者:胡小凤
来源:《消费电子》2012年第14期
摘要:市场经济发展,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是否认真履职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对此,国家提出“经济责任审计”,本文就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及其实施问题提出了相应思考。
关键词:市场经济;经济责任审计;防治腐败
中图分类号:F239.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4-0088-01
开展对党政领导干部和国企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领导干部队伍管理和监督,提升干部素质、防治腐败,建设高效廉洁干部队伍的重大举措。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审计职业的专业性,更涉及审计对象的特殊性,如何开展和做好这个工作是关系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由来和特点
受托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的基础,而经济受托责任关系则是经济责任审计产生的基础。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作为经济事项的直接管理者或经营者接受政府准确的说人民大众委托履行国有资产管理,政府财政收支管理等经济管理职能。为了督促管理人员更好的完成受托责任,政府则指派审计机关对领导干部和领导人员完成经济使命的情况进行审计和检查。可以看到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质就是政府委托审计机关对管理者完成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审计,是一种特殊的审计活动。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特殊的审计活动,其特殊性表现在:
1.它是对干部任期内完成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审计,因此是经济监督与行政监督,对人监督与对事监督的结合;
2.它是政府机关指定的审计机关对领导干部进行的强制审计,而不是审计机关自行安排的,也不是领导干部可以自由选择的;
3.它要求对审计机关审计过程发现的经济问题分清责任,并作出评价;
4.它的审计结果具有特定的利用价值,是干部管理部门行使干部任免等职能时的重要参考依据。正因为如此,它在审计过程中受到的人为因素干扰的可能性更大,受到的阻力可能更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5.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真实性情况审计;企业管理经营情况审计;干部遵守廉政情况审计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
(一)经济责任审计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必要要求。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市场经济进程,市场要放开、经济要发展,需要一批有着先进意识和改革思想的管理和经营者,需要这批管理和经营者持续的为市场输入活力。这就需要实行经济责任审计以监督和激励这批人员。
(二)对管理经营者实施定期经济责任审计和离职经济责任审计,先审后离,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市场经济中,政府放开国有企业,管理者权利增加,自我意识加强,容易产生道德问题,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人民利益受损。对管理经营者进行任期定期经济责任审计和离职经济责任审计,先审后离,问题不解决不得离开,有利于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三)经济责任审计是防治腐败,建设高效廉洁干部队伍的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对领导干部和经营管理者没有一定的约束,则容易滋生腐败,导致其堕落;对领导干部如果没有一定的任期经济成效考核和奖惩机制,领导干部也没有足够的动力提升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因此经济责任审计也是防治腐败、建设高效廉洁干部队伍的有效举措。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注意点
(一)重视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审计失败风险。经济责任审计归根结底是一种特殊审计,鉴于审计对象的特殊性,如果审计者没有足够的权威和独立性,就无法对这批领导干部和经营管理者实施有效的审计,审计过程中可能受到各方面的干扰,审计人员也可能被贿赂“拖下水”,使得审计风险加大。
(二)确定审计责任时要注意可控性和会计信息的局限性对经济责任确定的影响。特别要注意区分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领导干部和经营管理者在作出决策时,有的失误和损失是无法控制的,如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对于这类不可控的因素,只能要求其对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损失负责,而不能对灾难本身的发生负责;其次,会计信息本身具有局限性,如当前对部分资产的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使得资产不能如实反正当前状况,这类责任也不能归到其身上。
领导干部和经营管理者作出决策时有的是集体通过的,有的是其个人审批,对于集体决策的失误,只要求其承担管理责任,对个人决策的失误则要承担全权责任。此外,还要分清此责任是主观造成还是客观原因,公正的对待管理者。
(三)既要注重微观经济责任审计还要延伸到宏观经济责任审计。对微观经济责任的审计相对比较容易,如审计报表非常客观,但是对党政机关干部的宏观管理责任审计相对则较难。一方面宏观决策的作出本身就是一个众说纷纭的两难问题,其次宏观决策难以用标准进行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量。但是经济责任审计仍然应该延伸到宏观领域,用经济的平稳运行等宏观指标作为考核,在分清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考核。
(四)界定责任人时向关联方延伸。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明确,企业负责人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负责,因此,通常在提到经济责任时,总把目光对准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中应明确责任人及关联方。对领导干部直接指挥造成的经济责任应要求其全权负债,领导干部下属决策造成的经济损失,则不能要求其承担全权责任,否则的过高的风险会打击其积极性。 (五)经济责任审计之后对经济责任的评价应该制定一套全面的指标,予以客观化。对此,笔者的建议是针对不同级别干部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党政领导干部以评价经济发展情况、财政收支情况、居民收入增长情况和遵纪守法情况为重点;对企业领导人以企业盈利性、成长性、发展性,报表真实客观性,领导人廉洁自律性为重点。严格按照指标考评领导干部和经营管理者,作为对其进行奖惩和考评的依据。
(六)把内部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不能只重视最后的外部审计,应将防微杜渐贯穿到平时工作中。企业和机关设置内部审计部门,设计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直接由政府管理,随时抽查,加强其经济责任意识。
(七)不要先离任后审计,坚持先审后离。领导干部离任后,有的资料查找会相对困难,在新手接任之前还可能出现无人管理的空当,因此要求领导干部审计后离任,交接不清不得离任,能更有效的实施经济责任审计。
(八)加强人员培训,全面提高审计水平。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特殊的审计,是针对特定对象的审计,要求专业知识多,人员素质高,应提高从业人员的入门槛,在具有相应工作经验的人士中挑选高素质人才。此外,还要不断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利用高科技手段审计,完善科学指标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明洲.突出重点、用好成果,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J].当代审计,201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