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辉
【摘 要】冰雪文化是冰雪集聚区人们的生存方式的结晶.黑龙江地区的冰雪文化艺术经历了早期自发时期和现代自主时期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并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结合地域文化特点,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征.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 【年(卷),期】2017(000)002 【总页数】2页(P43-44)
【关键词】黑龙江地区;冰雪文化;艺术;冰雕;雪雕 【作 者】刘辉
【作者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正文语种】中 文
冰雪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美丽精灵。在万物凋蔽的寒冷冬季,冰雪的降临给沉寂的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作为北方寒带地区一种独具特色的自然现象,慧智的北方人民逐渐学会了运用冰雪。他们不仅把冰雪带进了日常的生产生活,还把冰雪作为文化艺术表现载体,打造出一个梦幻般晶莹的琉璃世界。
我国的冰雪文化活动起源于北方。在广袤的东北平原,水流纵横交错,冬季严寒漫长,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北方各族人民常年与冰雪相伴,对它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在万物萧索的冬季,他们利用冰雪来储存食物,建造保暖雪屋,制作冰灯照明,满足日常生产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人们也利用冰雪来丰富生活,堆雪人、抽冰尜、
拉雪橇等娱乐活动让人们尽享冰雪的乐趣。伴随着冰雪娱乐活动的形成与发展,冰雪也逐步渗透到了日常生活、文化服饰、体育娱乐、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冰雪文化艺术。
目前,我国冰雪文化艺术活动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部分地区,这两个流域可以说是我国冰雪文化艺术的发源地,其中尤以黑龙江哈尔滨市的冰雪文化艺术活动最为典型,制作规模最大、种类最多、做工最精。黑龙江地区冰雪文化艺术,自1963年哈尔滨第一届冰灯游园会诞生,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创新发展,逐渐形成了冰雪雕塑、冰雪文化、冰雪运动、冰雪旅游、冰雪饮食、冰雪经贸等一系列独具北方地域特色的冰雪文化艺术品牌,哈尔滨也被誉为世界三大冰雪艺术名城之一。
作为北方冬季民间流传的最早冰雪艺术表现形式——冰灯的出现,与黑龙江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紧密相关。
在极边戍地黑龙江,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利用七月飞霜、三冬雪骤的气候条件,制作冰灯作为照明用具。那时的冰灯,制作方法十分简单:把水倒入桶中放于室外进行冷冻,趁冰水未冻实之际把桶拿入屋中略微加热,桶与冰坨自然分离,拔出冰坨,凿开顶心,倒出中间未冻的清水,使之成为中空的冰罩,将灯盏放入其间,便不会被寒风吹灭。后来,在节日期间,买不起纸质彩灯的穷人家,便开始利用随处可见的冰块来制作冰灯摆放在门外,用以照明或装饰。也有的人家,制作样式小巧的冰灯,穿上线绳让孩子们提着玩耍,用以增加节日气氛。这个时期的冰灯,大多是穷人制作使用,所以又被称为穷棒子灯,制作比较粗糙简单,难登大雅之堂,加之这些制作活动多处于塞外荒蛮之地,故缺乏文字记载。
至满清时期,受满蒙贵族生活习俗的影响,冰灯开始进入中原地区文人士大夫之家,冰灯一词才见诸文字。在历史典籍之中,第一次提到冰和灯的结合,大概出现在清初诗人顾景星的《排冰箸雪中作灯》一诗中,诗人形象地描写了在冬日庭院里砌冰
堆雪并于其中燃点蜡烛的动人场景:“排冰聚雪在庭中,垮蜡光涵影不红”。到了康熙年间,“冰灯”一词正式出现,当时的山西诗人傅山还曾专门写过《冷云斋冰灯诗》。至乾隆、嘉庆之际,四川诗人张问陶写了一首诗,题名就叫《冰灯》,诗云:“黑夜有炎凉,冰灯吐焰长。照来消热念,凿处漏寒光。影湿星沉水,神清月里霜。三冬足文史,底用探萤囊。”在黑龙江地区,早期有记载的冰灯制作活动,在清代就开始出现。如嘉庆年间,满清学者西清在齐齐哈尔(时称“卜魁”)任职期间撰写的《黑龙江外记》一书中记载了当地冬日里冰灯展出的情况:“上元,城中张灯五夜,村落妇女来观剧者,车声彻夜不绝。有镂五六尺冰为寿星灯者,中燃双炬,望之如水晶人。此为难得。”
在清末民初之时,黑龙江地区的冰灯在造型上已有了山原、楼阁、人物等内容,在功能上也从单纯的照明工具转向了艺术欣赏。如魏毓兰在《卜奎竹枝词》中对齐齐哈尔元宵节时的张灯情况进行了描述:“元宵佳节试新灯,姊妹街头笑语应。却是谁家翻样巧,老人星挂一条冰。”但由于生产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冰灯制作的规模较小,制作工具十分简单,冰雪用量也较少,冰雪艺术还处于一种自发的雏型时期。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中国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群众的物质生活极其匮乏。而在黑龙江地区,在严寒的冬天,人们更习惯待在家里“猫冬”,使得本就一片萧瑟的市面更显冷清萎靡。时任黑龙江省委书记兼哈尔滨市委第一书记的任仲夷通过考察后提出要创办冰灯游园会,来丰富市民在冬季的文化生活。1963 年2月7日晚上,哈尔滨市第一届冰灯游园会在兆麟公园拉开了帷幕,6天的时间共接待游人25万之多,占哈尔滨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次有组织、大规模的冰灯艺术游园活动,开创了中国现代冰雪文化艺术的先河。冰灯的制作从此成为艺术创作,冰雪文化也由此衍生开来,逐渐成为黑龙江省的象征和骄傲。
哈尔滨冰灯游园会,自1963年创办,至1966年中断,总共举办了四届。一直到
1979年才恢复举办第五届冰灯游园会,此后每年一届,延续至今,已举办了41届。随着以冰雪艺术为内容的冰灯游园会举办次数的增加,经验也越来越丰富,冰灯的数量也逐渐增多,人们利用天然的冰雪进行艺术创作,雕塑出晶莹剔透的造型作品,装饰以流光溢彩的灯光,形成了独具北方特色的冰灯艺术,推动了黑龙江冰雪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
除了冰雕艺术,雪雕也是冰雪文化艺术中重要的表现样式。雪雕,又称雪塑,借助于雕刻艺术手法,将雪做为塑形的材料,塑成固定的形状,再组合起来进行细节修整,外观洁白素雅,造型朴实粗犷,具有天然之美。
雪雕的历史颇为久远,经历了长期的孕育发展过程。雪雕最原始的形态来源于中国传统民间游戏——堆雪人,在此基础上人们加入了更多的造型创造,使之具有审美意义。在黑龙江地区最早出现的供人观赏的雪雕作品是哈尔滨首届冰灯游园会上,由哈尔滨艺术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四位学生运用雕塑手法塑成的雪雕大象。这个雪象尽管没有摆脱堆雪人的原始方法,并且在塑造过程中使用了一些替代材料,但是它的出现标志着黑龙江雪雕艺术的肇兴。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由于气候等多种原因,雪雕艺术一直处于沉寂状态。
20世纪80年代末,黑龙江的冰雕艺术已经发展得较为繁荣了,晶莹剔透的冰雕,流光溢彩的冰灯,在公园、街道上随处可见,此时,远离哈尔滨市区的江北太阳岛公园却依旧冷冷清清。为了改变岛上冬季半年闲的状态,公园职工自备工具既塑又雕,在太阳岛公园里用天然雪做了几组雪雕。由于天然雪含水量低,质地松软,粘合力差,所以雕出的作品颜色不白,不耐风吹日晒,展出时间很短。但是它标志着黑龙江地区雪雕艺术的兴起,填补了黑龙江冰雪文化中有冰无雪的空白。 1988年12月至1989年1月,在哈尔滨太阳岛公园内举办了哈尔滨第一届群众雪雕比赛,这届比赛活动延续了冰灯游园会的命名习惯,被确定为哈尔滨太阳岛第一届雪雕游园会,它标志着黑龙江雪雕艺术的兴起。在此后的二十余年里,雪雕游
园会的规模逐年扩大,随着哈尔滨雪雕比赛、黑龙江雪雕比赛、青少年雪雕比赛、全国雪雕比赛、国际雪雕比赛等一系列国内、国际雪雕赛事的成功举办,黑龙江地区雪雕艺术水平日渐提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逐步攀升。至2000年,雪雕游园会更名为雪雕艺术博览会,标志着黑龙江雪雕艺术走向成熟,在活跃市民文化生活、发展冰雪经济、打造冰雪旅游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黑龙江冰雪文化艺术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飞跃,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1985年,哈尔滨市政府确立每年元月5日举办“哈尔滨之冬”冰雪节,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冰雪文化艺术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区域性节日,标志着黑龙江冰雪文化艺术已经逐步走向成熟。冰雪节的举办,在海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并获得了丰硕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人们化严寒为艺术,赋冰雪以生命,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冬天衍化成融文化、艺术、体育、旅游、经贸等多领域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冰雪文化活动。目前,哈尔滨冰雪节已发展成为蜚声世界的冰雪盛会之一。 为了使中国的冰雪文化艺术走向世界,1988年,黑龙江冰雪艺术首次走出国门,在加拿大埃德蒙顿市举办了哈尔滨冰雪艺术展。近年来,黑龙江采取商业展出、文化交流等多种方式已先后在美国、加拿大、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13个国家的23个城市举办了冰雪艺术展。在北方严寒的冬季,晶莹剔透的冰灯和洁白如玉的雪雕,为广大市民和旅游者带来了无限的冬日乐趣,成为黑龙江城市景观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也成为北方城市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黑龙江地区的冰雪文化、冰雪艺术、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发展成为国内独具特色的冰雪文化品牌,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对宣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促进城市交流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关文献】
[1]张宇.雪雕艺术的设计理念与践行[J].学术交流,2010(9):148-151. [2]李鑫泽.冰雪雕塑艺术[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3]王凯宏,贺敏,李方海.黑龙江冰雕文化的发展与制作技术[J].艺术研究,2013(2):40-4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