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一经传家的区域文化性——以明代宁波鄞县为中心的考察

来源:六九路网
第26卷第1期 2013年1月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LIBERAL ARTS EDITION) V【)I_26 No.1 Jan.2Ol3 一经传家的区域文化性 ——以明代宁波鄞县为中心的考察 钱茂伟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摘要:明代宁波镜川杨氏是一个持续几十年位居全国首列的科举家族,他们以《易》经传家,受此影响, 宁波城内的陆氏、李氏、张氏、屠氏、章氏、董氏、戴氏等近百个进士家族,均以《易》传家。治《易》 经的鄞县进士,占据了明代鄞县进士百分之六十以上。鄞县如此集中攻读《易经》,区域色彩如此之强, 这在全国是相当稀见的。杨守陈编纂的《易》学作品,影响了鄞县其他家族,乃至影响整个浙江。 关键词:明代科举;鄞县;《易》经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24(2013)01—0050—06 望族与地方社会,是学人们喜欢关注的一个 切入点。明代宁波镜川杨氏作为一个持续几十年 位居全国首列的科举家族,他们与地方社会的关 系是如何的,这是学人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从 有关情况来看,明代宁波杨氏及相关女婿家族陆 杨守5止(1436—1512)一生有三个女儿、三 个儿子。女儿大,为全氏所生;儿子小,为钟氏 所生。因为女婿出道早,所以他的女婿更出名。 长女杨茂英(1460—1539)口 附录卷 ’ 嫁陆傅 氏、李氏家族凭借《易经》屡屡中举,再现了东 汉以来“一经传家”的神话。宁波城内的几大家 族,均不同程度地受其影响。 一(1457—1540)为妻,弘治六年进士,治《易》 经,官至福建按察副使。值得注意的是,陆氏在 陆瑜时治《书》经,自陆傅以后,改治《易》经, 这正是受杨氏影响的结果。 、月湖陆氏 走科举之路,是要付出,得有一定经济保障 的。陆偶的成功,与兄陆傅(1443—1529)的付 陆氏是宁波城内大家族,宅第主要集中在月 湖边的娴屿一带,所以称为‘西湖陆氏’。值得 出有关的。兄弟各有治生,只有陆傅业儒,压力 注意的是,陆氏是一个军籍之家,到第五代陆瑜 时,族中开始名人辈出,成为甬上望族。陆瑜 (1409—1489),字廷玉,号省庵。治《书》经, 宣德八年(1433)进士。天顺二年(1458年) 较大。为了照顾弟弟,两家合住近四十年。由于 有兄弟的支持,陆俩得全力读书,终于考上进士。 在陆偶外冉做官期间,又得陆傧及陆偶夫人杨氏 的支持,j个儿子得全力读书。… ’ 陆偶“诲 课诸子严而有法度”。…引 升任刑部尚书。成化九年(1473)致仕,卒于弘 治二年(1489)九月十四日,… ’ 谥康僖。陆 瑜是明代宁波第一位官至尚书的官员,对杨守陈 陆傅有三个儿子,分别为陆钶(1488—1542)、 陆铨(1492—1543)、陆武(1495—1534 o j个外 家族也有一定的影响。退休时,杨守陈曾作《送 刑部尚书陆公致政序》,称“以风节动朝廷,以 行义表阊里,以诗礼引宗族而淑之,公于是得 处之道矣”。 ' 孙能承外公与父亲之学,治《易》经,皆进士 身,长陆钶官副都御史,次陆铨官广东布政使, 少陆武官山东按察副使。如此,女婿及外孙辈中, 出了四位进十。“盖公(杨守5止)少传文懿之学, 收稿日期:2012—03—20 基金项目:201 1年度目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I1FZS024) 作者简介:钱茂伟(1962一),男,浙江杭州人,教授,博__}_=,主要研究方向: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浙汀学术文化史。E—mail: 第1期 钱茂伟:一经传家的区域文化性 51 一门次授,七业俱成,并为国家名臣。及陆氏诸 外孙,俱经指授,能世外大父科名,盖东南文献, 于斯为极盛矣。” 都' 可惜,陆傅三个儿子, 寿命均不长,四五十岁就过世了。嘉靖十八九年, 陆俑夫妇先后死,嘉靖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陆 钶、陆铨兄弟也故世,这四年,是陆氏大变故时期。 其后的陆氏家族,仍出了几位进士,如陆键 (1465—1512),字文顺,号月湖,弘治十五年进 士,也治《易》,福建按察副使。 1卷 陆泰 (1513—1577),字惟安,号鲁峰,嘉靖三十二年 进士,官至福建兵备副使。陆懋龙(1538—1603), 万历八年(1580)进士,官至湖广布政司参政。 陆懋龙子陆宝(1581—1661)是著名文人, 1卷 ' 有 《陆敬身全集》。陆世科(1561—1644),字从先, 号贞吾,万历三十五年进士,治《易》经。可见, 陆氏家族一直传承《易》经。 二、月湖李氏 李氏是一个南迁的北方家族。李堂 (1462—1524),字时升,学者称堇山先生。李氏 出身于宁波城中一个平民家庭,三代没有做官, 出过一些塾师。李堂生于天顺六年(1462)。“公 生时,父梦人抱儿,从日湖陆司寇家来。及生, 果异”。 】卷。' 。这个传说将平民出生的李堂与前 刑部尚书陆瑜联系起来了,也可见当时日湖陆氏 在宁波的影响。李堂8岁人社学。成化十二年 (1476),李堂l5岁,学《易》经,就傅外宿。 惜没有交待随谁学习《易》经,从有关迹象来看, 似随屠珙(1428—1509)学习。因督学胡希仁的 赏识,补为宁波府庠生。成化十六年(1480), 第一次参加浙江乡试,失败而归。成化十九年 (1483),中浙江举人。成化二十一年,游南京 国子监。或化二十三年(1487),中进士。 倦l ’ ∞ 李堂是杨守5止的女婿,这似是一个不成问题 的问题。杨守5止有《饮大理家兄宅,时驾部弟、 秋官侄及君美御史、时升府丞两堵皆在席,醉吟 一首》诗,“几年离索重相逢,笑语哄堂意气浓。 薛氏弟兄三附凤,桓家女堵两乘龙。竹林更有青 云器,棘寺新开绿蚁封。家庆合欢蒙帝德,勉图 勋业佐时雍”。标题所谓“君美御史、时升府丞 两塥”,正文“桓家女婿两乘龙”,均明白无误地 告诉大家,李堂是杨守耻的女婿。崇祯初年,杨 守5止后裔杨德周曾请李堂后裔李康先替杨守5止 筛选诗文,这似也可以证明李氏与杨守5止有关 系。然而,杨守随的记录,却无法与此联系上。 杨守随明确写道,杨守5止只有三个女儿,为全氏 所生,长女杨茂英嫁陆傅,二女杨茂荆嫁议官陈 玛,三女杨茂华嫁官生黄文瑞。 倦”’ 其中,杨 茂华早卒,仅23岁。 都’ 此中没有女儿嫁李 堂的记录。李堂自我记录仅说,成化十七年 (1481),娶杨氏为妻。成化二十年(1484),到 北京参加会试,住杨守陈官邸,下第而归。杨守 陈赠他“唐韩、柳、《宋文鉴》、各子集,以资博 洽”。成化二十二年(1486),妻杨氏卒。 都’ 如 那么,是否是杨守陈的女婿?查家谱,杨守陈只 有三个儿子,没有女儿。唯一合理的解释是,杨 守随的记录有误,李堂娶了杨守5止的二女为妻。 杨守陈卒时,李堂在宁波,作《哭镜川杨文懿公》 二首诗。正德九年(1514)八月,悉杨守随八十 大寿,作《贺致仕大司空贞庵杨氏寿八十序》。 这些细节,均可反映杨氏家族在李堂成长过程的 影响。 正德五年三月,李堂任工部右侍郎。正德六 年(1511)五月回任,不久以身体有病,请辞。 正德八年(1513),筑堇山草堂,著书其中。因 家近赤堇山,于是自号堇山居士。自称“十五至 三十,学为仕也,皆皮肤。三十至五十,仕而学 也,皆土苴。将由史而经,即事求道,辩疑衍义, 以俟后人。”_5倦 ' 由此可见,李堂晚年决心治学。 李麟(1458一?),字仁仲,号心斋,李堂的 堂兄。据《弘治六年进士登科录》,“治《易》经”。 “为官正直,官至贵州布政使,引年归。”。引卷‘ 李承嗣(1527一?),是李堂从孙,嘉靖三十八年 进士,治《易》经。 李堂后裔李康先(1582—1641)万历三十五 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值得注意的是,李康先 母亲也是杨氏,是否是镜川杨氏后裔,不得而知。 由于文献记录的关系,后人对李堂后裔的情况不 是太熟悉。据《万历三十五年进士登科录》可知, 李堂之子李维孝官通判,孙李承案官教谕。由李 维孝到李承案,官位越来越小,说明李氏家族的 科举竞争力在下降。到了万历三十五年(1607), 玄孙李康先中进士,且在崇祯七年左右官至礼部 尚书,再次将李氏家族竞争力推到高峰。只是, 他治的是《尚书》,不再是《易经》。 52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三、槎湖张氏 惟贞,可以树立,吾愿子善养。”张子瑶在礼部 主客司工作时,“奉法惟谨,人莫敢干以私,乃 为执政者忌,迟其迁秩”。以后,“屡踣屡起”, 古林张家潭村槎湖张氏,与杨氏一直有着通 婚关系,张琴(1875—1939)称:“昔有明中叶, 吾家与杨氏世通姻好。” 口%张时彻《芝园定集》 过了二十余年,始迁到光禄寺少卿。同榜之人, 早已高升,他处之泰然。嘉靖四十四年五月二十 二日,为母亲过了七十大寿。 倦 ’ 由此可知, 杨氏与张氏有着较多的婚姻关系。值得注意的 是,张子瑶攻的是《易》经,这正是杨氏的法宝。 外公杨茂享也是一个举人,早年不顺而卒,但其 卷二一《族谱》,也记载了两位来自杨氏的夫人, 可证此话不假。由此,受杨氏影响,张氏子弟也 专攻《易》经。 东张的张纯一支,有张一堪、张恒。张谌长子 为张时敏(1460—1531),即张邦奇父。次子张时 政(1465—1526),出为叔父张恒为后。张时政子 张邦俊,为张邦奇从弟,号久庵,以孝友著称于 乡。 ’ 张氏家族第一个走上科举之路的人是张时 敏,“通《易》、《诗》二经及子史百家言”。… 可惜三次参加浙江乡试,均落第而归,于是放弃 诸生籍,不再应试。第一个考上进士的是其弟张 时孜(1467—1508),据《弘治十二年进士登科录》, “治《诗》经”。第二个进士是其子张邦奇 (1481一l544),官至礼部尚书。据《弘治十八年 进士登科录》,张邦奇“治《易》经”。张邦奇曾 受陆俑影响,“少尝侍公,误以举业蒙许可,且 勉以养德性、臻远大”。 1卷 ’ 继张邦奇而起的 是张时彻(1500—1577),官至南京兵部尚书。据 《嘉靖二年进士登科录》,张时彻也是“治《易》 经”。” 张时彻《易》学来自张邦奇,“自文定 公之异之,而稍试以制举业,则愈大奇。”” 倦 张邦奇也影响了张邦俊子、侄子张子蹋。张 子瑶是杨茂享的外甥,兼受杨氏影响。据杨茂清 《序从侄女张太恭人七旬寿》,杨茂享长女嫁张 氏为妻,有子称石里翁,中嘉靖十九年浙江举人, 嘉靖二十年(1541)中进十。 1卷 ' 查《嘉靖二 十年进士登科录》,知为张子瑶。张子瑶 (1515—1591),字仲玉,号石里。官至光禄寺少 卿,致仕。归里后,闭门著述,有《石里稿》。 据杨茂清《序从侄女张太恭人七旬寿》,杨氏 (1496一?)十五岁就嫁给张邦俊,五年后夫卒, 时“年逾二旬”。由儿子生年推测,约为正德十 年(1515)。从此,家道中落,一人扶持孤儿长 大。等张子璃长大后,发现儿子慧而秀,于是让 其读书,称:“尔业经史,载质以往,惟显荣厥 躬,期有禄养。”儿子敬奉母训,刻苦读书。中 进士后,母亲说:“第名甲科,幸有禄仕,惟忠 女显然也接受了科举上升理念,让儿子继续读书 应举。 张氏家族出了三位进士,均专攻《易》经。 四、鉴桥屠氏 鉴桥屠氏原住江北,自屠溏发迹后,这支迁 到城内祝都桥(今宁波尚书街)。 屠氏家族也治《易》经。屠氏走科举之路, 始于第六代。屠琛(1420—1475),字廷贽,号葵 轩,屠子良儿子。禀膳生,以《易》经,应天顺 六年(1462)岁贡,历任保定府祁州儒学训导、 福建漳州府漳平县儒学教谕。 倦 ' 另一位六世 祖屠珙(1428—1509),父为屠子华,母为杨氏, 似为镜川杨氏后裔。屠珙“早游郡学,以《易》 学专门”。 l卷 ' 成化七年(1471),中浙江乡 试举人,以后三次参加会试,均失败而归。后出 为山东堂邑县学教谕、安庆府学教授。 此后的四位屠氏进士,均治《易》经。屠侨 (1480—1555),正德六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 都御史。屠侨弟屠倬(1484—1570),号东涯,嘉 靖二年进士。屠大山(1500—1579),嘉靖二年进 士,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苏松巡抚。屠隆 (1543—1605)万历五年进士,是著名文学家。 屠隆“娶杨氏”,可能是镜川杨氏女。 只有屠清、屠侄父子是例外。屠清 (1440—1512),字朝宗,号丹山,系屠氏家族第 七世祖。成化二年(1466)进士,官至吏部尚书。 据《成化二年进士登科录》,“治《诗》经”。屠 清子屠侄(1483—1526),字直卿,号樾压,官至 吏部郎中, 滢 ’ ’为正德六年进士,据《正德六 年进士登科录》“治口经”。由于此科登科录字迹 模糊,无法辨识。从理论上,应是治《诗》经。 不过,屠清与杨氏有较多联系。杨守陈叔父杨白 志墓石志系“甥屠溏撰”。 1卷 ' 据“甥”推测, 第1期 钱茂伟:一经传家的区域文化性 53 屠浦应是杨自态的外孙辈人。不过,据《成化二 年进士登科录》,屠清“曾祖顺,祖子真,父瑜, 母徐氏”。 卅 这表明,有可能是旁系或庶母外 甥辈人。由于屠溏的《丹山集》《屠襄惠公遗集》 不易觅到,无法找到更为详细的资料。 五、其他家族 杨、陆、张、屠,为明代宁波鄞县四大家族。 除此之外,另个几个大家族,也专治《易》经。 西塘河上的高桥是宁波人进京赶考走水路 的必经之道。高桥章氏,“素以赀雄,尤尚礼义。 其先三世同居,闺门肃穆”。 。’ 章氏的政 坛发迹,源于章和的努力。章和(1391—1477), 字智和,号节庵,府学生。永乐七年(1409), 政府要求迁富户于北京,l9岁的章和自告奋勇, 代表家族,作为富户,迁居北京。 】卷 以后, 曾两次请假回宁波省亲,见到兄弟们纷纷过世 了,留下了几个侄子无人照顾,于是把堂弟章智 通之子章绘、从兄章礼荣子章绍、从兄章杰孙章 镒接到京,皆“授室而延师诲之”。后来,章绘 以《礼记》中正统四年(1439)进士。至成化二 年(1466),章镒(1441一?)也中进士,据《成 化二年进士登科录》,“治《易》经”。章纶,字 廷玉,“始自乡举高第,累官重庆府教授”。『2倦 '㈨’ 其子章锐(1439一?),据《成化八年进士登科录》, “治《易》经”。章锐子章泽(1467一?),据《弘 治十二年进士登科录》,“治《易》经”。章檗 (1502一?),据《嘉靖十四年进士登科录》,“治 《易》经”。共5人。杨氏与章氏家族甚有密切。 杨范在高桥章氏为塾师,章镒父亲章经“诸父” 与“昆弟”,“皆从而执经”。如章智通,即是其 中之一。 都’㈣ 杨自惩三兄弟与诸章氏同门“亢 鲤之相益者”。口l卷 章绘、章绍、章锐、章 镒,早年均随杨范学习,“两家世契甚笃”。.2倦 董氏家族,如董琳(1427一?),据《景泰五 年进士登科录》,“治《易》经”。董鏊(1475一?), 据《正德六年进士登科录》,“治《易》经”。董 钥(1460一?),据《弘治三年进士登科录》,“治 《易》经”。董俊(1460一?),据《弘治六年进 士登科录》,“治《易》经”。董樾(1546一?), 据《万历五年进士登科录》,“治《易》经”。共 6人。 戴氏家族,黄古林戴氏始兴于戴浩,官至府 通判。子戴桢,官至教谕。孙四兄弟均为进士。 戴鳌(1472—1559), 弘治十二年进士登科录》, “治《易》经”。戴爨(1490—1556),据《正德 十二年进士登科录》,“治《易》经”。戴鲸 (1486—1582),据《嘉靖二年进士登科录》,“治 《易》经”。戴口(1458—1501),据《嘉靖十四 年进士登科录》,“治《易》经”。共4人。 砌街李氏,李循义(1487—1542),据《嘉靖 二年进士登科录》,“治《易》经”。李耘 (1578—1649),据《万历二十九年辛丑科进士履 历便览》,‘《易》五房”。李桐(1604—1648),据 《崇祯十年丁丑科进士履历便览》,“《易》二房”。 共3人。 高氏家族,高萃(1544一?),据《万历二年 进士登科录》,“治《易》经”。共1人。 周氏家族,周应治(1556一?),据《万历八 年进士登科录》,“ 易》经”。周应宾(1556一?), 据《万历十一年进士登科录》,“治《易》经”。 共2人。 恒溪全氏,全元立(1499—1565),据《嘉靖 十四年进士登科录》,“治《易》经”。全天叙 (1566—1618),据《万历十四年进士登科录》, “治《易 ’。共2人。 管氏家族,管大勋(1520一?),据《嘉靖四 十四年进士登科录》,“治《易》经”。管大耀 (1541一?),据《万历二年进士登科录》,“治《易》 经”。共2人。 水氏家族,水卿谟(1553一?),据《万历十 四年进士登科录》,“治《易》经”。水佳胤 (1594一?),据《天启二年壬戌科进士履历》, “《易》一房”。水荣旭(1619一?),《崇祯十六 年癸未科进士履历便览》,‘《易》三房”。共3人。 黄氏家族,黄景峨(1561一?),据《万历三 十二年甲辰科进士履历便览》,‘《易》一房”。黄 景章(1578一?),据《万历三十五年进士登科录》, “治《易》经”。共2人。 周氏家族,周相(1497一?),据《嘉靖二年 进士登科录》,“治《易》经”。周原(1486一?), 据《嘉靖二年进士登科录》,“治《易》经”。共 2人。 此外,以下人员也治《易》经。1.屠养浩, 2.吴福,3.洪常(1414,出生年,下同),4.蔡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霖(1434),5.朱谦(1430),6.郑巳(1438), 7.卢踽(1432),8.郑宏(1430),9.朱碹(1440), 10.孙 (1444),11.王瑶(1456),12.许锐 (1453),13.陈振(1449),14.方志(1452), 15.张瑛(1450),l6.金洪(1450),17.宗柘 (1460),18.鲍璋(1461),19.周致(1472), 20.朱凯(1469),21.黄巽(1469),22.冯应 奎(1470),23.闻渊(1480),24.王应鹏(1475), 25.汪玉(1481),26.余本,27.史立诚(1475), 28.吴惠(1477),29.徐晋,30.陈璧(1481), 31.王相(1489),32.杨言(1488),33.陈束 (1508),34.杜筵(1507),35.舒缨(1506), 36.许元祥(1499),37.陈穆(1508),38.施 (1503),39.张渊(1515),40.黄元恭(1516), 41.陶天忠(1518)42.袁祖荣(1522),43.杜 思(1525),44.袁大诚(1520),45.柴涞(1531), 46.毛为光(1530),47.包大耀(1525),48.杨 廷选(1533),49.余有丁(1527),50.朱泰 (1525),51.傅文藻(1527),52.卢渐(1520), 53.李尚默(1537),54.沈一贯(1537),55.邵 城(1537),56.徐应奎(1537),57.周保(1537), 58.赵参鲁(1541),59.徐诗(1539),60.陈 九官(1545),61.叶万景(1553),62.吴礼嘉 (1552),63.余寅(1541),64.林可成(1548), 65.丁继嗣(1555),66.王佐(1554),67.任 僖(1548),68.林祖述(1558),69.史起钦 (1567),70.傅光前(1560),71.陈之龙(1565), 72.袁时选(1567),73.徐时进(1562),74.董 光宏(1567),75.殷宗辅,76.周昌晋,77.朱 陛(1592),78.纪五伦(1607),79.陈良谟 (1605),80.谢简(1599),81.张文蜒(1608), 82.徐殿臣(1613),83.庄元辰(1603),84.傅 天锡(1611),85.葛世振(1615),86.林必达 (1625),87.周齐曾(1615),88.徐家麟(1615), 89.谢于宣(1621)。 据龚延明、祖慧《鄞县进士录》统计,。” 明代鄞县进士共306人(包括武进士)。由于资 料的局限,有相当数量的进士不知治什么经。 笔者根据《鄞县进士录》逐一统计,有所治经 记载的进士共计233人。其中,洪武至正统18 人,宣德至成化年问44人,弘治朝26人,正 德朝21人,嘉靖47人,隆庆朝7人,万历朝 39人,天启朝3人,崇祯朝l8人,这包括杨 氏家族9个进士。在这批人中,专门治《易》 的进士有136人。其中杨氏家族9人,其他家 族127人。也就是说,治《易》经的进士占据 了百分之六十以上。从各科中式比例来看,明 中叶以后,鄞县人治《易》经相当高。如成化 五年(1469)、成化十七年(1481),鄞县各中 式3人,均治《易》。从嘉靖十四年至二十年 (1535—1541),三科连续8人均治《易》。嘉靖 三十五年(1556)科4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 科2人,万历二年(1574)科3人,万历十一 年(1583)科3人,万历十四年(1586)科4 人,万历十.七年(1589)科2人,崇祯十六年 (1643)科6人,均治《易》经。其他不少科, 《易》经比例高于其他经。如嘉靖二年(1523), 鄞县中式l0人,是明朝历史上鄞县中式进士最 多的一科,仅丰坊一人治《春秋》,其余均治 《易》。鄞县如此集中攻读《易经》,区域色彩 如此之强,在全国是相当稀见的。溯源其历史, 早期的屠养浩与吴福不在考察范围内。值得注 意的是,正统十l一年科的洪常与景泰二年科的 杨守陈。杨范的一位老师称洪敬道,似与洪常 家族有关。杨守陈与洪常相当熟悉,成化十三 年(1477),有一次杨守陈说及自己家所藏洪常 《八景诗集》一册刻本,后来失掉了。结果, 说者无心,听者有心,64岁的洪常马上亲手 抄录一份,装潢后送上,这让杨守陈十分感 动。 倦 ’ 甜由此可知,洪氏家族的《易》学 与杨氏家族《易》学有一定联系。 杨氏家族《易》学影响较大者是杨守陈。杨 方髦士相辨诘,精思力探,骏骏若有见者”。当 时市面上流行的是刘定之的《易义》,杨守陈欲 借而不得,于是下决心自己钻研。“取旧录历科  质之经传,率龃龉而不谐,依阿而无所发挥。至 刘内翰之作,则辞甚奇巧,而亦有发挥,然其戾 经忤理,尤甚于诸家。因不复向慕,而发愤自为。 每构一篇,必举经传诸说,字字而味之,洞尔无 惑,然后酌言措辞,务于发挥,弗鳖弗止。当其 有所得意,时妄谓能见前人之所未见,道前人之 未道。……久之,累至八百余篇,录其题之要者 守陈“趋庭之际,Et有所闻”。继游京师,“与四 程文数百篇,与诸家新旧义数千篇,反复究观,第1期 钱茂伟:一经传家的区域文化性 55 半之。携此从赋,幸在首选。于是,士竞假得之 参考文献 者,始若珍物,秘不以示人。其后乃视为奇货, [1] 陆本豫.四明月湖陆氏宗谱[M].宁波:绳武堂,1935. 举以售利。逮今,则自京师以达于海隅塞檄,凡 [2]杨守陈.杨文懿公文集[M].四明丛书.扬州:广陵书社 治《易》之家,无不有之,殆所谓破卮弊帚者 2006 [3] 杨自惩.梅读稿【M].四明丛书.扬州:广陵书社,2006. 矣。……此作虽不工,然简明疏直,庶几可见《易》 [4] 李邺嗣.甬上耆旧诗[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0. 之门户,故初学皆好之。又自余后,浙江两选第 [5] 李堂.堇山文集fM1.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 一人,皆云尝读此;而礼闱及四方乡榜《易》魁, 1999. 亦多云尝读此。亦有录此,有司锓梓以传世者。 [6] 张存淇.镜川杨氏宗谱[M1.宁波:分教堂,1943. 故士皆慕之,传者益多,信慕者益众,他经之士 [7] 杨守5止.碧川文选fM1.四明丛书.扬州:广陵书礼,2006. [8] 李卫.浙江通志[M].四库全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多更而治《易》。余所见浙江治《易》士,盖数 1999 倍于昔矣。举业无妨于学道,先儒尝言之。余因 [9]章国庆,裘燕萍.甬城现存历代碑碣志【M】.宁波:宁波出版 此而专心一力,涵泳义理,至于日久,粗若有得。 社.2009. 至于今,临事幸无大惑而行己幸无大恶者,盖此 [10]张如安.鄞县望族[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礼,2009. 尝有助焉。” 他'伸¨。这篇文章,详细交待了杨 [11]张时彻.芝园定集I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礼, 1999. 守陈《易》学的成绩所在。由此可知,杨守陈编 [12]张邦奇.张文定公纡玉楼集[M].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 纂的《易》学作品,曾对当时科举考试影响很大。 古籍出版社,2002. 它不仅影响鄞县其他家族,甚至影响整个浙江。 [13]嘉靖二年进士登科录[M]//天一阁明代科举录选刊・登科录. 当然,明清的科举考试,不同于两汉的五经 宁波:宁波出版社,2006. 人仕制度,考试内容与程序更为复杂。不过,也 [14]王世贞.弁州续稿[MJ.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不得不承认,经义考试在整个考试中占据主导地 [15]张美翊.甬上屠氏宗谱[M].宁波:即勤堂,1919. 位,这也正是后人习惯称明清科举考试为八股文 [16]成化二年进士登科录[M]//天一阁明代科举录选刊・登科录. 考试的理由所在。由此可知,是否熟练掌握某经, 宁波:宁波出版社,2006. 也是考试成功的核心因素。 [17]龚延明,祖慧.鄞县进士录【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Regional Culture and the Book of Changes:Exempliifed by a Study of Yinxian County in the Ming Dynasty QIAN Mao-wei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Media,Ningbo University,Ningbo 31521 1,China) Abstract:The Yangs in Jingchuan in Ningbo was a family that had for several decades the largest number of Jin Shi(successful candidates in the highest imperial examinations).The family had the tradition of studying the Book of Changes.Influenced by the Yangs,about one hundred families in Ningbo that had Jin Shi,like the Lus,the Lis,the Zhangs,the Tus,the Zhangs,the Dongs and the Dais,were all scholars of the Book of Changes.These families amount to over 60%of the families that had the ji Shi.In this respect,Yinzhou is a rare ease in the country.The works compiled by Yang Shouchen about the Book of Changes made a great impact on Yinzhou and even Zhejiang as a whole. Keywords:imperial examinations in the Ming Dynasty;Yinxian County;Book of Changes (责任编辑王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