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4、文化景观:亦称文化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文化景观:亦称文化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5、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上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6、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即作为一种表达思想、促进交流的工具
7.地理物象: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脑中的形象
8.人口转变: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过渡
9.逆城市化是指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城市化的地域不断扩大,城市化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 三、填空判断
1、人文地理学的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复杂性
2、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地理学这一名词 3、古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德国:洪堡和李特尔
4、洪堡创立了因果选择、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
5、对人地关系提出系统理论的首推拉采尔 6、赫特纳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
7、他的方法论著作有《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
8、施吕特尔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
9、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首创了农业区位论 10、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是白兰士,他的学生白吕纳在《人地学原理》
11、英国人物麦金德是代表人物,他的大陆腹地说
12、美国地理学家是索尔,形成文化景观学派
13、美国的哈特向是区域学派代表,著作:《地理学的性质》、《地理学性质的透视》 14、现代人文地理学开创了强调女性观点及男女空间行为有差异性的性别研究及女性地理的领域
15、当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与前期相比,变化的主要特征:一是: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二是: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三是: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我国古代的四种思想萌芽: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人定胜天思想、天人相关论、因地制宜思想 16、我国近代地理学先驱张相文、竺可桢,张相文创办了最早的地理杂志《地学杂志》 17、文化区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18、文化扩散: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19、扩展扩散: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
20.英国人托马斯.库克组织了世界第一次团体包价旅游,又组织了第一个旅行社-托马斯。库克旅行社
21.现代农业的类型(生产模式):种植园、谷物农业、牲畜育肥农业、乳品业、市场园艺农业、大牧场
22..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历史研究》中,
对文明的起源提出的原则有:挑战和应战、
逆境美德、中庸之道。
23.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由瑞典地理学家及区域科学家哈格斯特朗倡导,并由以他为核心地隆德学派发展形成了时间地理学方法体系
24.农业革命之前地人口发展特征:极低的人口密度、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人口的分布和迁移
25.农业人口呈现的特征:婴儿存活率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
26.著名学者邦奇等曾用人类大陆图揭示世界人口分布情况
27.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
28.民族的形成经历的五个阶段: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和民族。
29.民族的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里素质
30.日本工业带:京滨工业区、阪神工业区、中京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
31.城市内部的三种地域模型: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型、多核模型
32.根据语言的特点分为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
33.世界语言谱系:语系、语族、语支和语种 34.日耳曼语族有西北两个语支,西分为:英语德语荷兰语等。北分为大语种:瑞典语,丹麦语、罗为语和冰岛语。罗曼语族族分的大语种有: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
35.闪-含语系包括:阿拉伯语、希伯来语及北非、西亚等地使用的一些语言
36.中国大部分地区以及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以大乘佛教为主。其中经典主要为汉文系统,称为北传佛教。传入西藏内蒙以及蒙古共和国,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属北传佛教中的分支,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
37.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和其他一些较小派别。东正教与天主教教义有共同的基础即:《圣经》 38.政治地理过程包括:政治扩散、政治整合、政治分离、主权的变化
39.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学说:1马汉的“海权论”。2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3斯皮克曼的“陆缘”学说。4柯恩的“多极世界”模型 。5布热津斯基的欧亚安全体系 。 40.购物行为从行为方式上可分为四种:马歇尔消费型、巴甫洛夫消费型、弗洛伊德消费型、维布雷宁消费型 四、简答论述
1.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斯宾塞和托马斯提出的,即自然生物环境、人口、技术、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图。 自然生物环境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空间和资源。各地环境条件和资源状况也不相同,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亦不同。社会组织是指人类社会的文化环境。社会组织的各个单元通过遵循群体内一系列共同的规则、法律、习惯和习俗
使一个个单独的人组成巨大而有组织的有机网络,保持社会稳定并有效的发挥功能,技术是实现特定目标的手段,人们依赖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获得生存的基础,并且利用技术来改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六对联系带,每对联系带又受到另两要素的影响,因此该图式所反映出的系统具有复杂的关系。(45)
2.为了更真实的反映人口分布与自然、资源、经济的空间关系,又有农业人口分布密度、营养密度、比较密度。其中农业人口密度是指一个二区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农业人口数量。营养密度、比较密度分别是一个地区单位耕地面积上 人口数量和单位农用地上的人口数量。这些指标可以更清楚地表示一个地区人口分布的实际情况和土地的承载能力 3.人口迁移的七条法则:①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比较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大都市的人口增长主要是人口迁移的结果 。②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他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③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④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⑤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⑥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由 携家带眷全家移出是很少见的。⑦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力以经济为主 。
4.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①现代农业的产品是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以获得利润为目的, 因此,现代农业亦称商品农业。②现代农业产品主要是为城镇中非农业人口提供生活消费品,保证制造业、服务业等第二第三产业的顺利进行。③现代农业生产多依靠机械和现代科技成果,因此,现代农业人口占该国人口的比例 比传统农业低的多。④现代农业也在向纵深发展,形成了完整的农业生产体系,与其他农业企业形成联合体,使农业社会化的程度很高。
5集市特点:不定期或定期的交易活动,这种特征的形成主要是因为经济水平低、消费人口少和消费能力有限,所以只能采取以时间上的间隔来换取市场空间的办法
6.城镇划分标准:①居民点达到一定的人口数作为诚镇的标准。②规定各级行政中心为城镇。③规定首都或某几个居民点为城镇,其余为乡村。④按居民的人口数量及非农业人口比例规定城镇标准。⑤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及职业构 成规定城镇标准。
7.城市化的机制:①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②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③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④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⑤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快或延缓城市化进程 。 8.当代中国的城市化四个特征:①有计划逐步发展。②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③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群和一批超大城市正在形成。④城市化的省际差别明显 9.语言的社会功能: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工具。是人类认知交流的媒介。是人类开发智力的工具。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是民族心理的寄托。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工具
10.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旅游开发对旅游目的地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产生影响,需要全面、科学的对各种影响分析。一:旅游对区域的经济影响。需要把握旅游业的经济特征,处理好旅游与经济发现、收 支平衡、就业、税收、经济结构的关系。同时也应注意旅游对区域经济的消极影响。二是旅游对区域环境的影响。需要把握好旅游与环境的关系、旅游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旅游对人文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对风景区的影响。三是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从旅游地居民的态度,示范效应、旅游与社会道德,旅游与宗教、健康、语言等的变化分析。四是旅游对区域文化影响。如旅游与文化的变更和交流。旅游对文化的影响 11.行为矩阵与工业区位选择(369) 12.人口迅速增长及其引发的问题:一对资源的压力。如土地资源退化、水资源短缺、生物资源破坏严重、矿产资源消耗剧增。二是引起的环境问题。大城市的空气污染严重、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臭氧层遭破坏、水体污染加剧。三 是引起社会问题。人口剧增,教育医疗、住房等剧增,大部分新增财产被新增人口消耗
13.可持续发展问题(386) 论述:
人地关系论:人地关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也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人地关系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曾出现许多不同的人地观,由最初的天命论到环境决定论、或然论,然后是生态论等,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面对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生态失调等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人类才开始意识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应保持和谐、协调的关系。由此谋求人与自然环境共生和谐的人地关系和谐论,逐步在全世界得到确认,并成为人文地理学理论的一大革新。
文化地理学借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分析提出的环境感知论、随着科技发现出现的文化决
定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和谐论 我们可以看到人地关系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需要注意的是: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因此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探讨时除了自然环境外还有社会环境,同时人地关系是一个复杂系统,彼此既对立又统一。 同时,不同时期人地关系理论有不同的主导思想论派,如:以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
为代表的环境决定论、法国白兰士提出的可能论(或然论)、英国人文地理学家罗克斯比的适应论、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的生态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