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解析日本枯山水园林

来源:六九路网


解析日本枯山水园林

姓名:姚飞 班级:城市规划10601 学号:200600041 序号:23

一说到日本的园林我就想到了它的建筑,那种别具一格和匠心独运以及兼顾历史和文化的设计手法,真的让我五体投入。还有著名的建筑师丹下健三和安藤忠雄。我认为一个成功的建筑师也是一个在园林上很有修养的人,园林和建筑的关系犹如人的手和脑,任何一个孤立的存在都是那么的别扭,两者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今天主要讲的是我很喜欢的日本枯山水园林,这种风格和历史也是被很多人所喜好。其实日本的园林比我国的园林规划好的多,不仅是起步早(其实我们古代的园林对日本是起了很大的影响的)也有其他政治的因素和领导的重视以及国家的发展有关,很多方面日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包括它们是如何一步步的规划和发展的。好的下面来共同探讨下今天的主题枯山水园林。

枯山水庭园是源于日本本土的缩微式园林景观,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就能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它同音乐、绘画、文学一样,可表达深沉的哲理,而其中的许多理念便来自禅宗道义,这也与古代大陆文化的传入息息相关。要追溯到历史可以追到 公元538年的时候,日本开始接受佛教,并派一些学生和工匠到古代中国,学习内陆艺术文化。13世纪时,源自中国的另一支佛教宗派禅宗在日本流行,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园林开始摈弃以往的池泉庭园,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枯山水庭园,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 因此,禅宗庭院内,树木、岩石、天空、土地等常常是寥寥数笔即蕴涵着极深寓意,在修行者眼里它们就是海洋、山脉、岛屿、瀑布,一沙一世界,这样的园林无异于一种精神园林。后来,这种园林发展臻与及至——乔灌木、小桥、岛屿甚至园林不可缺少的水体等造园惯用要素均被一一剔除,仅留下岩石、耙制的沙砾和自发生长与荫蔽处的一

块块苔地,这便是典型的、流行至今的日本枯山水庭园的主要构成要素。而这种枯山水庭园对人精神的震撼力也是惊人的。看看下面的照片或许能领会点里面的奥妙。

看到这幅景观画,看到的是一些参差不齐的石头以及不同种类的花草,所有的这些元素产生了一种很奇妙的神秘和宁谧幽静。对人的视觉和精神都有很打的冲击力,而那奇形怪状的石头又是带着某种奇特的迹象,这与枯山水的主题很相符,具有禅宗的一些色彩和境界。不禁让我想起了古代的寺庙的那种庄严和宁静。这种手法可以说是非常之高明,是日本的园林界所独有的。

而下面的这个则与上面的有很多的差别也有雷同。

这是在15世纪建于京都龙安寺的枯山水庭园是日本最有名的园林精品。它占地呈矩形,面积仅330平方米,庭园地形平坦,由15尊大小不一之石及大片灰色细卵石铺地所构成。石以二、三或五为一组,共分五组,石组以苔镶边,往外即是耙制而成的同心波纹。同心波纹可喻雨水溅落池中或鱼儿出水。看是白砂、绿苔、褐石,但三者均非纯色,从此物的色系深浅变化中可找到与彼物的交相调谐之处。而砂石的细小与主石的粗犷、植物的\"软\"与石的\"硬\"、卧石与立石的不同形态等,又往往于对比中显其呼应。因其属眺望园,故除耙制细石之人以外,无人可以迈进此园。而各方游客则会坐在庭园边的深色走廊上--有时会滞留数小时,以在砂、石的形式之外思索龙安寺布道者的深刻涵义。 这是环境与寺庙的巧妙结合,那葱葱郁郁的草木和那盛开的花朵营造了很甜蜜有点世外桃源的感觉,宁静以致远。颇有古代的寺庙园林风格。

要是仔细的人会发现,古往今来园林和水犹如亲兄弟一样,有园林的地方都有水的存在,水是里面的一个重要的元素,无水则不成其样。的确是这样,水的很多特性都注定了要与它结合起来,清澈、缓缓流动、柔性、水溶性。同时水也有亲和性小孩大人都喜欢嬉

水那是一种不一般的享受啊。我们可以看看我们的周围,我们的居住小区,有着清澈的溪流贯穿我们的人行路,看看那个广场那喷涌的泉水是多么的壮观,多么漂亮。好多的人都围绕其而坐。包括我们的家里面也可能会有个小的喷水池塘。但是这些全是水的表面形式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很肤浅的理解,犹如我们只知道长江很长如何的长我们也只能听别人说。水的很多的内涵我们是需要进一步挖掘的,从哲学理论的方面、从理性的感知方向我们都会有很多莫名其妙的感触。

下面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这一副画是什么感觉。

咋看这幅画有点小桥流水的画面,红色的炫目的小桥加上犹如蒙着纱布的树木和着水面结合起来画面是那么的优美和静谧,水中的小桥和树木的倒影你可以将这样一个庭园理解为河流中的岩石,或传说中的神秘小岛,但若仅从美学角度考虑亦堪称绝作;它对组群、平衡、运动和韵律等充分权衡,其总体布局相对协调,以至于稍微移动某一块石便会破坏

该庭园的整体效果。由古岳禅师在16世纪设计的大德寺大仙院的方丈东北庭,通过巧妙地运用尺度和透视感,用岩石和沙砾营造出一条“河道”。这里的主石,或直立如屏风,或交错如门扇,或层叠如台阶,其理石技艺精湛,当观者远眺时,分明能感觉到“水”在高耸的峭壁间流淌,在低浅的桥下奔流。 另外在江户时期,日本庭园中出现了以低矮灌木为主景的修剪式枯山水,其中,以17世纪滋贺县的大池寺庭园为代表作。它将杜鹃灌木丛修剪为几何形体,象征一艘“船”在波浪中航行,从而展现了一幅禅宗海景图。同样位于京都的东福寺方丈北庭是日本昭和时代的枯山水庭园。它虽然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却仍然遵循古代的禅宗法则。其最具特色的是,这一庭园中,由苔藓和石块构成棋盘似的小方块,宛如退潮时海岸边的泡沫。它以一条曲线收边,边缘处种以成片的低矮灌木丛,配上星星点点静静开放的杜鹃花,给宁静的庭园添了几分生气。

上面的都体现了园林的美的一面,其实里面是有很多的知识的,色彩的调和与对比明暗的比较与植物的配置,还有当地的气候以及地理环境和位置都是要考虑的,要知道什么树木适合栽种在树木地方还有它的花它的果实都是很关键点。要有很明确的流线来指引大家游玩和欣赏,要有适当的休息区域和聊天地方,这些都是我们要充分考虑的,是一个景观里面的必要条件,要是我们看看一个广场的景观规划,有着轴线式的布局,以此为中心而向四面展开。颇有现代感。

我们来看看它

的思路

1、 总体构思

整个广场的设计由于其所处的区位特征,应紧密联系体育运动休闲的城市活动主题。又依据自然的山地地貌特征及业主的设计要求,广场设计的另一个指导思想应体现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首先,广场设计中以圆形旱喷泉广场为中心向外辐射展开,依据地形形成两条主要景观轴线贯穿整个广场。此外,由于广场的地形为西高东底,因此在西侧保留了原有的坡地形成生态绿地,形成环抱的趋势,既增强了广场的凝聚力,又形成了完整的体育场外环境。另外,在靠近体育场一侧利用原有地形设置缓冲区,满足体育场的人流集散要求。最后,为了加强南北两面的交通视线关系,采取平面引入控制点和空间连接人行天桥的方式,解决干道两侧的联系问题,使整个广场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 功能分区

由于广场用地位于市中心,又有体育建筑、居住建筑群,因此广场的服务人群较为复杂,应进行功能的划分,使广场能够满足各个阶层人们的的使用,又能成为一个特点鲜明的整体。经过以上分析,将广场分为:A 交通转乘区,解决体育场疏散人流的集散问题,也作为广场与城市活动的协调区使人在此产生心理的过渡和转化。B 文娱休闲区,紧靠体育场的狭长用地上解决日常人们的休闲活动问题,引入市内体育运动项目如乒乓球、台球、保龄球等运动项目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另外,利用原有的堡坎设计成攀岩活动区,提供室外活动的可能。C 中心广场区,解决人们的集会活动,大型文化活动的空间载体问题,通过下沉的设计,满足不同人流量的集散要求。D 商业服务区,在南面用地上利用原有条件设计地下车库及商业设施,结合道路北面的小型商业及治安设施,通过天桥形成一个商业服务的中心。E 市民活动区,由于用地的南面聚集了大量的居住建筑,因此设计了一块

供居民使用的活动场地,解决了周边居民的日常休息活动问题。F 生态园林区,利用原有地形的坡地,在用地的西面设计的保持原有山地特征的生态园林区,协调广场与城市的关系,提高了整个街区的环境质量。

3、 景观组织

依据广场的整体设计原则,在中心圆形广场处依据地形特点与流线组织形成了两条轴线来组织整个的广场空间。另外,保持了原有的地形,这也构成了一条无形的控制线,蜿蜒在用地的西侧,环抱整个场地,构成了广场的生态轴线。

首先,西面的制高点应成为空间的控制点,东面道路与体育场形成的三角地带是体育场方向的关键控制空间,也应成为控制点,这两点的连线就成为整个广场的东西主轴线,在这条轴线上依次设计了山顶艺术廊、涌泉、跌水、环形大看台、中心下沉广场、旱喷泉、主景雕塑等环境空间,整个轴线以体育场前的展示小广场结束。

第二,南面是设计的商业服务区,北面是面积最大的一块自然山体,穿过这三点形成了南北贯通的另一条主轴线,在这条轴线上依次设计了山顶生态园、文化雕像列、中心下沉广场、旱喷泉、主景雕塑过街天桥,石碑小广场的景墙成为整个轴线的结尾。

第三,生态轴线是整个广场控制面最大的轴线,它是一条虚轴,把坡地的自然景观串联起来成为广场最具特色的一面,由于原始地形西高东底,因此,在尊重地形的前提下,西侧自然的成为尽量减少开挖,保持地形的重点,形成了生态园林区。广场的空间通过梯道与平台引入生态区,同样,生态绿化通过草坡和生态柱的设计在广场区得道呼应。

4、 交通流线

由于广场位于体育场的一侧因此交通问题也尤其重要,首先,应解决的是体育场的人流与广场人流的冲突问题,为此,在广场靠近体育场的一侧设计了交通缓冲区,解决出入体育场人流的集散问题。又通过草坡与构筑物把缓冲区与广场主要区域区分开来,形成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整体。另外,还应解决城市干道穿越广场的问题,为此在南面的商业服务区抬高了广场的标高使南北两区通过天桥较为方便的联系起来。第三个问题是散步人流与日常活动人流的交叉,这时再次利用原有的坡地把散步人流沿生态轴在西面的坡地上展开,创造较为私密的空间环境与开放的广场区处理不同的人流。

综合以上对园林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园林发展的非常之迅速,下面是我的一点小总结园林设计思路是指着手进行一个园林项目的方案设计时,思考的主要方向及其所遵循的方针原则,园林设计思路和园林设计说明往往是基本一致的。因此总结园林设计思路对于指导设计师进行方案设计和撰写设计说明都是极为有用的。以下是本人结合自身的设计经验在这方面进行的总结,望与大家进行分享和通过讨论加以完善。

一、 定位与风格

进行一个项目的园林设计首先要确定这个项目的定位和风格。

定位是指其品味和档次,档次的确定与项目的造价控制(投资多少)关系最密切,其次与园林风格、客户素养等相关。设计方案理想化最终因造价控制等原因无法实现往往就是事先没确定好园林定位而造成的。

园林风格与项目的建筑风格、气候条件、客户喜好、环境特征、项目卖点、园林主题等密切相关。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来确定项目的园林风格,而不同的园林风格也会对园林投资造价有一定的影响。园林风格是园林设计方向的指南针,风格确定不好就可能造成建

筑与环境不协调、园林环境不伦不类或没有卖点、工程造价超出预算等诸多问题。

二、 布局与分区

确定了园林定位与风格后,往往接着进行的是园林布局与分区的设计。先考虑大的布局和分区再进行每个区域和景点的具体设计才能保证设计的统一协调性和可行连贯性。

园林布局是指根据项目的建筑规划、环境功能要求、景观营造需要、交通路网特点、园林主题等因素提炼出园林布局的特征特色。轴线对称、围绕中心、一线串景、象形平面等都是我们常用的园林布局形式。园林布局的敲定对于解决环境功能要求、营造协调统一的环境、景点的合理布置、形成园林主题和特色等都有一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追求布局的平面构成美。

园林分区是指结合园林环境的功能划分、环境特点、景观特色而进行的园林环境区域划分和命名。分区对于解决人与环境的和谐融洽问题和营造不同区域环境的特色有重要作用。

三、 空间与流线

园林空间与流线是在完成布局与分区后从竖向与空间角度、人的行为角度、人车交通满足角度等方面对设计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设计思考方向。

园林空间设计需要考虑现状地形、环境标高、景观环境营造、人对环境的感受和需求等因素。不考虑空间设计营造出来的环境往往就会出现园林环境一览无遗平乏无味、人在园中无景可赏、环境不适宜人的活动等问题。

园林环境要考虑的流线是指在完成环境的平面和空间设计后,同时要保证消防路线、行车路线、行人路线、停车场地的通行和便利要求。

四、 景点与主题

园林景点是指在完成大的环境布局与空间设计后,对每个区域或节点进行的命名景点或功能景点设计。景点的布置应该合理均匀,每个景点要做到有景可赏。

园林主题是指整个项目或每个区域环境所要表现的一个内容特征。园林主题并非每个项目所必须,但有主题的园林往往对环境品味、卖点、特色的营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上就是本人对园林设计思路进行的四个方面的总结归纳,由于能力有限,请多多包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