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热规范:
1.1始锻温度
含义解释: 始锻温度就是开始锻造时的加热最高温度 使用说明: 加热时要防止过热和过烧 1.2终锻温度:
含义解释: 终锻温度是指热锻结束时的温度
使用说明: 终锻温度过低,锻件易于破裂;终锻温度过高,会出现大晶粒组织,所以终锻温度应选择某一最合适的温度。
2.冷却规范:
2.1在空气中冷却
使用说明: 锻件过分迅速冷却的结果,会产生热应力所引起的裂纹。钢的热导率愈小,工件的尺寸愈大,冷却必须愈慢。因此在确定冷却规范时,应根据材料的成分、热导率以及其他具体情况来决定
2.2堆在空气中冷却
使用说明: 锻件过分迅速冷却的结果,会产生热应力所引起的裂纹。钢的热导率愈小,工件的尺寸愈大,冷却必须愈慢。因此在确定冷却规范时,应根据材料的成分、热导率以及其他具体情况来决定
2.3在密闭的箱子中冷却
使用说明: 锻件过分迅速冷却的结果,会产生热应力所引起的裂纹。钢的热导率愈小,工件的尺寸愈大,冷却必须愈慢。因此在确定冷却规范时,应根据材料的成分、热导率以及其他具体情况来决定
2.4在密封的箱子中,埋在砂子或炉渣里冷却
使用说明: 锻件过分迅速冷却的结果,会产生热应力所引起的裂纹。钢的热导率愈小,工件的尺寸愈大,冷却必须愈慢。因此在确定冷却规范时,应根据材料的成分、热导率以及其他具体情况来决定
2.5在炉中冷却
使用说明: 锻件过分迅速冷却的结果,会产生热应力所引起的裂纹。钢的热导率愈小,工件的尺寸愈大,冷却必须愈慢。因此在确定冷却规范时,应根据材料的成分、热导率以及其他具体情况来决定
3.加热温度:
实际生产中,随温度的不同,钢材对外表现出不同的颜色,锻造时即可以根据钢材的颜色大致估计其温度,称为“看火色”
钢材火色和温度
火 色 暗棕色 棕红色 暗红色 暗樱红色 樱桃色 亮桃红色 温度(℃) 520~580 580~650 650~750 750~780 780~800 800~830 火 色 亮红色 橘黄色 橙黄色 亮黄色 白 色 温度(℃) 830~880 880~1050 1050~1150 1150~1250 1250~1320 常用钢材的锻造温度范围
牌号 低碳钢 45 T12A 65Mn GCr15 Cr12MoV W18Cr4V 始锻温度℃ 1250 1200 1150 1200 1150 1050 1100 终锻温度℃ 750 800 830 830 850 900 900 在保证不出现加热缺陷的前提下,始锻温度应尽量取高一些;在保证塑性足够的前提下,终锻温度应尽可能定低一些
4.常用金属材料热锻时的成型特性
常用金属材料热锻时的成型特性 序号 1 材料类别 热锻工艺特性 对锻件形状的要求 锻件形状可复杂,可以锻出较高的筋、较薄的腹板和较小的圆角半径 锻件形状尽量简化,最好不带薄的腹板、高的筋,锻件的余量、圆角半径、公差等应加大 用一般锻造工艺时,锻件形状要简化,截面尺寸变化要小;最好采用挤压、多向模锻等提高塑性的工艺方法,锻压速度要合适 与序号1相近 ωc≤0.65%的碳素钢及低塑性高,变形抗力比较低,锻造温合金结构钢 度范围宽 ωc>0.65%的碳素钢,中合金的高强度钢、工具模具钢、轴承钢,以及铁素体或马氏体不锈钢等 高合金钢(合金的质量分数高于20%)和高温合金、莱氏体钢等 有良好塑性,但变形抗力大,锻造温度范围比较窄 2 3 塑性低,变形抗力很大,锻造温度范围窄,锻件对晶粒度或碳化物大小分布等项指标要求高 大多数具有高塑性,变形抗力低,仅为碳钢的1/2左右,变形温度为350~500℃ 大多数具有良好塑性,变形抗力低,变形温度在500℃以下,希望在速度较低的液压机和压力机上加工 大多数具有高塑性,变形抗力比较大,锻造温度范围比较窄 绝大部分塑性高,变形抗力较低,变形温度低于950℃,但锻造温度范围窄,工序要求少(因温度容易下降),除青铜和高锌黄铜外,其余希望在速度较高的设备上锻造 4 铝合金 5 镁合金 与序号1相近 与序号1、2相近;由于热导率低,锻件截面要求均匀,以减少内应力 6 钛合金 7 铜及铜合金 可获得复杂形状的锻件
贴钢工艺对材料的要求
贴钢工艺应选择塑性高,变形抗力比较低,锻造温度范围宽的钢种,ωc≤0.65%的碳素钢及低合金结构钢(含Cr量约1%时含C量需将至0.25%一下的钢种,如20CrMnSi,25CrMnSi, 20CrV,16Mo等)。刀具用刃口钢由于对硬度,耐磨性等方面的特殊要求,ωc≤0.40%的碳素钢及低合金结构钢不能满足刀具要求,因此贴钢工艺只能选择40#~65#中碳钢比较合适,65Mn弹簧钢由于锰对锻造的变形抗力没有影响,因此是可以作为刃口钢种(见一下资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