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xx年9月----20xx年6月,我校尝试了“生生科代表,师师科主任”这一教学方法,让班内每一个学生都担任一个学科的科代表。他们按照合作学习的原理,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每个班的学生分成六个学习小组(即自然组),每个组员分别担任小组内某一门学科的科代表。也就是说,每一个班的每一学科都有6个科代表。同时,科任教师也发生了变化,给每位教师加了个“主任”的头衔。与原来的科任教师不同的是,“科主任”在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要负责所教班级本学科科代表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如果位教师教两个平行班,就有12个科代表,科主任就要对这12个科代表进行思想引导、学习辅导、生活指导和心理疏导。在这样一种新型的教学管理模式下,师生都有了新的身份,即“科主任”和“科代表”,从而也形成了一种新型师生关系 。
刚实施这一方法时,我们曾经发出疑问:好学生一般说来科科成绩都好,担任哪一科的科代表都没有问题。而后进学生一般说来科科成绩都差,你让他担任哪一科的科代表呢?可领导认为,初中学生的发展潜力很大,即使暂时成绩不好,只要对其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他是会努力学习,会成为一个优秀学生的。班里所谓的后进生,不是智力差,而是责任心差、自信心差,他们往往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如果老师和同学们觉得他是差生,他自己往往也会认为自己真的很差,没有希望了,也就破罐子破摔,不再努力了。而当科代表,可以唤起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他会重新评价自己,会用加倍的努力来珍惜这份信任,会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胜任这份工作。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唤起人的责任心,激发人的潜能。让每个学生当科代表,可以使其从被管理者转向管理者。
为了管好别人,首先就要管好自己;如果每个人都能管自己,教师的工作难度就大。一般说来,科任教师只管教学,管理学生是班主任的事,有的科任教师一旦发现学生不好好学习就向班主任告状,埋怨班主任没有管好学生。因此,在学校最累的是班主任,有的学校一再提高班主任的补贴,很多教师还是不愿意干。科任教师一方面不愿“多管闲事”,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另一方面也怕“越权”,抢了班主任的“活儿”。能否把教书和育人真正结合起来,让每一位教师都分担班主任的压力,做到全员育人?现在,我们都成为科主任,我们的工作除了引导自己的科代表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防止不良行为发生外,更主要的是负责对科代表进行学习方法、生活习惯、心理健康、为人处世等方面的教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