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观后感长篇影评 优秀哪吒之魔童降世观后感4篇
影片中最令我有感触的一句话,不是哪吒的“我命由我不由天”,也不是太乙真人的“不认命便是哪吒的命”,而是李靖的那句“别在意别人的看法,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才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观后感,希望能帮到大家!
哪吒之魔童降世观后感
1.
哪吒里的台词,真是一言难尽。融合了一言不合就要毁天灭地的玄幻网文风,不文不白的文白夹杂风,快手土味视频风及网络流行梗。
「来者何人,报上名来。 」这叫统一,如果是「来者何人,快点说出你的名字。 」不伦不类。
李靖那句「他是我儿。」不文不白不通顺,即不雅驯,也不流畅。口语「他是我儿子」,「他是我孩子」都恰当。并不是四个字的就有文化,先把话说利索就是最大的文化。
这倒不是说现代汉语比半文半白的台词好,风格统一最重要。三国演义整部剧,台词全部文白夹杂,没有一句出戏之感。诸葛亮骂王朗骂的平仄交错,对仗工整。诸葛亮上来一句:「你这匹夫。」风格统一。如果骂:「你这缺心眼儿。安敢在众目睽睽之下,妄言人性耶。」一下子就全崩了。
2.
太乙真人不时蹦出来一句网络流行语,我承认这效果非常好,每次用现代口语或者网络流行语玩梗,电影院总能充满嘎嘎嘎的笑声。可台词风格不统一让人不断出戏,感觉一会在封神演义的商朝末年,一会在刷微博,一会在刷抖音,时间线都乱掉了。
海报上的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假大空的网文玄幻风扑面而来。
哪吒里台词一会古文风,一会玄幻风,一会网络流行语,一会抖音励志风,还有土味视频风。语言风格不统一,是对世界观的设定不清楚。想想哈利波特,连骂人都是骂「泥巴种」,符合巫师世界的文化习俗。
3.
什么样的笑话最能引起共鸣?下三路屎尿屁最能引起共鸣。太乙真人的裤裆是笑点担当。
哪吒玩弄伏魔帮的几个小孩,剪辑的非常漂亮,也搞笑,这一段里电影院里充满了笑声,但还是加了点尿,编剧觉得不加点屎尿屁,笑料还是不够味儿。
这个笑点用情节推进和剪辑去完成,比太乙真人的裤裆要高明,但还是滋了尿。
太乙真人的坐骑,橘越淮而枳,对比本身就很喜感。可偏偏要借着管家的嘴把这个这笑话大声说出来,生怕别人看不懂这个梗似的,画蛇添足。
还有很多不错的笑点,值得一看。作为一部合家欢的电影,老少都能爆发出阵阵笑声,就合格了。
说完笑点,再说哭点。哪吒父亲为救儿子不惜牺牲自己有人泪目,哪吒那句「今天是我生日宴,不准哭哦。」很多人泪目,可一部电影并不是以眼泪去衡量的。
这两个桥段让我想起抖音里的小视频,设置一个场景,用让人尴尬的台词刺激你的泪腺,恨不得在脸上写上「给我哭」。
让人哭比让人笑低级,用一个点反复去刺激观众的泪腺,没有层次上的推进,技巧也不够高明。
4.
电影的设定非常好,黑白二元的对立,可哪吒的转变太单薄,敖丙也没有深入挖掘。电影主要讲亲情拯救了偏见,可亲情表现的也太少。
你会说电影时间有限,来不及表现这么多,可电影用了1个小时去表现哪吒的熊孩子特质,这一块不那么重要的着墨又太多。
想想前不久上映的玩具总动员 4 。胡迪的转变有多少次拉扯和挣扎,牧羊女只是个引子,胡迪在电影开场就处在挣扎中,忠诚与背叛,在那一刻潜意识就做出了决定,整部电影讲了怎么克服政治不正确的魔障—玩具不能背叛人类。可哪吒变的太快了。
虽然有很多小瑕疵,总体来说算一部不错的商业动画,值得一看。但吹成中国动画的担当就过分了。
这部电影讲了天生充满暴戾的儿童驯化的过程,符合主流价值观。
5.
79 年上海美术制片厂的哪吒闹海 ,讲的是一个反叛的故事。在儒家文化圈,驯化太常见了,反叛才让人热血沸腾。
传统美德的孝顺,本是天性,父母爱子女发自天性,子女的孺慕之情发乎自然,可儒家把天伦之乐异化成孝道,演变出割肉给妈吃这种异化的道德训诫,还特么是后妈。
二十四孝都有心理问题,有个故事讲的是杀了自己孩子给爹妈吃,理由是孝顺是第一位的。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异化的孝道却没人敢提出一点异议,你看,证治正确也是自古有之。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哪吒削骨还父,削肉还母。故事本身就大逆不道,挑战儒家的伦理纲常。但这也是这个故事最有价值的一部分。
即使是现在,这个故事也极度让人不适。毕竟现在有些地方还要磕头,学校还时不时鼓动学生给父母洗个脚。
本部电影舍弃了这个伟大的主题。
把反叛改编成驯化,而用的方式是亲情。
父母更愿意选择合家欢的电影,更愿意自己的孩子听话有礼貌而不是惹事叛逆,然而所有的孩子都安安静静的听父母的话,世界会变得更好吗?
哪吒之魔童降世精彩观后感
最近有部电影刷爆了各大社交网站,于是周末我也去电影院赶了回大热,看完后感触还挺深的,当然作为一个动漫迷来说最大的感触就是国漫近两年的发展真是突飞猛进,无论是画面制作,还是类型的扩展,亦或是配音和剧情,都是发展飞跃,以至于我有一段时间彻底沉迷在国漫中无法自发。(ps:我会说这个看起来最差的开头是我删了又写,写了又删,大概十几遍,浪费了四十分钟,最后自暴自弃的结果吗?)
咳咳咳……,跑题跑的有点远,赶紧拉回来。
首先讲讲我的触动点:
触动点一:哪吒和母亲踢毽子,踢到一半不得不因为临时出现的紧急事件而走,哪吒坐在屋顶望着母亲离开时,眼神露出落魄,我好像看到了当年留守的自己,心揪的疼了一下。
触动点二:哪吒对敖丙说:“因为你是我唯一的朋友。”敖丙说:“你也是我唯一的朋友。”,在两个异类的世界,一个因为出生就背负了魔的称呼,所有人都对他避之不及,一个因为出生就背负了要拯救龙族的使命,从而隐藏了自己,他们都没有朋友,他们是彼此黑暗中透出的一点光,也是唯一的光。
触动点三:李靖一命换一命时和哪吒遭遇天劫时殷夫人那撕心裂肺的叫喊。这两个地方我都没忍住泪流满面,大概真是年纪大了,每次看到这种情景,我总是想起我爸妈,想起我做手术时,我妈说:“别怕,别怕,别怕。”,想起我纵然如此不听话,他们纵然生气,也做过伤害过彼此的事情,却依旧事事想着我。
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触动的地方也不一样,关于我自己的体会就说到这了。继续说回到动漫。
动漫主题曲太乙真人中说:“如果你问我,人能否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也不晓得,不认命就是哪吒的命。”
哪吒是不幸的,一出生就因为魔珠被定义为魔童转世,所有人提起他都是避而远之,明明什么都还没做,便被世人加上了枷锁,永远关在了十恶不赦的牢笼里。但他同时又是幸运的,他有永远爱他不放弃他的父母,他有一路引导他的恩师,他遇上了愿意与他共患难的挚友,加上自己坚定的心,于是他很幸运的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但这世间能看得见都是对抗命运成功的案例,多得是因为成见,反抗无力,永远被踩在泥泞中,藏在黑暗中,连叹息都几不可闻。而我每每思及此,心情都异常沉重。
孩童时,看电视电影眼里只有善与恶,简单明了。年纪越大,反而分不清孰是孰非,是是非非也变得模糊不清。
你说申公豹坏吗?龙王坏吗?站在他们的角度,也许我们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申公豹说:“人们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休想搬动。”所以无论龙族怎么样戎马半生为天庭斩妖除魔,也只能永远带着龙王荣号永远被关在海的最深处镇压那些妖魔,一步不得离开,无论申公豹多么刻苦努力,永远也得不到元始天尊的认可。无论敖丙怎么生性善良,做什么善事,揭下遮盖,露出龙角时,依旧只有一片喊打喊杀声。
而造成这一切结果,仅仅只是因为人们对“妖”的成见,妖就是恶,妖就是魔头,妖就是狡诈多端,于是人们厌之避之怕之,于是对其打之嘲之压之。
然而无论有什么样的成见,成见有多大,哪吒最后不负众望,携手挚友,终于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终于点出了这部电影的主题:“我命由我,不由天。”
虽然我一直觉得这电影乍看之下确实热血,细思之下确实满满的叹息。还是希望我们所有人无论现实环境如何,都能不迷失自己,也希望所有孤独的灵魂都能遇到你的那个敖丙,从此在人生这条路上有个伴。
关于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观后感
我只身来到神的面前。可是,那里已经站着另一个我。那个暗黑中的我,究竟是谁呢?
——泰戈尔
也许大家会有一个感受,这部作品的表现手法像极了“星爷”。首先,太乙真人的外貌、申公豹的口吃、殷夫人怀胎时的“调皮”、大众固有哪吒形象的颠覆以及那位壮实的女路人……作品中时时刻刻说着“做自己”、“最害人的是成见”,又在这些视觉与传统形象的反差上做足了功夫。其次,一些所谓的“笑点”上又另人们感受到悲伤下的无奈。除去申公豹那一个“吸屁”镜头,个人对于其他的镜头真的笑不出来。
作品对于蒙太奇的运用、对于细节镜头的刻画、对于特效镜头的处理,自有更为专业的人士在他们的影评中,从更为专业的角度去阐述。我在这里仅仅记录下自己关于作品的一些感受。
一、因果
混元者,元气未分,混沌为一,元气之始也。
万物负阴而抱阳,太极也。
影片一开场便是“收服”混元珠,并被元始天尊炼化一分为二,引出后续剧情以及最后的并肩作战。
1.哪吒与敖丙
影片中本为一体的“魔丸”与“灵珠”,将阴阳的四种关系“阴阳互体、阴阳化育、阴阳对立、阴阳同根”贯穿始终。同时,又在人物上,表现出柔寒暑之阴阳(属性)、柔刚之阴阳(性格)、静动之阴阳(性情)。互体而出生、化育而成长为因,对立而相遇、同根而协作为果。
2.太乙真人与申公豹
在“收服”混元珠过程中,太乙真人与申公豹的处理方式,也为后续内容作了铺垫。一个是哄,不愿打、但也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虽不拘小节、抵不住诱惑,却体现了大是大非面前的“不忘初心”;另一个是直接打,不谓缘由、不探其理,体现的则是唯我独尊、唯利是图。在元始天尊交给太乙真人任务时,他难道会考虑不到申公豹的心性?借用电视剧《隋唐英雄传》中的一段话“正因为秦王宅心仁厚,才不适合立为太子”,试想一下给予宅心仁厚之人要位,定不会设防,或被有心之人加以谋害;反之,若心胸狭隘之辈居高位,心存仁义之人便不会心生他意。如此浅显的道理,元始天尊这等人物是不会不知晓的,或许是为下一部《姜子牙之一战封神》做的另一个铺垫吧。结果,太乙真人成为“玉虚十二仙”之一,而申公豹(封神时期)被玉虚宫除名。(先不考虑截教与阐教的恩怨及理念)
3.哪吒与父母与陈塘关百姓
“魔童降世”,百姓出于恐惧,疏远乃至抵触哪吒,导致了哪吒心底渴望被认同;父母出于疼爱,为消除百姓们心中对哪吒的芥蒂以及“三年之变”而奔走,导致了哪吒的孤独及误解。最终,哪吒付出肉身的守护,被百姓认同;父母的初衷,也被哪吒接受。因果的实现,往往伴随着不断的不求回报的付出与牺牲。(是不是有人会想到《火影忍者》中的漩涡鸣人?!)
二、情感
情感,在心理学中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亲情、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
1.亲情
整部作品中,最为戳人泪腺的便是“亲情”。
李靖为哪吒被错投“魔丸”而跟随太乙真人寻求解决方法,错过与哪吒最初一年的陪伴,致使哪吒对父亲言语的误解、对母亲忙碌的不解;为哪吒不惜性命的“换命符”以及为防止妻子担心的不告知;为了让哪吒开心而说的那句“当了陈塘关总兵这么多年,这点情面还是有的,哪怕一家一户的跪求”……一个男人,一家之主,一个顶梁柱,将亲情中父爱如山的言轻情重诠释的淋漓尽致。
殷夫人从哪吒出生时的拼死相互,手掌被咬出血仍在爱抚,到“舍命踢毽”又不辞辛劳斩妖除魔也要为哪吒建立百姓认同感。这亲情中的母爱如水又无微不至成为哪吒成长中没有走向堕落最为重要的因素。
当看到哪吒理解了父亲、母亲的亲情,裆下敖丙一锤时,有多少观众是含着泪光想着自己究竟为父母做过什么,又有多少人在混天绫锁住李靖夫妇独自飞向万劫雷霆时而潸然泪下。
小男孩为妹妹的奋勇,母亲为孩子不顾危险与恐惧拿起船桨砸向哪吒,甚至龙王多问的那一句“真能确保我儿没有危险的接受灵珠?”……亲人永远是在你危险时奋不顾身,又在你平安时静静守护的那个人。
2.友情
因为成长的环境所致,哪吒没有朋友,敖丙亦没有。因为命运的锁链,哪吒与敖丙成为了朋友。两个极其孤独灵魂相遇,惺惺相惜也好,同病相怜也罢,两个人极为珍视这段友情,也在最终天劫降临之时同生死共进退做了完美的诠释。(崇尚“两开花”情节的人,出门右转不送)
3.仇恨与厌恶
敖丙被赋予的仇恨源于龙族与天庭理念的不合;百姓们的厌恶源于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以及人云亦云的观念。被赋予的仇恨可以在某一契机下化解;被“洗脑”的厌恶也会在某一情境下烟消云散。当仇恨与厌恶的情感消散之际,一切都将破云而出成就万里晴空,拥有“踢毽子”时的幸福。
三、感受
在如今车水马龙的城市里,在霓虹闪耀的街道中,我们时常感到孤独与力不从心,我们又何尝不是影片中的哪吒或敖丙,要么不被理解,要么背负了太多,误解爱我们的人,甚至伤害到他们。
有时,也会成为恶语相向、人云亦云的百姓;或是心生妒忌、狼子野心的申公豹。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写道:孤立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应行为的能力,群体则缺乏这种能力。群体中的个人极易受刺激因素的影响,转眼之间就从最血腥的狂热变成最极端的宽宏大量和英雄主义。群体很容易做出刽子手的举动,同样也很容易慷慨就义,为每一种信仰的胜利而不惜血流成河。
影片中最令我有感触的一句话,不是哪吒的“我命由我不由天”,也不是太乙真人的“不认命便是哪吒的命”,而是李靖的那句“别在意别人的看法,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才算”。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一个人的孤独——哪吒之魔童降世观后感
身世之谜——被排除在外的独孤
关于哪吒的身世引起的不被欢迎、被排挤、被孤立引起的一系列反应。
父母师父乡邻都心知肚明
他是魔丸转世
只有哪吒本人被蒙在鼓里
他明明感受到了
乡邻对自己的恐惧
伙伴对自己的孤立和排挤
明明感觉到父母对自己
无奈的“严加禁锢”
两难的“特殊照顾”
这一切都传递出一个讯息
背后有鬼
然而
没有一个人敢于
或愿意告诉他
真相
他一个人独自抗争:
惹是生非
唯恐天下不乱
其实都是在说:
我想知道真相!
真相不可怕
可怕的是一个人孤零零的被排除在外
其实哪吒的父母、师父都是愿意和他一起面对的
但唯一没有做的就是
告诉他
然后
我们一起面对
告诉他
这一环很重要
看看我们身边
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抱养的孩子
父母离异的孩子
一个至亲离世的孩子
......
家里明明发生了重大事件
而且和孩子密切相关
大人的态度是:隐瞒、保密
这样真的好吗?
最后还是“别有用心”的人
申公豹
捅破了这层窗户纸
这时
所有的一切
明亮通透
为什么乡邻对自己如此恐惧
伙伴对自己如此孤立排挤
师父对自己如此那般的讳莫如深
父母对自己如此那般的进退两难
理解
然后接纳
选择
就在我的手中
是从命认输
继续“魔丸”不化
还是奋力抗争
信命
但不认命
Ta选择了后者
出身
我们无法选择
已经发生的
我们无法选择
正在发生
和将要发生的
我们可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