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六九路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济慈的作品及其写作特点

济慈的作品及其写作特点

来源:六九路网

1.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1795年10月29日生于英国,1821年2月逝世,享年25岁。虽然他的生命短暂,但他的诗作丰富了英国乃至世界文学。
2. 济慈的父亲是一位出租车马的马房饲养员,家庭条件艰苦。在他15岁之前,父母双亡,他和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在亲友的帮助下成长,生活贫困。济慈从小就热爱文学,但不满16岁时就离开学校,成为了一名医生的学徒。1816年,他获得了助理医师资格,并在这一年认识了李·亨特和雪莱等作家。由于对文学的热爱,他决定放弃医学,投身于文学创作。1816年5月,他在亨特主编的《探究者》上发表了第一首诗作《呵,孤独》。1817年,他在雪莱的帮助下出版了第一本诗集《诗歌》。
3. 1818年,济慈的生活发生了转折。他发表了长诗《安迪米恩》,并因其自由思想和反古典主义倾向而受到保守派的攻击。这一年,他开始与范妮·布朗恋爱,但同时也发现自己患有肺病,健康状况日益恶化。他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因此更加努力地写作。从1818年末到1820年初,他先后创作了长诗《拉米亚》、《依莎贝拉》、《圣亚尼节的前夕》和《海坡里安》等作品。他最著名的作品,如《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和《忧郁颂》,都是这个时期的杰作,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想象力和卓越才华。
4. 济慈的《夜莺颂》是他的一部重要作品,创作于1818年。这首诗描绘了夜莺的歌声,表达了诗人对音乐的热爱和对死亡的向往。这首诗分为八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充满了音乐和死亡的元素。诗人通过夜莺的歌声,想象自己进入了一个永恒的音乐世界,与夜莺融为一体。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济慈对音乐的热爱,也体现了他对死亡的态度,认为死亡是一种解脱和永恒的存在。

Copyright © 2019- 69lv.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