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o11#-8Pl-g-T旬刊又教 料 对《鸿门宴》两处细节的商榷 曹永军 (江苏省金坛中等专业学校,江苏金坛摘要:《鸿门宴》一文向以情节紧张、曲折取胜,但 213200) 曹无伤,第一次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说 的是刘邦欲王关中一事:第二次出自项羽“此沛公左司马 曹无伤言之”的一句回话;第三次提及,则是“沛公至军, 立诛杀曹无伤”,但从文章看来,鸿门宴却是因他而起,也 在他这儿结束,情节显得较为完整。但再加推敲“诛杀曹 无伤”这一细节的安排,总觉得在情节处理上既不合情又 不合理。曹无伤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似乎是因为项羽不 经意的一句话,泄漏了他的身份,刘邦逃回军营后把他给 诛了:而实际上,刘邦在项伯告密之后就已知曹无伤告密 一在教学此文时。作者觉得有些情节不大合理、自然,特别 对诛杀曹无伤、“大王来何操”两处细节存在疑虑,觉得似 欠妥帖。为此,作者以文本、文献研读为基础,在此作一番 商榷,以达到质疑、解惑的目的。 关键词:《鸿门宴》细节 商榷 作为古文教学的传统篇目,《鸿门宴》(节选部分)被 编写在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审定教材语文第二册的第四单 元,文章从“沛公军霸上”始,到“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 伤”止,将一场错综复杂、惊心动魄的斗争展现在我们面 事,诛杀曹无伤就应该在项伯告密之后立即执行,如何 会拖到文章的最后,令人不解。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其关 键在于项伯有没有告知刘邦曹无伤告密一事,我们不妨 对文本作分析。 曹无伤告密之后,项伯“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 前,在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情节间,透露出生与死的追 逐与较量。在文章解读的过程中,我们为司马迁有声有色 的描述而感叹,为其卓越的语言表现力而折服,而同时, 我们又稍许感觉到文章在细节处理上还是存在些许瑕 疵,使人心存疑惑。本文就文章两处细节进行一番商榷, 力求解惑,既解教师之惑,又解学生之惑。 一告以事”,这句话中的“事”值得好好推敲一番。联系上下 文.此“事”应指代上文所写到所有的事情,或者说整个一 系列的事情。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是“告”前面有一个限 、细节一:诛杀曹无伤 制性修饰语“具”,“具”在此句中应解释为“详细”或“都”, 这可以说明项伯把他所知道的全说了,其中就应该包括 道也。《肖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 楚二物,收其威也。未b槠,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 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 伦也。”在这里,《学记》提出教学七大原则:(一)大学开 学时,要穿皮弁,用菜祭祀先圣,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 《鸿门宴》中有关曹无伤的文字很简略,仅三次提及 之志,即使休息时、游玩时也都不忘学习。《学记》还认为 对于不同年龄的人所教学的内容也有深浅之分:“当其可 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所谓“当其可之谓时”即说 “可,谓年二十之时。言人年至二十,德业已成,言受教之 端,是时最可也”,即说当学生可以进行教育的时候就要 及时进行教育.言下之意当学生还未达到教育的年龄就 不要对其进行高深的教育,教学要注意循序渐进。“不陵 节而施之谓孙”,“谓教人之法,当随其年才,若年长而聪 明者,则教以大事,而多与之;若年幼又顽皮者,当教以小 事,而又与之少,是不越其节分而教之,所谓‘孙,顺也’, (二)学习《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诗, 勉励学生做官人仕;(三)学生入学,老师击鼓招集学生, 打开书箱,为了让学生恭敬地对待学业;(四)用夏、楚两 种教鞭,是为了达到整肃校风的效果;(五)天子、诸侯没 有通过占b举行祭祀之前,不考察学生的学业,是为了 从其人而设教也”.即说要按照学生的年龄、资质等对学 生进行不同的教育,不超越阶段而循序渐进地施行教育。 使学生能优游心志,从容向学;(六)老师经常观察学生 而不轻易开口解答学生的疑惑,是为了让学生独立思 否则“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 不修”.过了学习的年龄然后学习,那就相当辛苦而难以 考;(七)让年幼的学生专心听讲而不胡乱发问,因为学 习不能逾越等级。 参考文献: 有所成就,杂乱地施教而不循序渐进。那就会破坏教学秩 序而不可收拾。 《学记》还用比喻来说明学习要循序渐进、由浅入 深:“良治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 者反之,车在马前。”即说优秀的冶工的子弟必须先学会 补缀皮袄;优秀工匠的子弟必须先学会编制儿畚箕;刚 学驾车的小马,必须先将它拴在马车后.让小马随车而 行,逐渐适应,日子长了,再让它驾车,就不会惊慌失措 了。《学记》总结说:“学不躐等也。”即学习不要逾越等级 而应循序渐进。 [1]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1999. [2]陈滞著.万久富整理.礼记集说[M].南京:凤凰出 版集团.2010. [3]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5]高时良.学记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学记》总结教学原则:“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 54 曹无伤告密一事。而这从下文的叙述中也可以看出来, “良乃入.具告沛公”.“具告沛公”一句省略了“告”的代词 宾语“之”.也即前面项伯所告的内容.然后张良问了一句 话:“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张良的这句话问得有些意思, 从上下文来看.他的这句话是承上文项伯的“具告以事” 而问.特别是其中之“此计”亦由项伯口中说出;而项伯所 言之“计”即曹无伤使人所言“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 相.珍宝尽有之”。由此看来,项伯应该告知了张良曹无伤 告密之事,张良又将这告知了刘邦。 我们再看下文,当第二天刘邦来到项羽军营时,对 项羽说了这样一段话:“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 有谷口……”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隐含大量的信息。从 刘邦的话中,我们可以肯定三个事实:第一,刘邦已知 “小人之言”一事;第二,项羽也知道“小人之言”;第三, 刘邦还知道“小人之言”使项羽对自己心生怨恨,准备 攻打自己。而刘邦之所以能知道这么多,还有一个事 实,那就是项伯把什么都说了。那么“小人”指谁?是前 文提及的鲰生吗?不是.因为鲰生之言没有传到项羽耳 中。这儿要注意“令将军与臣有隙”中的“令”字,其意在 这儿应解释为“使”,也就是说“有小人之言”传到项羽 的耳中,使项羽大怒,进而对刘邦采取动作。从上文来 看.唯一使项羽大怒的“小人之言”只有前文提到的曹 无伤了。因此,仔细体会刘邦的这一段话,我们发现 刘邦是话中有话,心里清楚曹无伤告密之事,只是没有 明说。 我们接着往下看,项羽接着刘邦的话,也说了一句 话:“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需要加以注意的是项羽 的话是对刘邦话外音的一个回应.这说明项羽听出了刘 邦言语中隐含的意思,只不过一个知而不言.一个直言不 讳。如果说项羽在刘邦面前能轻率地把冒着生命危险来 告密的曹无伤给泄密了的话,那么对于季父项伯更无须 隐瞒什么,可以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项伯能把项羽 攻打刘邦一事都和盘托出,更何况曹无伤这一小事呢。因 此.我们分析曹无伤使人告密时项伯就在现场,即使不在 现场,项羽也会将此事告知季父及部下。反过来说,如果 项伯不知,那他私见张良,就不会“具告以事”,因为项伯 别的什么也不知,也就不会有下文的张良“谁为大王为此 计”,不会有刘邦“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而曹无 伤则可能安然无恙。 所以,将诛杀曹无伤安 ̄IIEN文章的结尾处,这样做是 不适合的;而应在项伯告知曹无伤告密之后,刘邦即刻动 手诛了曹无伤,以除后患,方才合理。 二、细节二:沛公来何操 沛公逃宴之时,张良问了一句话:“大王来何操?”这 话换作另外一个人问,可能不为过。作为谋士的张良,这 话就不该问,这是因为张良身份特殊,作为高参,陪同刘 邦来鸿门险境,事前议事竟如此草率、马虎,此时此刻,才 想起见面礼的问题,未免“临时抱佛脚”,这显然与张良的 谋士身份不相符,也与他的才智不相衬。 又教贫料2ollg-8 ̄号下旬刊 我们接着分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处于强势一方的范增对此次宴会相当重视,从三次举块 的动作,可以想见项羽与范增等一班人就明El之宴进行 了紧急磋商。即使项羽已经答应了项伯要善遇刘邦,但 对范增的计谋却未加阻止,要不宴会之上的举块毫无意 义。又何来项羽的“默然不应”。而处于劣势的刘邦、张良 一方虽然在拉拢项伯上作了不少努力,如约为婚姻,得 到项伯说情的许诺,等等,但仅仅这些显然还不够,还应 该有更进一步的商议和应对,决然不会甘冒兵家之大 忌,仓促上阵。作为谋士的张良绝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刘邦也不会轻易送上门去受死。这从刘邦的“我持白璧 一双.欲献项王”中的一个“欲”字就能说明他们做了大 量的准备,而这种准备应该是刘邦“为之奈何”后的集体 决策,不会是刘邦个人的明智之举。所以说张良应该知 道献礼之事。不该问。 从文章的情节安排来看,项伯临走之前曾嘱咐沛公: “旦El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在此句话中应理解为 谢罪或道歉,那么刘邦一千人等既然是来谢罪,肯定要准 备礼物.而刘邦的确是带了礼物来的。而准备什么礼物, 准备几份礼物,给哪些人准备礼物,都不是随随便便的事 情.是一门学问,而且准备的礼物还必须进行精美的包 装,以示郑重。所有这一切,刘邦必然和张良等人进行了 谨慎而细致的磋商,绝不敢独自拿主张,况且刘邦并不是 一个刚愎自用之人.他很善于听取下属意见。由此看来, 张良从头至尾参与了这个计划的全过程,怎会不知备礼 一事? 我们继续分析,刘邦和张良二人进入项羽营帐时,不 可能空着双手。因为他们准备了礼物,必须捧着礼物进 去.以示虔诚、低调。如果将礼物随意拎在手上,或者搁在 衣服里,就不是来谢罪,未免轻慢。所以,如果我们以为刘 邦是将礼物放在其他人看不见的地方,不让张良等人知 道.然后无计可施时拿出来献给项羽,这就把问题想得太 简单了。捧着礼物进入营帐,那么由谁来捧,从文章来看, 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刘邦,一个是张良,刘邦是主,不可能 也不应该亲自动手,因此捧东西的人肯定是张良,而张良 竟然不闻不问,然后待到刘邦逃跑之时,冷不丁地问一 句:“大王来何操?”这显然不符合情节的合理性,也不符 合张良行事的风格。 由此看来,《鸿门宴》在这两处细节的处理上的确有 可商榷之处,而通过这样的辨析,我们尽可能对文章进行 新的合理解读,力求质疑、解惑。 参与文献: [1]王波.《鸿门宴》疑点辨析.名作欣赏,2000,(06). [2]李伟雄.《鸿门宴》细节探微.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1999,(04). [3]尤屹峰.《鸿门宴》质析.名作欣赏,2001,(03). [4]黄振国.无法弥缝的破绽——也谈《鸿f-1宴》的记 事之失.名作欣赏,2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