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汉语词汇中的“龙”概念

来源:六九路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3月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Mar.,2006 第38卷第2期 (哲学社会科学版) VoL 38 No.2 汉语词汇中的“龙"概念 许鲜明, 季红丽 (玉溪师范学院,云南玉溪653100) [摘要]不同的文化对“龙”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身上长翅。口 中喷火。面目狰狞的怪物,是邪恶和暴力的标志。在汉文化中,“龙”代表着中华民族,是权威、力量、才 华、财富、繁荣、吉祥等的象征。汉语中有关“龙”的词语应有尽有。为什么汉语中会有如此之多与“龙” 相关的词语?这些概念又是如何建构的?本文试图运用“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对“龙”一词在汉 语中的概念作一些探析 [关键词]“龙”概念 汉文化;原型理论;原型效应 [中图分类号]Ho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O00—5ll0(2oo6)02一o102—04 一、引 言 鹿的角,魔鬼的眼睛,蛇的脖子,鸟蛤的腹部,鲤鱼 不同的文化对“龙”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同 的鳞片,鹰的爪子,虎的脚掌和牛的耳朵于一身。 的。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身上长翅,口中喷 大多数的中国人都非常熟悉“龙”的形象。它 火,面目狰狞的怪物,是邪恶和暴力的标志。圣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很大的。有人认为“龙”是一 经・启示录中“龙”被视为魔鬼撒旦的化身。在东 种力量无比、无所不能的动物 它上管天下管地, 南亚文化如泰国、缅甸文化中,“龙”是一种类似 既能呼风唤雨,又能控制洪涝 有人认为,人的幸 蛇,象人一样是有思维活动的动物。谈到“龙”人 福安康、贫穷富贵都是由“龙”控制的。它似乎是 们就会联想到水,认为“龙”与水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人的“上帝”。因此,人们崇拜它,把它写入文 在中国的文化中,“龙”是一种吉祥动物。它从古 章中,留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 至今就被认为有腾云驾雾,兴云降雨的超凡本领。 则灵”的名句 有人敬仰龙,把龙的形象雕在房 因此,“龙”历来被用来指代中华民族,它是权威、 屋、家具上,甚至把它纹在身上。还有人敬畏它, 力量、才华、财富、繁荣、吉祥等的象征。汉语中含 留下了“叶公好龙”的典故 到了秦朝,人们开始 “龙”的词语也应有尽有,如:龙的传人、龙争虎斗、 把“龙”印染在军旗上,作为力量无比,所向无敌的 龙飞凤舞、生龙活虎、车水马龙、乘龙快婿、龙头企 象征。秦朝后,中国人就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 业、望子成龙,龙舟、龙灯、龙袍、龙子等等。为什 或“龙的子孙”。总之,上到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 么汉语词语中能够融入如此之多含“龙”的词语? 姓,“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更值得一提的 它们又是怎样与“龙”的原型概念联在一起的?本 是,人们用带“龙”的词语来传达意义,赋予了“龙” 文试图运用“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LI_对 概念丰富的内涵 以上问题作一些探讨 三、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 二、“龙”为何物 原型理论属原型语义学范畴,是19世纪70 “龙”是否存在,从何而来,无人知晓。但“龙” 年代中期,Eleanor Rosch最先提出并用于心理语 的历史和中国历史一样悠久这一事实是不可否认 言学属性内部结构分析中的一个新理论。原型理 的。“龙”的形象在中国人的想象中综合了9种动 论的主要内容是:原型概念、原型结构、原型效应 物部位构成的一种有灵气的动物,它集骆驼的头, 以及原型概念延伸时所运用的比喻(隐喻和换喻) *[收稿日期]2【)o5一o7 3O [作者简介]许鲜明(196O一),女,云南元江人,白族,玉溪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和民族语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 许鲜明等:汉语“龙”概念探析 ・ lO3 ・ 手法。原型概念是一种“图式”,是原型理论的核 心内容。人类在概念的建构中,首先要识别属性 事物中的典型特征,在识别属性事物的典型特征 的过程中,要利用记忆中存储的图式进行比较,勾 勒范围,在情境中阐明相异和相似之处。正如 John R.Taylor所定义的“本质属性中那个最能 体现典型特征的范例叫原型。本质属性中那个最 能体现核心概念的概念叫原型概念”。(John 1995:59)原型概念界定的是一串现象,其中有些 是核心的,有些可能是外围的。而且,人类在建构 概念时,会遇到相似的概念,这时,“原型概念”会 驱动“经验和想象”,通过“家族相似性”原则进行 分类,区别出属性中最典型的例子。如“鸟”,我们 可以列举出许多例子:麻雀、鹦鹉、鹰、鸽、小鸡、企 鹅、孑L雀、蝙蝠等。但我们通过“原型概念”:“鸟” 的特征——动物、羽毛、翅膀、筑巢、产卵、钩鼻、具 有飞行能力,进行检验,不难发现在这一串例子 中,“麻雀”才是“鸟”类中最好的例子。因为它最 具备了“鸟”的全部特征。而其他例子,如:鹦鹉、 鹰、鸽子、孑L雀只能作为“鸟”的一般例子;小鸡、企 鹅只是最差的例子;蝙蝠因“鸟”特征较少,被排除 在外。因此,我们可以把“麻雀”称为“原型”。而 “鸟”的特征——动物、羽毛、翅膀、筑巢、产卵、钩 鼻、具有飞行能力,可称为鸟的“原型概念”。那些 以“原型”为核心,通过“家族相似性”产生的一系 列识别概念的例子:麻雀、鹦鹉、鹰、鸽、小鸡、企 鹅、孔雀、蝙蝠等叫“原型结构”。Kleiber认为原 型结构是一种认知标志 这种标志通常与特定的 符号或符号意发生联系。它为心理语言的识别提 供了参考。然而,Eleanor Rosch(1978:27)认为 “人类的对概念的识别和分类不是任意的,也不是 突如其来的怪念头,而是心理语言概念识别过程 中进行分类的产物。 然而,人类在心理语言的概念识别过程中是 有一定先后条件的,主要表现在:首先,心理语言 中要有“原型概念”;其次,通过“原型概念”才能驱 动“经验和想象”;三是在驱动“经验和想象”过程 中,还要参照“家族相似性”,才能进行内部结构判 断,形成辐射状原型结构。这时,有的概念可能出 现重叠,有的则呈层次分布,距原型越来越远。这 种在“原型概念”的周边产生不均衡辐射的概念被 称为“原型效应(prototype effects)”。以上文的 麻雀、鸽子、企鹅、蝙蝠为例,它们距“鸟”的特征 越来越远。 因此,Lakoff也对这一现象作了论述,“原型 作用在属类结构中不是对称的,而是以原型概念 为中心,呈不均衡向外辐射的。” 。 这种辐射 有的可能强,表现出与原型概念接近;有的可能较 弱,呈现出背离原概念的现象。 四、“龙”概念在汉语词汇中的延伸 如前所述,“龙”集9种动物于一身。在漫长 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人不仅创造出了多姿多 彩的“龙”文化,还创造出了许多丰富的与“龙”相 关的语言,借“龙”表达Et常生活中的人和事。 1.概念隐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出特定的文化内容。 由于“龙”在汉文化中兼备了9种动物的特征,因 此有时用来指人,如皇帝、儿子等;有时用来指物, 如水、财富等。如: (1)大臣的一番话惹得他龙颜大怒。 (2)大臣日:龙体欠安,今日不早朝。 (3)“望子成龙”是中国父母的最大的心愿。 当符号与符号义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时,便产 生新的概念链结。由于中国人对“龙”的形象和特 征非常熟悉,中国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就很自 然地将“龙”的原型概念运用于相似的类别之中。 这是因为一方面“龙”的原型概念是建立在中国文 化背景与信仰基础之上的;另一方面,“龙”概念的 延伸过程中是通过思维想象加工,借助隐喻或换 喻,进行心理语言分类的结果。例(1)和例(2)可 以看出,句中“龙”指“皇帝”。 了解中国历史的人一看就明白“龙”与“皇帝” 有许多相似之处。“龙”高高在上,权力无比,一切 都在它的控制之下。在封建社会,其政治制度是 专制君主制。皇帝是天下最大的统治者。皇帝凌 驾于人民之上,高高在上,行使着自己的特权。皇 帝每到之处,子民下跪,以此表示对皇帝的尊敬。 皇帝像龙一样拥有最大的权力,他可以为所欲为。 于是,人们就把概念域(conceptual domain)中原 域(the source domain)特征应用到目标域(the target domain)之中。例(1)和例(2)中借“龙”来 指代皇帝,便属于隐喻在原型效应中的用法。概 念隐喻通过语义联结便形成了新的概念——皇帝 是龙。皇帝为了显示高贵,把自己称为“龙子”。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04・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8卷 为了把皇帝用的东西与平民百姓区别开来,人们 称皇帝睡的床为“龙床”,皇帝坐的椅子称为“龙 椅”,皇帝穿的衣服称为“龙袍”,皇帝的身体为“龙 主就以“龙”代“蛇”,以“虎”代“猫”啦。这就是产 生概念换喻的原因之一。 3。形象概念 体”,皇帝发怒形容为“龙颜大恕”,不胜枚举。 例(3)中的“龙”是“聪明”或“智慧”之意。在 中国文化中,“龙”是智慧,无所不能的动物。从上 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皇帝具有许多“龙”的特征, 不可否认,在心理语言的建构中,人的思维离 不开想象,想象又离不开原形、经验和知识,而形 象、经验和知识是按层次结构组织起来的。其中 最常见的是概念图(concept map)或语义图(se— 它是尊贵、权威、智慧、能力的象征。况且,在中国 传统文化中,儿子是家族的唯一继承人。“望子成 龙”中的“龙”是指“出类拔萃、多才多艺、能力较 强、出人头地的继承人。”表达了父母寄予下一代 的一种愿望。 2.概念换喻 Lakoff和Johnson(1980)认为,在思维和语 言表达中,人的潜意识会有意或无意地用隐喻或 换喻进行思维和表达。其结果是把抽象的事物具 体化,或把具体的事物抽象化。瞳]如: (4)他冲进屋找水喝,妈妈笑着说:“龙上天 了。” (5)他昨晚作了个龙梦。 (6)广东人喜欢龙虎斗。 从以上的例子中可以看出,“龙”不仅指人,也 可指物。例(4)中的“龙”指“水”。在“龙”的原型 概念中,“龙”是司管水的动物。有“龙”就有水,无 “龙”则无水。借“龙”代“水”这是很自然的。 例(5)中的“龙”指“好运”。从表面看,“龙”与 “好运”似乎没有多少关系。但在语义概念建构中 实际上是有联系的。在“龙”的原型概念中,“龙” 是一种吉祥动物。因此,人们常把“龙”与“好运” 联系在一起。借“龙”代“好运”这也是很自然的。 例(6)中的“龙”代“蛇肉”}“虎”代“猫肉”。那 么,在汉语表达中,为什么人们要用“龙”代“蛇 肉”,“虎”代“猫肉”呢?原来“龙虎斗”是广东人喜 欢的一道菜。它由“蛇肉和猫肉”混和烹制而成。 由于“蛇”与“折”谐音,有“丢失钱财”之意,店主考 虑到大多数顾客都是生意人。如果用“蛇猫斗”作 为菜名,不但不受欢迎,而且也不高雅。一方面, 有人认为,“蛇”是“龙”的化身,何况“龙”的身体中 也有蛇的脖子;另一方面,“龙”具有“财富”、“好 运”等褒义,以“龙”代“蛇”不但可以回避不吉利的 词语,而且还有“发财”、“好运”之意。况且,“虎” 又是猫科动物,猫与虎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店 mantic map)。它们在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 blance)的作用下,呈辐射状向外延伸。但是,这 种延伸不是随意的。而是通过概念或语义的相似 点的链接扩展的。当碰到异类时,人的潜意识驱 动原形象予以实体于新的概念。如像鹰的山称为 “鹰山”,像鹰的鼻子叫“鹰钩鼻”。当然,像“龙”或 部分像“龙”的东西也可叫“龙XX”。如: (7)他把衣服挂在白行车的龙头上。 (8)红塔集团是中国的龙头企业之一。 例(7)和例(8)中的“龙”是形象概念,是通过 “龙”的原形与目标形作对比之后,以部分相似为 链接点形成的新概念或名称的。 如果实物之间的相似是偶尔发生的,那么,人 们仿照“龙”原形制造的东西(artifacts)就更要带 “龙”啦。如: (9)多漂亮的龙舟啊! (10)我听说今年春节要在大街上耍龙灯。 例(9)和例(10)句子中“龙舟”和“龙灯”也是 形象概念。“龙舟”和“龙灯”是或多或少仿照“龙” 的形状建造的,自然就带上了“龙”字了。 五、结论 汉语“龙”的原型概念凝聚着9种动物的特 征,因此,它表达的概念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 “龙”高高在上,权力无比,一切都在它的控制之 下;“龙”是智慧,无所不能的动物;“龙”强大凶猛, 力量无比;“龙”是财富、好运的象征,是人类的保 护神;“龙”是司管水的动物。有“龙”才有水。所 以,在汉语中“龙”可用来指代“人”、“权”、“财”、 “物”、“水”等概念。这些概念都以“龙”本身的特 征为基础,透过其原型概念借助隐喻和换喻而搭 建起来的。“人”、“权”、“财”、“物”、“水”等概念正 是从“龙”原型中引伸出来的语义链,这些不对称 的语义链构成了一幅以“龙”为中心,多重语义向 四周延伸的“龙”的原型效应图,如下图所示: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 许鲜明等:汉语“龙”概念探析 ・ 1O5 ・ 图 “龙”原型效应图 从以上“龙”原型效应图可以看出:汉语的 “龙”概念是在原型概念、原型结构、原型效应作用 [参考文献] 下,通过“龙”概念隐喻、换喻、形象概念等方式产 生的。这些语言的产生不仅与文化背景有关,而 [1] Lakoff.George.1 987.Women,fire and danger— 且与认知属性有关。当人类思维与原型概念发生 OUS things:What category reveal about the 某种联系时,原型概念就驱动“家族相似性”,在心 mind.Chicago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 理语言建构中勾出概念图,并用语义网络的形式 go Press. 将其联接,在联结中人们不可避免要运用概念比 [2] Lakoff,George and Mark Johnson.1980.Meta— phors we live by.Chicago and I.ondon:Universl— 喻(隐喻或换喻)和形象概念来表达新的概念,这 ty of Chicago Press. 时,新的语言现象就自然产生了,这也是语言中出 现同音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的原因之一。 The Concepts of’’Dragon’’ in Chinese Vocabulary XU Xian—ming, JI Hong—l i (Yuxi Normal University,Yuxi 653100,China) Abstract:The concepts of”dragon”vary from one culture to another.In Western culture,it is something terrible,a fire--puffing demon with wings,which symbolizes evil and violence.In Chinese cuiture.on the other hand,it represents the Chinese nation,which symbolizes power,authority,tal— ent,weahh,prosperity,luckiness and SO forth.Numerous words are related to”dragon”in Chinese.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a semantic analysis of the concepts of”dragon”in Chinese culture by using the prototype theory. Key words: the concepts of”dragon”;Chinese culture;prototype theory;prototype effect [责任编辑:杨育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