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医药2008年第28卷第2期 ・33・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诊治探讨 汪凤娟 (牡丹江市东安区五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站,黑龙江牡丹江157000) [中图分类号]R562.2 1 [文献标识码]B 学科分类代码:320.2415 文章编码:1001—8131(2008)02—0033—01 慢性支气管炎常年反复发作,导致腺体增生肥大,分泌 诺酮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等。能单独用窄谱抗生素时应尽 功能亢进,支气管粘膜上皮磷化、稀疏、脱落、支气管壁破坏、 量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以免二重感染或产生耐药菌株。 塌陷、扭曲变形或扩张,形成不可逆转的病理改变。同时患 ②祛痰、镇咳:对急性发作期患者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 者呼吸功能也会减退,表现为气道狭窄、阻力增高、残气量增 应用祛痰药及镇咳药物,以改善症状。迁延期病人尤应坚持 加等。慢性支气管炎如果防治不好,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肺 用药,以求消除症状。常用药物氯化铵合剂、溴已新、维静宁 气肿乃至肺原性心脏病。 等。中成药止咳也有一定效果,对老年体弱无力咳痰者或痰 1体格检查 量较多者,应以祛痰为主,协助排痰,畅通呼吸道。应避免应 慢性支气管炎早期可无异常体征,急性发作期肺部常有 用强的镇咳剂如可待因等,以免抑制中枢及加重呼吸道阻塞 散在的干、湿哕音。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发作期,肺部可听 和产生并发症,导致病情恶化。 到哮鸣音和呼气延长,如伴有感染时,哆音增多。胸部x线 ③解痉、平喘:常选用氨茶碱、特布他林等口服,或用沙 检查,可见肺纹理增粗、增多,以双中、下野为著。继发感染 丁胺醇等吸人剂。若气道舒张剂使用后气道仍有持续阻塞, 时,肺纹理紊乱、粗糙或有小斑片状阴影,且多位于纹理远 可使用皮质激素,泼尼松20~40mg/13。 端,形态不规则,直径2~3mm,以两肺中、下肺野内侧多见。 ④气雾疗法:气雾湿化吸人或加复方安息香酊,可稀释 这是由于细支气管发炎,管腔内分泌物阻塞所致。血常规一 气管内的分泌物,有利于排痰。如痰液粘稠不易咳出,目前 般无异常变化,只有在急性发作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 超声雾化吸人有一定帮助,亦可加入抗生素及痰液稀释剂。 胞可以偏高。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患者,可有嗜酸性粒细胞 4为了延长缓解期。减少复发。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病人 增多,痰涂片和培养检查,可找到肺炎球菌等致病菌。慢性 及家庭成员应该重视预防和护理工作。 支气管炎是复发而难以彻底根治的疾病之一。在治疗上应 ①积极控制感染:在急性期,遵照医嘱,选择有效的抗菌 采取防治结合的综合措施。在急性发作期和慢性迁延期应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复方磺胺甲醛异恶唑、强力霉素、红 以控制感染和祛痰镇咳为主,伴有喘息时,给予解痉平喘治 霉素、青霉素等。治疗无效时,也可以选用病人未用过或少 疗。临床缓解期应加强锻炼,增加体质,提高抵抗力。 用的药物,如麦迪霉素、螺旋霉素、先锋霉素等。在急性感染 2常见并发症 控制后,及时停用抗菌药物,以免长期应用引起副作用。 ①阻塞性肺气肿:是慢性支气管炎最常见的并发症,患 ②促使排痰:急性期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的同时,应用 者肺泡壁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加上管腔狭窄和痰液阻塞, 镇咳、祛痰药物。对年老体弱无力咳痰的病人或痰量较多的 呼气不畅,故可发生阻塞性肺气肿。 病人,应以祛痰为主,不宜选用强烈镇咳药,以免抑制中枢神 ②支气管肺炎:慢性支气管炎蔓延至支气管周围肺组织 经加重呼吸道炎症,导致病情恶化。帮助危重病人定时变换 中,患者有寒战、发热,咳嗽剧烈、痰量增多,且成脓性。白细 体位,轻轻按摩病人胸背,可以促使痰液排出。 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X线检查,两下肺野有斑点状阴 ③保持良好的家庭环境卫生,室内空气流通新鲜,有一 影。 定湿度,控制和消除各种有害气体和烟尘,戒除吸烟的习惯, ③支气管扩张: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支气管粘膜充 注意保暖。 血、水肿,形成溃疡,管壁纤维组织增生,管腔或多或少变形, ④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耐寒能力和机体抵抗 扩张或狭窄。扩张部分多呈柱状变化。百13咳、麻疹或肺炎 力。冬天坚持用冷水洗脸、洗手,睡前按摩脚心、手心,都有 后所形成的支气管扩张常呈柱状或囊状,且较慢性支气管炎 一定帮助。 所致扩张为严重。 ⑤在气候变化和寒冷季节,注意及时增减衣服,避免受 3急性发作期治疗 凉感冒,预防流感。注意观察病情变化,掌握发病规律,以便 ①控制感染:视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和严重程度或根据病 事先采取措施。如果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嘴唇、指甲发紫,下 原菌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轻者可口服,较重病人用肌注或 肢浮肿,神志恍惚,嗜睡,要及时送医院治疗。 静脉滴注抗生素。常用的有青霉素G、红霉素、氨基甙类、奎 收稿13期:2008—01—11 [2] 赵慧华,吴燕.护士流失的相关因素分析与对策.上海护理, 究.中华护理杂志,2000,35(4):197—199. 2004,(11):56—57. [6] 李贞.护士失眠的影响因素调查及对策.现代I临床护理,2002, [3] 孙月芬,闰丽红,康福霞,等.护士流失的职业心理原因调查分 1(2):55—57. 析及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1,36(2):92—94. [7] 卢岳青,佟东宁,沙杭.聘用护士流失现象相关因索分析及对 [4]曹颖,于艳秋.护士对自身工作满意程度的调查分析.中华护 策.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1):867—868. 理杂志,2000,35(8):499—500. 1 [5] 吴欣娟,张晓静,高凤莉.护士离职意愿与工作压力相关性研 收稿日期:2008—02—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