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1. 请用正楷字将下面的汉字抄写在田字格里,要求书写正确、端正、整洁。初衷是生命的圆心
【参考答案】书写正确、工整即可。【解析】
【详解】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的书写水平。题干要求正确、规范、整洁地抄写在下面田字格中。因此我们在抄写时,不能有错别字,不能有涂改,一笔一画要写工整。注意“初、衷、圆”字的书写。2.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音字形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贸然(mào) 棱镜(líng) 翻来覆去(fù) 血气方钢(gāng)B. 宽慰(wèi) 微薄(bó) 潜滋暗长(qián) 天涯海角 (yá)C. 卓越(zhuō) 礼聘(pìn) 形削骨立(xiāo) 附庸风雅(yōng)D. 星辰(chén) 字帖(tiē) 无缘无故(yuán) 慢不经心(màn)【参考答案】B【解析】
【详解】A. 棱镜(líng)——léng 血气方钢(gāng)——血气方刚;C.卓越(zhuō)——zhuó 形削骨立(xiāo)——形销骨立;D.字帖(tiē)——tiè 慢不经心(màn)——漫不经心;故选B。3. 默写填空。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2)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竹里馆》)(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4)我是你河边上古旧的老水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5)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达“月圆人不圆”的怅恨之情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生命的坎坷里,在岁月的浮华中,杨绛始终怀着一颗与世无争的心,沉静地坚守着自己的人生方向。她用自己一个多世纪的生命历程践行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古训,彰显了生命的智慧。(用诸葛亮《诫子书》中的语句作答)
【参考答案】 (1). 感时花溅泪 (2). 恨别鸟惊心 (3). 深林人不知 (4). 明月来相照 (5). 日光下澈 (6). 影布石上 (7).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8).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9). 不应有恨 (10). 何事长向别时圆 (11). 非淡泊无以明志 (12). 非宁静无以致远【解析】
【详解】注意以下词语的正确写法:溅、下澈、纺、疲惫、熏黑、何事、致远等。尤其注意“何事”不要写成“何时”。
4. 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①2019年12月,联合国大会宣布将每年5月21日确定为“国际茶日”,以赞美茶叶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促进全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②茶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饮茶人口超过20多亿。③作为茶叶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中国愿同各方一道,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鉴,让更多的人知茶、爱茶,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
(1)第①句中有一处标点使用有误,你的修改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②句中有语病,你的修改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用一个四字成语替换第③句中画线部分的内容。(不可改变句意)四字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去掉“社会价值”后面的逗号。 (2). 删掉“超过”或“多”。 (3). 源远流长【解析】
【详解】(1)第①句中“社会价值”后面的顿号使用有误,应删去。多个并列词语,前面的之间用顿号,最后两个词语之间用“和”或“及”等。并列词语中如果有连词“和、与、及、或”等,就不必再用顿号。(2)第②句“超过20多亿”语意重复,可删去“超过”或者“多”。
(3)可用“历史悠久”的近义词来代替,但必须要符合语境。如:①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②万古千秋:形容延续的时间极久。
2
5.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西游记》中,信仰坚定的唐僧在三位徒弟的保护下,历经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B. 《简・爱》采用第三人称,以大量篇幅记叙了简・爱和罗切斯特曲折的爱情故事。C. 《骆驼祥子》中,社会的不公、家庭的不幸、性格的软弱使小福子一步步走向毁灭。D.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著名科幻和探险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海洋三部曲”之一。【参考答案】B【解析】
【详解】B.《简爱》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我”,不是第三人称,故选B。
6. 填写下表,完成批注。
《水浒传》回目:柴进门招天下客 林冲棒打洪教头
批注角度: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
泛读精读细批注
概括节林冲细节一刺配:只见沧州那个教,途师入来经柴,歪戴进庄着一顶园,头巾,林冲:
柴进挺着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盛情子,来款待到后堂。庄。林冲上洪寻思道洪教头:
教头:“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挑战客称他林冲做教师,被
,必是
3
林冲大官人打败
的师父。”急急躬身唱喏道:“林冲谨参。”那人全不睬着,也不还礼。细节二:林冲他脚步已乱了,便把棒从地上一跳,洪教头措手不及,就那一跳里,和身一转,那棒直扫着洪教头臁儿骨上,撇了棒,扑地倒了。
4
【参考答案】 (1). 林冲:谦虚有礼,武艺出众。 (2). 洪教头:粗俗无礼,狂妄自大。【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中的人物形象分析。由“只见那个教师入来,歪戴着一顶头巾,挺着脯子”“那人全不睬着,也不还礼”可知洪教头很粗俗,没有什么正形,也没有什么礼数。林冲与他对打,“洪教头措手不及,就那一跳里,和身一转,那棒直扫着洪教头臁儿骨上,撇了棒,扑地倒了”可见洪教头也是一个狂妄自大的人,没什么大的真本事,对比突出了林冲的武艺高强。林冲“急急躬身唱喏道:‘林冲谨参’”,可以看出林冲对人非常有礼貌,是一个谦谦君子。据此作答。
二、古诗文阅读(20分)(一)(8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7.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则有去国怀乡________(2)满目萧然________(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8.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设问,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7. (1). 国都 (2). ……的样子 (3). 探求 8.
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壁。(或皎洁的月光一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色,月影映人水底,像沉潜的玉壁。) 9.
5
运用设问,以问答的形式对“先天下之忧面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起突出强调作用,同时,运用设问可起过渡作用,还能引起读者对下面内容的注意和思考。【解析】【7题详解】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词语的能力。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国:国都;(2)句意: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然:……的样子;
(3)句意: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求:探求;【8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跃(跳动),璧(圆形的玉)”是句中的重点词,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句子作用的分析能力。分析句子作用一般要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考虑。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尾,运用设问,起突出强调作用,能引起读者对下面内容的注意和思考,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同时,运用设问过渡,承上启下。【点睛】参考译文: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6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
(二)(9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江阴葛延之,元符①间自乡县不远万里省苏公于儋耳②公留之一月。葛请作文之法,诲之曰:“儋州虽数百家之聚,而州人之所须,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得也,必有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钱是也。作文亦然。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意是也。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葛拜其言,而
书诸绅②。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减)
【注释】①元符:宋哲宗年号。②儋(dān)耳:地名。③绅:古代士大夫東在腰间的大带子。10.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儋州虽数百家之聚 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B. 然不可徒得也 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C. 然后为己用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D. 而书诸绅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11.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元符间自乡县/不远万里省苏公于儋耳公留之一月。B. 元符间自乡县/不远万里省苏公于儋耳公留之一月C. 元符间自乡县不远万里省苏公于儋耳公留之一月。D. 元符间/自乡县不远万里省苏公于儋耳/公留之一月。1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13. 苏公运用_________、_________ 的说理方法将“作文之法”讲得浅显易懂。【参考答案】10. C 11. D
12. 这里百姓日常所需要的各种用品,都可以从集市上得到。 13. (1). 比喻 (2). 类比【解析】
7
【10题详解】A数:几/屡次,多次;
.B.徒:白白地/只是;C.为:被/被;D.书:写/书籍; 故选C。【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读。依照划线句句意“(葛延之)在元符年间,从乡下不远万里来到儋耳拜谒苏东坡,苏东坡留他在这里住了一个月”可断句为:元符间/自乡县不远万里省苏公于儋耳/公留之一月。故选D。【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要准确。所须:所需要的各种用品。市:集市。足:满足,足够。之:第一个是用于主谓间,无实义;第二个是代词,代前文的所需要的各种用品。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理方法的分析。文中苏东坡用“然不可徒得也,必有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钱是也。作文亦然。……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意是也”进行类比设喻,由“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指出“钱”和“意”在满足生活所需和作文中的重要特点。故采用的是类比说理和比喻说理。【点睛】译文:
江阴葛延之,在元符年间,从乡下不远万里来到儋耳(今海南儋县)拜谒苏东坡,苏东坡留葛延之在这里住了一个月。葛延之请教苏东坡写文章的方法,苏东坡教导他说:“儋州虽然是一个几百户人家的小城,但这里百姓日常所需要的各种用品,都可以从集市上得到,然而不是平白无故就能得到,必须用一样东西去换取,然后才能为自己所有。那么,这一样东西就是钱。写文章也是同样的道理。天下的事都分散在经书、子书及史书之中,不能白白地使用,也必须先得到一个东西,然后才能把它们拿过来,为自已所使用。这里所说的这个东西就是意。得不到钱就不能买到自己需要的物品,没有意也就不能用天下事写成文章,这就是写文章的关键。”葛延之听了,当即拜谢,并把这个秘诀写在自己束腰的大带子上。
(三) (3分)
14.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好事近·咏梅
8
【宋】陈亮
的
两三枝,点破暮烟苍碧。好在屋檐斜入,傍玉奴横笛。
月华如水过林塘,花阴弄苔石。欲向梦中飞蝶,恐幽香难竟。
【注释】①的
:鲜明。②玉奴:泛指美人。
词中加点的词语写出了梅花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点破”写出了梅花鲜明夺目的特点,“幽香”写出梅花香气清幽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和追求之情,对孤单不群的品格的追求之情。【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及作者情感的理解。“的皪两三枝,点破暮烟苍碧”,用“的皪”这两字点出梅花的秀洁,但也只有两三枝,故并不显得繁艳。而在“苍碧”的暮烟衬托下,却还是十分醒目,所以特用“点破”二字,以示不凡,写出梅花鲜明夺目的特点;“欲向梦中飞蝶,恐幽香难觅”一句意思是想化作梦蝶向花飞去,又怕难觅她的幽香,“幽香”一词写出梅花香气清幽的特点。同时这两句借物抒怀,表达了作者对梅花深深的喜爱之情,同时借梅花的高洁清香,表现了作者渴望脱离世俗的愿望和追求高洁品格的情怀,刻画了作者品格高洁、卓尔不凡的形象。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三、现代文阅读(34分)(一) (12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红树林
①红树林,顾名思义应是“红色的树林”。然而,当人们走进红树林时却发现,这里的树全是绿色的。难道红树林名不副实?其实红树林是外表不红而“心”红。红树林主要由红树科植物组成,这些植物的树干里富含单宁。一旦表皮破裂,单宁与空气接触氧化后,树就会变成红色。红树林之名便由此而来。
②红树林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海岸的湖间难涂上。为了在海浪的袭扰中占有“一席之地”,红树植物练就了许多“独门绝技”。
③红树植物具有动物一样的胎生习性。在春秋两季完成开花结果后,红树植物的果实并不急着落地发芽,而是继续在母树上生长,萌生出胚轴,胚轴成熟后才会离开母树,散落到海滩上,遇到适宜的环境,便会扎根发芽。
④由于生长的海岸环境风浪大,土壤泥泞松且厌氧,为能“立足”,红树植物发育出了效用各异的根系。为抵海浪的冲击,它们从树干基部长出支柱根。支柱根牢牢抓住地面,使红树植物在风浪摧残中屹立不倒。为呼吸到足够的氧气,红树植物“绞尽脑汁”,让部分根出土壤,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呼吸根。呼吸根外表有粗大的皮孔,内部有海绵状的通气组织,提高了氧气和水分的输送。
⑤为了能在海水中生存,大多数红树植物都拥有“拒盐”的本领。它们的根系通过构建奇特的“半透
9
膜”体系,将海水中的盐分自动过掉,直接从海水里吸收淡水。还有一些红树植物是通过叶片的分泌腺体,将含盐水液排出体外,待水分蒸发后,叶片上会析出白色的盐晶体,这种现象被称为“泌盐”。
⑥作为海洋和陆地交界处的“两栖植物”,红树林占全球地表面积极少,看上去很不起眼儿,但它们在生态保护方面却是“多才多艺”。首先,红树林维持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它孕育了众多蟹类、贝类、螺、昆虫等底栖动物,还有以它为食的鱼虾和鸟类。其次,红树林是抵御灾害的生态屏障,其茂密的树枝和发达的根系能抵台风、海啸、风暴湖。此外,红树林在净化水质、固碳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⑦如此强大、重要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却面临着面积锐减和效用退化的成胁。20年来,我国对红树林的保护力度日益加强,红树林的面积增加了7000公顷。目前我国55%的红树林湿地已被纳入保护范围,远高于世界25%的平均水平。
(摘自网络,有删改)
15. 红树植物有哪些“独门绝技”?
16. 结合第④段加点词语,简析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17. 阅读第⑥段,填写空格,理清说明思路。
(1)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18. 第⑦段中画直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5. (1)有胎生习性 (2)拥有效用各异的根系 (3)拥有“拒盐”的本领 16.
“立足”在这里是扎下根并生存下去的意思,“绞尽脑汁”是费尽思虑的意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既准确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红树植物为了提高在条件恶劣的海岸的生存能力,发育出各种不同根系的困难和了不起,体现了本文语言准确又生动形象的特点。
17. (1). 抵御灾害的生态屏障 (2). 并列顺序 (3). 总分顺序 18.
列数字、作比较。准确具体地说明目前我国红树林湿地纳入保护范围的比例大,从而说明我国对红树林的保护力度大。【解析】【15题详解】
10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文章第②段“为了在海浪的袭扰中占有‘一席之地’,红树植物练就了许多‘独门绝技’”是总写,接下来第③段“红树植物具有动物一样的胎生习性”,第④段“由于生长的海岸环境风浪大,土壤泥泞松且厌氧,为能“立足”,红树植物发育出了效用各异的根系”,第⑤段“为了能在海水中生存,大多数红树植物都拥有‘拒盐’的本领”是分写。【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语言特点概括。“立足”的本义是:站得住脚,能住下去或生存下去。在文章中是指红树植物扎下根并生存下去的意思。“绞尽脑汁”是费尽思虑的意思。这两个词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红树植物“为抵海浪的冲击”和“为呼吸到足够的氧气”,“发育出了效用各异的根系”“让部分根出土壤,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呼吸根”,突出了它们生存环境的恶劣,生存能力的高强。体现了本文语言准确而又生动形象的特点。【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思路。第⑥段先用“作为海洋和陆地交界处的‘两栖植物’,红树林……在生态保护方面却是‘多才多艺’”领起本段内容,是总写;接下来用“首先,红树林维持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其次,红树林是抵御灾害的生态屏障,……此外,红树林在净化水质、固碳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分写的三部分内容。其中的“红树林维持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红树林是抵御灾害的生态屏障”“红树林在净化水质、固碳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之间组成并列关系。【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第⑦段画线的句子中
“7000公顷”“目前我国55%”“世界25%”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目前我国55%的红树林湿地已被纳入保护范围,远高于世界25%的平均水平”是作比较。运用这两种说明方法,突出准确地说明了“我国对红树林的保护力度日益加强”,保护力度大。
(二) (22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爱的传递西木
(1)“您这是第几次参加志愿献血?”我问他。(2)他想了想,告诉我:“二十多次。”
(3)我是在下班走出单位大厅时遇到他的。我们同时去拉玻璃门,彼此看到有人在拉,又同时收回手。一个不经意的动作,瞬间拉近距离。
(4)那会儿正是北京冬天,寒气逼人,也不想多说话。我去超市买了一个保温杯,慢慢地走路去坐车。
11
(5)没想到,在公交车站又遇到他。
(6)他个头儿不高,身材瘦削。若不是有配合的献血经历,也不会有再相遇的这次交谈。(7)“谢谢您!”我说。
(8)“为什么?我们都是献血者。”他很奇怪。
(9)我告诉他,我既是一名献血者,也是一名血站工作人员。“我在云南楚雄血站工作,这次是到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学习。”
(10)“云南!”他笑了,“这么冷的天,你从四季如春的云南来北京工作,还习惯吧?”(11)我说还好,领导和同事特别好,自己很快熟悉了工作,也在努力适应环境。(12)“那挺好,刚开始都不容易,慢慢就好了。北京到楚雄的距离有多远?”(13)“不知道,我哪天查查。”我回答他。
(14)他和很多我见过的固定献血者一样,有着温和的笑容,亲切的表情。这支队伍,是志愿献血队伍里的主力军,他们热爱生活,身体健康,充满爱心。
(15)汶川地震那年,我们献血车上来了一位农民工。他的工作服上沾满尘土,脸上还沾着黄色的泥巴。走上献血车,他不肯坐下,说怕染脏献血椅。我告诉他,座椅可以更换一次性椅垫,请他坐下来。我给他冲泡了一杯温热的葡萄糖水,问他为什么来参加志愿献血?
(16)“我没有钱捐款。听说很多人受伤了,需要输血。我身体好,力气大,捐点血没有问题,能救到别人的命就好。”他说。
(17)我的眼眶湿了。
(18)另一次,是大年三十。那天我值班,一个RH阴性血型的产妇急需输注血小板。这种血,俗称“熊猫血”,非常罕见。接到医院电话后,我立即联系相同血型的志愿献血者。
(19)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一方面,我为产妇的安危担忧;另一方面,我又为在这个传统佳节打扰献血者感到愧疚。
(20)联系第一位献血者,已经回到北方老家过年。第二位献血者,正在高速公路上赶路,距离数百公里。直到第三位献血者,听我说完情况以后,只说了一句话:“我这就赶来。”
(21)当天晚上,那袋救命的血小板,顺利输入产妇的体内。同时传递的,还有一份来自陌生人的浓浓爱心和善意。
(22)这位献血者,为了挽救别人的生命,本已回到农村老家的他,紧急租了一辆车,以最快的速度赶到血站。他本来是家里的大厨,一周以前就许诺要给家里八十七岁高龄的母亲做一顿丰盛的年夜饭。为了准备这顿大餐,他还从城里购买了鹅、鱼等食材。
(23)成分献血需要花费献血者大半天的时间。采血的时候,他略带遗憾地说:“她们都不会做这些菜。”
12
(24)在我身边,有不少这样的人。他们默默地为别人付出,却没有更多言语。(25)我的眼眶湿了。
(26)公交车来了,我们坐的不是同一趟车。
(27)我忘记告诉他,其实我还有第三个身份。多年前,我做过一次手术,手术过程中发生严重大失血。医院紧急联系血站,是爱心献血者志愿捐献的血液挽救了我垂危的生命。
(28)那时,我还不知道将来有一天,我会走上志愿献血的工作岗位,参与一场又一场生命接力,见证一段又一段人间大爱,流下一次又一次感动的泪水。(29)告别的时候,他说:“我已经知道北京到楚雄的距离,那不过是撸起袖子参加一次志愿献血的距离。”
(选自《人民日报》)
19. 概括文中“爱的传递”的四个故事。
20. “我”既是志愿献血者、血站工作者,又是受血者。文章表明“我”这三种身份有何用意?21. 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22. 最后一段中画直线的句子有什么含义?23.
在“农民工”和“第三位献血者”的故事中,哪个细节或语句打动了你?打动你的原因是什么?请就此写一则读后感。(不超出105字。)
【参考答案】19.
①“他”志愿献血二十多次,知道“我”从云南来到北京,担心“我”不习惯;②汶川地震时,一位农民工从工地上赶来志愿献血救人命;③大年三十,一位献血者放弃了为母亲做年夜饭的计划,租车赶到医院为孕妇献血;
④“我”曾经在手术中得到志愿献血者捐献的血液从面保住了生命,后来“我”也做了志愿献血者。 20.
文章表明“我”的三种身份,从内容上看是以“我”自身的经历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的危急时刻,我们每个人献出的爱都能给危难中的人以生的希望,在生活中爱是在不断的传递着的,使中心更突出。从结构上看,交代“我”的三个身份,能将文中的四个片段联系的更紧密,使行文和题目照应的更紧密。从表达上看,使文章内容更真实可信,能增强对读者的感染力。
13
21.
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写“我”在志愿献血的工作岗位上经历的以大爱来接力生命的感人事例之多,表达“我”的感动之情。运用排比,増强了语言气势,将“我”对志愿献血者的敬佩、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强烈。 22.
表层意思是志愿献血将北京和楚雄连在了一起,深层含义是传递人间大爱能消除一切距离,爱能战胜一切。 23.
示例:农民工一身尘土从工地赶来献血,却不肯坐下,怕染脏献血椅,这是多么的善良!无偿献血是爱的奉献,献血者的行为是高尚的,人格是平等的,奉献同时怕给别人带来麻烦,中国农民工是伟大的!【解析】【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1)-(14)段写我和他相遇,得知“他”志愿献血二十多次,他知道“我既是一名献血者,也是一名血站工作人员”,从云南来到北京,担心“我”不习惯;(15)—
(17)段写“汶川地震时”,一位农民工从工地上赶来,没钱捐,就志愿献血救人命;(18)—
(23)段写“大年三十”,一位已经回到乡下的献血者放弃了为母亲做年夜饭的计划,租车赶到医院献血;(27)—
(28)段写“爱心献血者志愿捐献的血液挽救了我垂危的生命”,“那时,我还不知道将来有一天,我会走上志愿献血的工作岗位”。据此概括作答。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我”这一角色的理解。“我”是志愿献血者、血站工作者,所以我见到了许多的献血者,他们“有着温和的笑容,亲切的表情。这支队伍,是志愿献血队伍里的主力军,他们热爱生活,身体健康,充满爱心”,也见到或参与了他们奉献爱心的许多故事,“参与一场又一场生命接力,见证一段又一段人间大爱,流下一次又一次感动的泪水”,通过“我”的见闻把文中的前三个献血故事联系在了一起,表达我对他们的赞美之情:“在我身边,有不少这样的人。他们默默地为别人付出,却没有更多言语。我的眼眶湿了。”写我是“受血者”,把第四个故事连接了起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增强对读者的感染力。【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参与一场又一场……,见证一段又一段……,流下一次又一次……”,是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用叠词“一场又一场”“一段又一段”写出献血者接力生命的感人事例很多,用“一次又一次”
14
表达“我”受到的感动很多、很强烈。増强了语言气势,将“我”对志愿献血者的敬佩、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强烈。【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含义。“北京到楚雄的距离,那不过是撸起袖子参加一次志愿献血的距离”,表现上看是指志愿献血活动,北京和楚雄的人民可以互相用血;深层含义是因为有了爱,所以地理上的距离已经不成问题,它能拯救失血人的生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生命继续延续下去。【23题详解】
本题考查阅读迁移与表达能力。示例:第三位献血者,听“我”说完情况以后,只说了一句话:“我这就赶来。”这位献血者,不提自己已经回到了农村老家;不提自己没有车,需要租车;不提自己家里没人会做他许诺给老母亲做的菜,只说了这一句表达自己救人之急、救人之危的话,就义无反顾地以最快的速度赶到血站。大年三十哪!合家欢聚,他却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岂是一个精神高尚能描绘出他的精神境界?这是一个怎样的大爱的人啊!我愿意做这样有大爱的人。
四、作文(70分)任选下面一题作文。
24. 题目一:久违的美好
要求:①以记叙、描写为主,可兼用其他表达方式;②内容文流畅,能表达真情实感。
注意:选择上面任一题作文,都要遵循下列要求:①全文不少于600字,但不要超出所给字格;②文中如出现校名,请用育英学校、思齐学校代替;如出现人名,请用小刚、小志、小芳、小晶代替。【参考答案】范文:
久违的美好
傍晚,凉风习习。
“桃子嘞!十块钱三斤!不甜不要钱……”大三轮车里装满了红的黄的桃子,周身铮亮,虽没沾上土灰却有种山野气息,想必是从城外运来的了。摊主是个五十多岁的汉子,白背心松松地挂在宽厚黝黑的肩膀上,手里握着的大喇叭,传出机械的吆喝声,胳膊上多年劳作留下的肌肉暗纹若隐若现。
桃子摊前围着一群人,多是中年妇女。有人挽着老人的胳膊,却精巧地在两人间留出一点空隙,好让风通过。她们端详着熟透的桃子,与父母亲轻声耳语。我也挤进去,买了几个油桃。挑了一个软的,直接上口。啊!它们是怎样在这酷热的天气中让汁水保持一份清凉的呢?桃皮红扑扑,果肉却是黄嫩嫩的,又软又多汁,甘甜中夹着恰恰好那么一点点酸!好吃!
一群小孩子嬉闹着从面前跑过,直冲向对面的雪糕摊。店主的一根烟还没有吸完,他把剩的半根往青石台阶上一摁,站起了身。“今天买啥?”边说着边揉了一把最前面孩子的头发。“赤豆的!”冰柜上面的厚
15
棉被被掀开时,一股子白雾倏地冒出来,孩子们抢着沾沾这份凉气,嘻嘻哈哈你推我挤中,白雾很快就散没了。孩子们的眼睛齐刷刷地望向冰柜厢里,贪婪地看着各种包装的雪糕冰棒。我仿佛看到有人还咽了口水!哈哈哈!
“啪”的轻轻一声,街边的路灯亮了。围坐着下棋的爷爷们不约而同地笑了。有位爷爷拿起蒲扇又赶了一遍飞舞的蚊虫。另一位爷爷的声音更洪亮了,讲着“那一年,那收成,那才叫个好啊!”我看见,明亮的灯光下,他的笑容飞起来,把皱纹挤进了白发里。
真美好啊!
上次这样的热闹,已是去年冬天,春节前的事了。
想起那时,整条街的商铺都提前备足了货,大箱大箱的各种年货,快堆成了山,“减价”“促销”的牌子此起彼伏。炒年糕和腊肉的香味不时牵一下我的鼻子;春联摊位上镶着金边、红红火火的大“福”字、穿着红褂的吉祥老鼠、闪着光的大串铜钱,一个一个地,抢着闪着我的眼睛;菜摊上小杨花萝卜青翠欲滴,大白菜棵棵饱满圆润……
然而,年到了的时候,这份热闹却戛然停止了。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了大江南北,偷走了所有的美好。我站在窗前,看着空无一人的街道。路灯的光被翻飞的雪片胡乱刮着,在雪地里投下一小片一小片阴暗的影子。梧桐树的枯叶被风夹着飞。一位店主打开门,慢慢地扫着雪,扫完了又下一层。
如今,天气好了,我们也好了。我们的美好,回来了!
“胖五”又快飞天了,这次她要去火星。我想,更多的美好,都会如期而至!【解析】
【详解】这是一则命题作文。
1.审题与立意。“久违”是指很久没有看到了,“久违的美好”意味着很久没有见到的美好又重现给人惊喜。生活中有哪些是久违的美好呢?如生态环境保护后又重现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传统手艺的出现勾起童年的回忆,又能享受童年的滋味等。是对美好的感受,它可以是美好的景致,还可以是美好的情感、还可是美好的心灵,是美好的深层境界。确定主题后,再选材作文。
2.构思与选材。可选生活中美好的情:纤细温柔的母爱,深沉无言的父爱,细小厚重的师爱,纯洁朴实的友谊,懵懂难忘的初恋,远在千里的牵挂,近在咫尺的问候再现;也可以写生活中美好的事:那困境中的相互援手,那生长途中的独自披荆斩棘,那学业之余的苦中求乐,那考试卷上的鲜红满分又重新出现;生活中美好的景:近到菁菁校园,远到名山胜地;小到风景一隅,大到全貌尽览。经历了一番宅家、封城之后,又重现美好。
此外,还可以写生活中曾经沉寂但后来又出现的诸如诚信、尊重、宽容、助人、孝敬、谦让、勤劳勇敢、保护环境、见义勇为、主张正义、拾金不昧、承担责任等美德。注意突出“久违”,突出前后的不同对比
16
。适合于写成记叙文或散文,注意叙议结合,情感抒发到位。25. 题目二:
夕阳从我们眼前看是落日,若从地球另一端看,它却是日出。这句话给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自选角度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且文体明确。注意:选择上面任一题作文,都要遵循下列要求:①全文不少于600字,但不要超出所给字格;②文中如出现校名,请用育英学校、思齐学校代替;如出现人名,请用小刚、小志、小芳、小晶代替。【参考答案】范文:
起点·终点
花盛花败,年复一年,春天过去,还有春天,花瓣残落,零落成泥,明日又红。
——题记
晨曦中,一缕红光从天际蔓延,也许是顽皮的书童无疑打翻的朱砂色颜料。愈来愈广,愈来愈稠,随即一个微笑的脸庞朦胧浮现。啊,太阳出来了,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东升。南悬。西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上演同一个戏码。西边隐退,明日依旧东边微笑。没有开始,没有终止,尽头在何方?
蚕死,结为茧,化为蛹,幻为蝶,产为卵,卵为蚕。
生命的羁旅没有尽头,起点便是终点。手中的绸带无止尽旋转,舞动出魂牵梦绕的神话。
当雌雄螳螂在交尾后,雌螳螂大口吞掉自己的丈夫,岂一个“惨”字了得?但是当知道这是为了生命的延续,又岂是“高尚”二字得了?
绿叶衬红花,从来都无怨无悔。叶的嫩,叶的翠,叶的新,叶的香,只不过是春天里的一抹掠影。初春萌发,深秋殆尽。萧然华舞,零落成泥,孕育来年的新绿。一叶坠地,决不是毫无意义的。
生命即使终结,精神永远回荡。
战国末年,硝烟四起,生灵涂炭。乱世中,一个奇迹般的帝王诞生了,他是这些武士的统领。
君亡,兵未亡。兵马俑的英姿飒爽,已保持了千年。尘封的历史,随着兵马俑面纱的揭开而再次成为焦点。你们的君已沉睡了千年,而你们却守候了千年也未合眼。你们的君已是黄土一堆,风吹即散。而你们却真正的长寿,活着已有千年。你们是千年前光辉秦王朝的再现,你们的精神便是秦王朝人民的真实写照,即使压迫也依然不倒,即使生命结束精神也永不终结。
一个平凡的日子,却因一场大火而不平凡。熊熊的烈火肆虐地燃烧,火海中,十三位壮士毅然穿行。用血,用身躯换回了众人的生命。大伙泯灭,星火点点,那十三位壮士也随着消止的火焰消逝。肉体在红焰中饱受折磨,一点一点地被吞噬。痛了,伤了,黑了……渐渐地化为灰烬。但是谁会不记得他们呢?尸骨未存,
17
但是灵魂依旧。众人感谢他们,国家表彰他们,媒体赞扬他们……大火里的幻影中,我们仿佛看见了那十三张坚强而朴质的脸庞。就是这些憨厚老实的普通消防员,却在最危险的时候挺身而出,用年轻的生命展现了英雄的本色,镌刻出了亘古的精神。
生命固然短暂,一生不过百年;生命的长度是上天赐予的,只能略微增减。但是上天疏忽了,于是我们便可以自由改变宽度。当宽度大于长度时,宽度变成了长度。此时生命将会变圆,羁旅也不再有尽头。
在长度一定的生命里,为何不尽可能的舞动手中的绸带,捕着风,捉着影,让生命的羁旅永不停息?【解析】
【详解】这是一则材料作文。
1.审题与立意。从材料中的话可以看出,结束也是另一个新的开端,终点有时也是起点。根据这个理解,可以确定的立意有:人生需要超越;人生没有终点;终点就是起点;站得更高,走得更远;奋斗永无止境;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等。因此,拟好作文题目,可以用简洁的词语确定题目,如新生、起点等,也可以用立意关键词来起题目,如; 终点就是起点等。
2.选材与构思。可以写成记叙文,记叙眼前所见之景,如河流的尽头也是大海的入口。从而确定文章立意。开头:走到一条河边,河水清澈见底,潺潺地流向远方。沿着河流继续走,在河岸尽头,望见一片蔚蓝的大海。或者用事实陈述,如:每天早上醒来,你面对的就会是一个全新的自己,忘掉昨日的成功,忘掉昨日的鲜花与光环,给自己一个全新的开始,用崭新的面貌,去迎接未知的挑战。然后围绕表现的主题,结合生活中的事,挖掘与材料相符的素材,构思时符合材料核心意思即可。还可以写成议论文。论述“起点是终点,终点也是起点。乐于把起点当终点的人,是易于满足的人,那么他终其一生也只能是碌碌无为;善于把终点当起点的人,是不满足于现状的人,他努力拼搏,勇往直前。”结合有关的如司马迁受宫刑写《史记》、解放战争胜利结束也是新中国开启新纪元的事例等,有理有据地进行论证。
知识改变命运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