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山东省济南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

来源:六九路网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山东省济南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a 23 S 32 Fe 56 Cu 64

第I卷(共54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天工开物》中的《燔石》篇载有:“百里内外,土中必生可燔石……掘取受燔……火力到后,烧酥石性,置于风中久自吹化成粉。急用者以水沃之,亦自解散……用以砌墙石,则筛去石块,水调粘合。”其中不涉及的物质是() A. 石膏 B. 石灰石 C. 熟石灰 D. 生石灰 【答案】A

【详解】根据《天工开物》中的描述可知,可燔石是在自然界中存在的矿物质,高温分解,生成的物质与水反应,则可燔石为石灰石碳酸钙,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CaO,CaO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涉及到的物质是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不涉及石膏,故选项A符合题意,合理选项是A。 2.下列化学用语或模型正确的是()

A. 乙烯的结构简式:CH2CH2 B. 甲烷分子的填充(比例)模型:C. 羟基的电子式:【答案】B

【详解】A. 乙烯的官能团是碳碳双键,在结构简式中不能省略,结构简式:CH2=CH2,A错误;

B.甲烷分子为正四面体结构,C原子在正四面体几何中心,四个H原子在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上,由于C原子半径比H原子大,所以其比例模型为

,B正确;

D. 乙酸的官能团:H+

C.O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其中一个成单的电子与H原子的电子形成一对共用电子对,因此羟基的电子式为

,C错误;

D.乙酸结构简式为CH3COOH,其官能团为羧基—COOH,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B。

3.2016年11月30日,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公布了118号元素符号为Og,至

1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此元素周期表的七个周期均已填满。下列关于A. 原子序数为118 B. 中子数为179

的说法错误的是()

C. 核外电子数为118 D. Og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97 【答案】D

【详解】A.原子序数就是根据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多少命名的, 118号元素原子序数就我118,A正确; B.

质子数是118,质量数是297,所以中子数=297-118=179,B正确;

C.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原子核外电子数,等于原子序数,所以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18,C正确;

D.该元素有几种同位素原子不清楚,每种原子在该元素中所占比例也不知道,因此不能确定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D。

4.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L 0.1mol·L-1的NH4NO3溶液中含0.1NA个NH4+ B. 7.8g Na2S晶体中含有0.1NA个Na2S分子

C. 若100mL某饮料中含钠23mg,则钠离子浓度为0.01mol·L-1 D. 28g由乙烯和丙烯组成的混合气体中含有NA个碳碳双键 【答案】C

A.铵根离子会发生水解反应而消耗,L-1的NH4NO3溶液中含铵根离【详解】所以1L 0.1mol·子的数目小于0.1NA个,A错误;

B. Na2S是离子化合物,在固体中也没有Na2S分子,B错误;

C.n(Na+)=0.023g÷23g/mol=0.001mol,故c(Na+)=0.001mol÷0.1L=0.01mol/L,C正确; D.若28g为乙烯,其物质的量是1mol,含有NA个碳碳双键;若全为丙烯,则其物质的量小于1mol,因此含有的碳碳双键数目就小于NA个,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C。

5.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 在新制饱和氯水中:NH4+、Na+、SO32-、SO42-

B. 在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溶液中:Cu2+、K+、HCO3-、CO32- C. 在加入铝粉能产生H2的溶液中:Fe2+、Na+、SO42-、NO3-

2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D. 在c(H+)=1×10-11mol·L-1的溶液中:Na+、K+、S2-、SO42- 【答案】D

2-【详解】A.在新制饱和氯水中含有大量的Cl2、HClO,它们与还原性微粒SO3会发生氧化还

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A错误;

B.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溶液为碱性溶液,在碱性溶液中,OH-与Cu2+、HCO3-会发生反

2+2-应,不能大量共存,而且Cu、CO3也会反应产生CuCO3沉淀,不能大量共存,B错误;

C.加入铝粉能产生H2的溶液可能显酸性,也可能显碱性。在酸性条件下,H+、Fe2+、NO3--2+

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在碱性条件下,OH与Fe会反应形成Fe(OH)2,不

能大量共存,C错误;

D. c(H+)=1×10-11mol·L-1的溶液是碱性溶液,OH-与选项的离子不能发生任何反应,可以大量共存,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D。

6.下列关于糖类、油脂、蛋白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葡萄糖和果糖、蔗糖互为同分异构体 B. “地沟油”禁止食用,但可以用来制肥皂 C. 棉花、蚕丝、羊毛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 D. 纤维素在人体内酶的作用下会水解为葡萄糖 【答案】B

【详解】A.葡萄糖和果糖都是单糖,二者分子式都是C6H12O6,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而蔗糖是二糖,分子式是C12H22O11,与葡萄糖、果糖不是同分异构体,A错误; B. “地沟油”主要成分是酯,对人有害,禁止食用,但可以通过发生皂化反应用来制肥皂,B正确;

C.棉花主要成分是纤维素,而蚕丝、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C错误;

D.人体内没有纤维素水解的酶,所以纤维素不能在人体内发生水解反应,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B。

7.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利用钠在电光源上发出的黄色光透雾能力强的特点制高压钠灯 B. 利用氯气的强氧化性漂白干燥的有色布条

C. 液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的温度急剧下降,可用作制冷剂 D. 常温下,铝遇浓硝酸发生钝化,可用铝制容器盛装和运输浓硝酸

3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答案】B

【详解】A.钠焰色反应为黄色,高压钠灯发出的黄色光射程远,对道路平面的照明程度高,透雾能力强,故用在电光源上,A正确;

B.氯气本身没有漂白性,氯气与水反应产生的HClO具有漂白性,因此氯气不能漂白干燥的有色布条,B错误;

C.液氨沸点高,易汽化,汽化时要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环境的温度急剧下降,故液氨可用作制冷剂,C正确;

D.浓硝酸具有强的氧化性,在常温下,铝遇浓硝酸会被氧化产生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金属的进一步氧化,即发生钝化现象,所以在室温下可用铝制容器盛装和运输浓硝酸,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B。

8.关于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向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少量氯气:2Fe2++C12=2Fe3++2C1- B. 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少量硫酸:CO32-+2H+=CO2↑++H2O C. 向稀硝酸中滴加少量亚硫酸钠溶液:SO32-+2H+=SO2↑+H2O D. 向碳酸氢铵溶液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NH4++OH-=NH3·H2O 【答案】A

2+-2+

【详解】A.微粒的还原性Fe>Br,所以向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少量氯气,是Fe先发生反2+3+-应,离子方程式为2Fe+C12=2Fe+2C1,A正确;

B.碳酸钠与酸反应分步进行,首先发生反应:H++CO32-=HCO3-,不放出气体,当溶液中的CO32-全部变为HCO3-,再发生反应:HCO3-+H+=H2O+CO2↑,B错误;

C.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亚硫酸钠具有还原性,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是复分解反应,C错误;

D.向碳酸氢铵溶液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碳酸钠和一水合氨,反应

+-H2O,D正确; 的离子方程式为:NH4+OH=NH3·

故合理选项是A。

9.下列实验中,所采取的方法及其原理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A

实验方法 通过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4

实验原理 NO2能与NaOH溶液反应而NO除去 NO中的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NO2 B 除去乙醇中的水 除去KNO3中的NaCl 除去铁粉中混有D 的铝粉

【答案】D

洗气瓶 不反应 加入无水硫酸铜然后蒸溜 无水硫酸铜能结合水形成晶体 NaCl的溶解变随温度变化而改变较大 加入过量 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铝能与NaOH溶液反应而铁不反应 C 冷却热饱和溶液,重结晶 【详解】A.NO、NO2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NO+NO2+NaOH=NaNO2+H2O,不能达到除杂净化的目的,A错误;

B.乙醇中的水与CuSO4结合形成CuSO4·5H2O,该物质是固体,乙醇是液体,通过过滤的方法分离,B错误;

C.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小,所以可采用冷却、结晶及重结晶的方法分离提纯,C错误;

D.Al与NaOH溶液反应变为可溶性的NaAlO2,而Fe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故可用足量NaOH溶液将Fe粉中的杂质Al除去,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D。

10.X、Y、Z、Q、W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Y是组成空气的主要元

2-+

素,Y与Z核外电子排布相同,Q的原子序数为Y的2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X、Y组成的原子个数比为1:1和1:2的两种化合物均是共价化合物 B. Y和Z可组成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1和1:2的两种物质 C. Y、Q的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Q>Y

D. X、Q、W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X>W>Q 【答案】A

【分析】X、Y、Z、Q、W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Y是组成空气的主要元素,原子序数Y>X,所以X是N元素,Y是O元素;Y与Z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Z是Na元素;Y是O元素,原子序数是8,Q的原子序数为Y的2倍,则Q是16号元素S,则W是Cl元素,据此分析解答。

5

2-+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详解】根据上述分析可知:X是N元素,Y是O元素,Z是Na元素,Q是S元素,W是Cl元素。

A. X、Y组成的原子个数比为1:1的化合物是NO,1:2化合物是NO2,二者都是非金属氧化物,属于共价化合物,A正确;

B. 和Z组成的化合物有Na2O、Na2O2,二者的阴阳离子个数比均为1:2,B错误; C.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就越强。由于元素的非金属性Y>Q,所以Y、Q的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QD.X、Q、W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是HNO3、H2SO4、HClO4,酸性最强的是HClO4,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A。

【点睛】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知识,把握元素的位置、原子序数、原子结构来推断元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侧重学生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把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与规律性的知识结合起来应用。

11.金属-硫电池价格低廉,使用寿命长,能量密度高,因而在电池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关注。常温下新型Mg-S电池放电时的总反应为:Mg+nS=MgSn。下列关于该电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负极材料为金属镁,正极材料为固体硫 B. 电解质溶液可选用硫酸铜溶液 C. 放电时,溶液中的阳离子向负极移动 D. 将金属镁换成金属钠或锂也可以形成原电池 【答案】D

【详解】A.根据总反应方程式可知,在反应中Mg失去电子,所以金属镁作原电池的负极,而固态S不能导电,因此不能作电极,A错误;

B.若电解质溶液选用硫酸铜溶液,则在正极上就不能是S获得电子变为阴离子,B错误; C.在原电池放电时,溶液中的阳离子向负电荷较多的正极移动,C错误;

D.若将金属镁换成金属钠或锂,由于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也很强,因此也可以形成原电池,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D。

12.从煤的干馏产品之一煤焦油中可分离出蒽(

),再经升华提纯得到的高纯度

6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蒽可用作闪烁计数器的闪烁剂。下列关于蒽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化学式为C14H10

B. 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取代、加成、氧化等反应 C. 具有12种二氯代物 D. 与菲(【答案】C 【分析】

性质,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A.根据蒽的结构简式可知其化学式为C14H10,A正确; B.含有苯环,具有苯的性质,可发生取代、加成、氧化等反应,B正确;

为稠环芳烃,结构左右对称,含有3种不同的H原子,具有苯的)互为同分异构体

C.蒽分子是高度对称结构,如图关于虚线对称,有如图三种H原子,

二元氯代,若为取代α位2个H原子有3种;若为取代β位2个H原子有3种;若为取代γ位2个H原子有1种;若为取代α-β位H原子有4种;若为取代α-γ位H原子有2种,若为取代β-γ位H原子有2种,故共有3+3+1+4+2+2=15,C错误; D.与

故合理选项是C。

【点睛】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为高频考点,侧重考查有机物组成、分类以及性质,注意把握有机物的结构特点,根据有机物官能团的性质判断有机物可能具有的性质。 13.常温下,将一定浓度的HA和HB两种酸分别与0.1mol/L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实验记录如下表:

混合液 ① ②

pH 8.6 2.0 加入的酸 HA HB 酸的浓度/(mol/L) 0.10 0.12 的分子式相同,但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D正确;

7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HA为强酸,HB为弱酸

B. 溶液①中存在:c(A-)>c(Na+)>c(OH-)>c(H+) C. 升高温度,溶液①中c(H+)增大,pH减小 D. 溶液②中存在:c(Na+)+c(H+)=c(OH-)+c(B-) 【答案】D

【分析】①酸碱的浓度相等、体积相等且二者都是一元酸,等物质的量的HA和NaOH混合后恰好完全反应生成NaA,NaA溶液呈碱性,说明NaA是强碱弱酸盐,则HA是弱酸;②混合溶液中c(HB)=HB是强酸,据此分析解答。 A.根据以上分析判断酸的强弱;

B.混合溶液呈碱性,说明c(OH-)>c(H+),根据电荷守恒得c(A-)<c(Na+), C.升高温度,促进水解导致溶液中c(OH-)增大,溶液中c(H+)减小; D.任何电解质溶液中都存在电荷守恒,根据电荷守恒判断。 【详解】根据上述分析可知HA是弱酸,HB是强酸。 A.根据以上分析判知,HA是弱酸、HB是强酸,A错误;

B.混合溶液呈碱性,则c(OH-)>c(H+),根据电荷守恒得c(A-)<c(Na+),但是盐水解程度是

+--+

微弱的,所以存在c(Na)>c(A)>c(OH)>c(H),B错误;

=0.10mol/L,混合溶液的pH=2,则c(H+)=c(HB),所以

C.升高温度,促进水解导致溶液中c(OH-)增大,溶液中c(H+)减小,则溶液的pH增大,C错误;

D.任何电解质溶液中都存在电荷守恒,根据电荷守恒得c(Na+)+ c(H+)=c(B-)+c(OH-),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D。

【点睛】本题考查酸碱混合溶液定性判断的知识,侧重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正确判断酸性强弱是解本题关键,注意电荷守恒的灵活运用,题目难度不大。 14.CuS、Cu2S用于处理酸性废水中的Cr2O72-反应如下。反应I:CuS+Cr2O72-+H+→Cu2++SO42-+Cr3++H2O(未配平) 反应Ⅱ:

Cu2S+Cr2O72-+H+→Cu2++SO42-+Cr3++H2O(未配平)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I和Ⅱ中各有2种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8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B. 处理1molCr2O72-时反应I、Ⅱ中消耗H+的物质的量相等 C. 反应Ⅱ中还原剂与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5 D. 质量相同时,Cu2S能去除更多的Cr2O72- 【答案】C

【详解】A.在反应I中S、Cr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在反应II中Cu、S、Cr三种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A错误;

B.反应I方程式配平后为3CuS+4Cr2O72-+32H+→3Cu2++3SO42-+8Cr3++16H2O,反应II配平后

2-+2+2-3+2-的方程式为3Cu2S+5Cr2O7+46H→6Cu+3SO4+10Cr+23H2O,可见处理1molCr2O7时,

反应I消耗H的物质的量是8mol,反应Ⅱ消耗H的物质的量是9.2mol,B错误;

C.反应Ⅱ中还原剂是Cu2S,氧化剂是Cr2O72-,二者反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5,C正确; D.根据方程式可知3mol即3×96g CuS处理4mol Cr2O72-,每克处理Cr2O72-的物质的量为4mol÷(3×96)=mol;3mol即3×160g Cu2S处理5mol Cr2O72-,每克处理Cr2O72-的物质的量(3×160)=mol,可见质量相同时,CuS能去除更多的Cr2O72-,D错误; 为5mol÷

故合理选项是C。

15.关于下列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铜可溶于氯化铁溶液说明铜能与其反应且比铁活泼 B. 在空气中蒸干硫酸亚铁溶液可以得到绿矾(FeSO4·7H2O) C. 向氢氧化铁胶体中滴加稀硫酸,红褐色液体逐渐变为黄色 D. 向偏铝酸钡溶液中滴加稀硫酸,先生成白色沉淀随后部分溶解 【答案】D

【详解】A. 铜可溶于氯化铁溶液说明发生反应:Cu+2FeCl3=2FeCl2+CuCl2,证明氯化铁具有强的氧化性,不能证明铜比铁活泼,A错误;

B. Fe2+具有还原性,在加热蒸干过程中Fe2+能被空气中的O2氧化,最终得到的是硫酸铁,B错误;

C. 氢氧化铁胶体吸附一定数目的正电荷,向氢氧化铁胶体中滴加稀硫酸,首先看到红褐色液体聚沉形成红褐色沉淀,然后是与硫酸发生中和反应,产生硫酸铁,溶液逐渐变为黄色,C错误;

D.向偏铝酸钡溶液中滴加稀硫酸,发生反应:Ba(AlO2)2+H2SO4+2H2O=BaSO4↓+2Al(OH)3↓,看到产生白色沉淀,当硫酸过量时,又发生反应:2Al(OH)3+3H2SO4=Al2(SO4)3+3H2O,会看

9

++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到沉淀有溶解现象,由于BaSO4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所以沉淀不能完全溶解,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D。

16.25℃时,关于下列溶液的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A. 将浓度均为0.1mol·L-1的AgNO3溶液和CH3COONa溶液等体积混合,会产生CH3COOAg10-3] 沉淀[已知25℃时Ksp(CH3COOAg)=2.3×

B. 100mL pH=13的Ba(OH)2溶液中OH-的物质的量为0.02mol C. 某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1×10-amol·L-1,则该溶液的pH=a D. 溶液中水电离出的H+和OH-物质的量浓度的乘积等于10-14 【答案】A

+

【详解】A.将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若不发生反应,c(Ag)=0.05mol/L,

c(CH3COO-)=0.05mol/L,

c(Ag+)×c(CH3COO-)=0.05mol/L×0.05mol/L=2.5×10-3(mol2/L2) >2.3×10-3= Ksp(CH3COOAg),所以可以形成CH3COOAg沉淀,A正确;

B. Ba(OH)2是二元强碱,pH=13,c(H+)=10-13mol/L,c(OH-)=0.1mol/L,n(OH-)=0.1mol/L×0.1L=0.01mol,C错误;

C.某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1×10-amol·L-1,该盐可能水解显酸性,也可能显碱性,若是水解显酸性,则该溶液的pH=a,若是水解显碱性,则该溶液的pH=14-a,C错误;

+--14D.室温下,纯水中既物质的稀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H和OH物质的量浓度的乘积等于10,

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D。

17.在一定条件下A2和B2可发生反应:A2(g)+3B2(g)

2AB3(g)。图1表示在一定温

度下此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图2表示在固定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反应时A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3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反应物B2的起始物质的量对此反应平衡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10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A. 该反应在低于某一温度时能自发进行

B. 10min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B2)=0.045mol/(L·min)

C. 11min时,其他条件不变,压缩容器容积至1L,n(A2)的变化趋势如图2中曲线d所示 D. 图3中T1【分析】A.根据反应热及熵变判断体系的自由能分析; B.根据v=

及物质反应时速率比等于方程式中相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的比分析、判断;

C.根据缩小容器的容积,物质的浓度增大,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分析、判断; D.利用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分析判断。

【详解】A. 体系的自由能△G=△H-T△S,根据图示可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H<0,由于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所以△S<0。当温度较低时,△G=△H-T△S <0,反应能够自发进行;当温度较高时,T△S>△H,即△G>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A正确; B.10min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A2)=v(B2)=3v(A2)=0.045mol/(L·min),B正确;

C.11min时,其他条件不变,压缩容器容积至1L,由于物质的浓度增大,化学平衡正向移动,不断消耗A2,所以n(A2)的物质的量会进一步减少,n(A2)变化趋势如图2中曲线d所示,C正确;

D.在温度不变时,增大某种反应物的浓度,化学平衡正向移动,可以使其它反应物的转化率提高,故当T1【点睛】本题考查了图象在化学反应应用的知识,掌握图像中恒坐标、纵坐标的含义及线的变化趋势是本题解答的关键。易错选项是C,要求的是n(A2),不是c(A2)的变化情况,分析压强增大影响物质浓度导致平衡移动,相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也会随机改变。

18.某学习小组拟探究CO2和锌粒反应是否生成CO,已知CO能与银氨溶液反应产生黑色固体。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mol/(L·min),根据方程式可知

11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实验开始时,先点燃酒精灯,后打开活塞K

B. b、c、f中试剂依次为氢氧化钠溶液、浓硫酸、银氨溶液 C. 装置e的作用是收集一氧化碳气体

D. 用上述装置(另择试剂)可以制备氢气并探究其还原性 【答案】D

【分析】探究CO2和锌粒反应是否生成CO,已知CO能与银氨溶液反应产生黑色固体,a装置是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含有氯化氢和水蒸气,通过b中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氯化氢,装置c中浓硫酸除去水蒸气,通过 d加热和锌发生反应,生成的气体通过装置e分离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进入装置f中的银氨溶液产生黑色固体,验证一氧化碳的存在,据此分析判断选项。

【详解】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装置图中各个装置的作用分别是:a装置是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含有氯化氢和水蒸气,通过b中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氯化氢,装置c中浓硫酸除去水蒸气,通过 d加热和锌发生反应,生成的气体通过装置e分离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进入装置f中的银氨溶液产生黑色固体,验证一氧化碳的存在。 A.实验开始时,装置内含有空气,若先点燃酒精灯,锌与空气反应产生ZnO,无法使CO2与ZnO反应,所以应该先打开活塞K,使CO2充满整个装置后再点燃酒精灯,A错误; B.通过前面分析可知b中试剂为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用来除去杂质氯化氢;c中试剂为浓硫酸,用来干燥CO2气体;f中试剂为银氨溶液,验证一氧化碳的存在,B错误; C.装置e的作用是分离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C错误;

D.由于在实验室中是用稀盐酸与Zn粒反应制取氢气,反应不需要加热,因此也可以使用启普发生器制取,然后用饱和食盐水或水除HCl杂质,用浓硫酸干燥氢气,再通过盛有CuO的干燥管来验证H2的还原性,e作安全瓶,可以防止倒吸现象的发生,氢气是可燃性气体,在排放前要进行尾气处理,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D。

【点睛】本题考查了物质性质、实验过程分析、气体除杂和气体性质的理解应用,注意装置

12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的作用的分析判断,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第Ⅱ卷(共46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46分)

19.在南朝刘宋雷敩所著的《雷公炮炙论》中收录了一种矿物类药材石髓铅,又称自然铜,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效果。今用现代分析技术检测一份石髓铅样品,发现其含铜极少,含有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4.8%,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1.2%。回答下列问题:

(1)石髓铅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化合物(质量分数为96%),化学式为_________;石髓铅粉末几乎能完全溶于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中,形成多种硫酸盐的混合液,写出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石髓铅、Fe3O4是_____焦炭和氧气在高温下反应可制造硫磺,副产品为Fe3O4和CO。色晶体,可用于制作复印机的墨粉,CO可用于合成在纺织工业中广泛使用的保险粉(Na2S2O4),其流程如下:

2H2O的主合成塔I中得到的HCOONa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约为5%,从中分离出HCOONa·要步骤是、______、过滤、洗涤、干燥;合成塔II中发生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保险粉暴露在空气中易吸收氧气和水蒸气而变质,当吸收自身物质的量一半的氧气和一定量水蒸汽时,变质形成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1). FeS2 (2). FeS2+ 3MnO4-+8H+=Fe3++2SO42-+3Mn2++4H2O (3). 黑 (加热)【答案】

2H2O+NaOH+2SO2=Na2S2O4+CO2+3H2O 蒸发(浓缩) (4). (冷却)结晶 (5). HCOONa·(6). NaHSO3

【详解】(1)由于石髓铅样品中Fe、S两种元素含量的和为96%,恰好等于石髓铅的含量,所以该物质是Fe、S的化合物,根据质量比可得n(Fe):n(S)=

=0.8:1.6=1:2,

所以该物质的化学式为FeS2;石髓铅粉末完全溶于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中,Fe转化为Fe3+,S被氧化为SO42-,高锰酸钾被还原为Mn2+,根据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及原子守恒,可

-+3+2-2+

得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FeS2+ 3MnO4+8H=Fe+2SO4+3Mn+4H2O;

(2) Fe3O4是黑色晶体,HCOONa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所以从HCOONa溶液中获得HCOONa·2H2O的方法是将该物质的稀溶液蒸发溶剂,将溶液浓缩,然后冷却、结晶、

13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过滤、洗涤、干燥,就得到HCOONa·2H2O;在合成塔II中,HCOONa·2H2O、NaOH、SO2发生反应,产生CO2、Na2S2O4,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COONa·2H2O+NaOH+2SO2=Na2S2O4+CO2+3H2O;保险粉Na2S2O4暴露于空气中易被氧气氧化,氧化剂为氧气,还原剂为Na2S2O4,又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l:2,设Na2S2O4被氧化后硫的化合价为+x价,则根据得失电子守恒,1×4=2×2×(x-3),解得x=4,又有水蒸气参与反应,所以产物为NaHSO3。

20.化学实验室必须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危险化学品标志可以表示化学药品的危险性类别,硝酸应使用下列标志中的_____(填标号)。

(2)钾、钠、镁等活泼金属着火时,下列物品可用来灭火的是__________(填标号)。 A.水 B.细沙 C.泡沫灭火器 D.二氧化碳灭火器 除了选择的物品外,不能使用上述其他物品扑灭钾、钠、镁等活泼金属着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药品的保存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_ (填标号)。 ①将高锰酸钾与乙醇存放在同一橱柜中 ②保存液溴时向其中加入少量水 ③用玻璃细口瓶盛装氢氟酸 ④用带橡皮塞的玻璃试剂瓶盛装汽油 ⑤用棕色玻璃细口瓶盛装浓硝酸

(4)NaCN属于剧毒化学品,应与酸类、氧化剂、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其阴离子CN-中各原子均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NaCN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NaCN溶液显碱性,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强氧化剂NaC1O会将CN氧化,

生成N2、CO3和C1等无毒无害物质,可用该反应处理含氰废水(破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用一定量NaC1O处理浓缩后的含氰废水10L[c(CN-)=0.2mol/L],过程中产生标准状况下21 L氮气,则该过程的破氰率达到_________%。

14

2--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答案】 (1). BD (2). B (3). 钾、钠、镁等活泼金属及其燃烧产物会与水、二氧化碳反应,促进火势 (4). ②⑤ (5).

(6). CN-+H2O

HCN+OH-

(7). 2CN-+5ClO-+2OH-=2CO32-+N2↑+5C1-+H2O (8). 93.75 【分析】(1)根据浓硝酸的化学性质和常用化学危险品的标志思考; (2)从钾、钠、镁及燃烧产物的性质分析判断;

(3)物质保存时,要从减少药品的损失、药品变质、及药品与试剂瓶及瓶塞反应等角度分析;

-(4)NaCN是离子化合物,根据物质含有的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其阴离子CN中各原子均满

足8电子稳定结构分析;根据盐的组成及盐溶液呈碱性,结合盐的水解规律书写方程式;根据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及原子守恒书写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根据实际产N2的量与理论产N2的量的比就是产率分析计算。

【详解】(1)纯硝酸是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具有很强的氧化性,是强氧化

剂,因此应该使用、,合理选项是BD;

(2)A.钾、钠、镁可以与水反应,反应产生的氢气能够燃烧,而且燃烧产物过氧化钠、过氧化钾可以与水反应产生氧气,有助燃作用,因此不能用水灭火,A错误;

B.细沙与金属及金属的燃烧不能反应,细沙的状态为固体,密度大,覆盖在着火物上,可以使物质与空气隔绝,达到灭火的目的,B正确;

C.泡沫灭火器喷射出的物质中含有水、二氧化碳、氢氧化铝,钾、钠、镁可以与水反应,燃烧产物过氧化钠、过氧化钾可以与二氧化碳反应,镁可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所以不能用泡沫灭火器灭火,C错误;

D.二氧化碳灭火器喷射出的二氧化碳能够与过氧化钠、过氧化钾反应产生氧气,有助燃作用,镁可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所以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B;

除了选择的物品外,不能使用上述其他物品扑灭钾、钠、镁等活泼金属着火的原因是钾、钠、镁等活泼金属及其燃烧产物会与水、二氧化碳反应,促进火势加剧;

(3)①高锰酸钾具有强的氧化性,乙醇具有还原性,二者容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导致变质,故二者不能存放在同一橱柜中,①不符合题意;

②液溴沸点低,容易挥发,在保存液溴时向其中加入少量水,形成水封,可减少溴的挥发损

15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失,②符合题意;

③氢氟酸能够与玻璃的成分SiO2发生反应,腐蚀玻璃,所以不能使用玻璃瓶存放,③不符合题意;

④汽油是常用有机溶剂,容易溶解橡皮塞,所以不能使用橡胶塞,要使用玻璃塞,④不符合题意;

⑤浓硝酸光照容易分解,为防止其分解,常用棕色玻璃细口瓶盛装浓硝酸,防止冷暗处,⑤符合题意;

故②⑤保存方法得当,合理选项是②⑤;

(4)NaCN是离子化合物,电离产生Na+和CN-,由于C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N原子最外层有5个电子,且CN中各原子均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故CN中C、N原子形成3对共用

+-电子对,Na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变为Na,C原子获得1个电子,从而使CN中的C原子

--

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故NaCN的电子式为;NaCN是强碱弱酸盐,在溶液

-+-+

中,CN发生水解反应,消耗水电离产生的H,最终使溶液中c(OH)>c(H),溶液显碱性,-离子方程式为:CN+H2O

HCN+OH-;强氧化剂NaC1O会将CN-氧化,生成N2、CO32-,

NaC1O被还原为C1-等无毒无害物质,CN-失去5个电子,ClO-获得2个电子,根据电子守恒可知CN系数是2,CO3系数是2,N2的系数是1;而ClO和Cl的系数都是5,再根据电荷守恒可知OH-系数是2,最后根据原子守恒,可得H2O系数是1,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N-+5ClO-+2OH-=2CO32-+N2↑+5C1-+H2O;

n(CN-)=0.2mol/L×10L=2mol,根据N原子守恒可知理论上反应得到氮气的物质的量为n(N2)=n(CN-)=1mol,其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V=22.4L,实际得到氮气的体积为21 L,所以该过程的破氰率达到

=93.75%。

-2---

【点睛】本题考查了危险品标志、物质的保存方法、化学事故及处理方法、物质的电子式书写、盐的水解、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物质转化率的计算的知识。了解各种常见的物质的性质,掌握化学基本理论是本题解答的关键,本题难度不大。

21.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CZ—3A)与“嫦娥工程“太空摆渡车”“北斗卫星”“风云卫星”等中国航天大事件紧密相连。它是大型三级液体推进剂火箭,一子级和二子级均使用偏二甲肼(UDMH)-四氧化二氮(NTO)推进剂,反应产物绿色无污染。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CH3)2NNH2(l)+4O2(g)= 2CO2(g)+4H2O(g)+N2(g) △H=a kJ/mol N2(g)+O2(g)= 2NO(g) △H=b kJ/mol

16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2NO(g)+O2(g)= N2O4(l) △H=c kJ/mol

则UDMH-NTO推进剂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偏二甲肼易溶于水,其一水合物的电离方式与一水合氨(Kb=1.7×10-5)相似但电离常数更小,偏二甲肼一水合物的电离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向偏二甲肼溶液中加入等物10-5),充分反应后溶液呈______(填“酸性”“碱性”或“中性”)。碱性偏质的量的醋酸(Ka=-1.7×

二甲肼—空气燃料电池的电解质溶液是20~30%的KOH溶液,电池工作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N2O4是NO2的二聚产物,NO、NO2等氮氧化物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氮氧化物与悬浮在大气中的微粒相互作用时,涉及如下反应: (I)2NO2(g)+NaCl(s)(II)2NO(g)+Cl2(g)则4NO2(g)+2NaCl(s)

NaNO3(s)+ClNO(g) △H1<0 K1 2ClNO(g) △H2<0 K2

2NaNO3(s)+2NO(g)+C12(g)的平衡常数为___________(用

K1、K2表示);T℃时,为研究不同条件对反应(Ⅱ)的影响,向2L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0.2mol NO和0.2mol C12,5min时达到平衡,反应过程中容器内的压强减小了10%,则5min内反min),NO的平衡转化率α1=_________%;若其应的平均速率v(C1NO)=__ _______mol/(L·

他条件保持不变,使反应(Ⅱ)在初始容积为2L的恒压密闭容器中进行,则NO的平衡转化率α2_______α1(填“>”“<”或“=”)。

(1). (CH3)2NNH2(l)+2N2O4(l)=2CO2(g)+4H2O(g)+3N2(g) △H=(a-2b-2c)kJ/mol (2). 【答案】(CH3)2NNH2·H2O

(CH3)2NNH3++OH- (3). 酸性 (4). O2+2H2O+4e-=4OH- (5).

(6). 0.008 (7). 40 (8). >

【详解】(1) ①(CH3)2NNH2(l)+4O2(g)=2CO2(g)+4H2O(g)+N2(g) △H=a kJ/mol; ②N2(g)+O2(g)= 2NO(g) △H=b kJ/mol;③2NO(g)+O2(g)= N2O4(l) △H=c kJ/mol 2,整理可得:(CH3)2NNH2(l)+2N2O4(l)=2CO2(g)+4H2O(g)+3N2(g) ①-2×②-③×△H=(a-2b-2c)kJ/mol;

(2)偏二甲肼一水合物的电离方式与一水合氨(Kb=1.7×10-5)相似,但电离常数更小,模拟NH3·H2O的电离,可得偏二甲肼一水合物的电离方程式为: (CH3)2NNH2·H2O

(CH3)2NNH3++OH-;由于一水合氨余醋酸电离程度相近,而偏二甲肼

10-5),一水合物比一水合氨难电离,所以向偏二甲肼溶液中加入等物质的量的醋酸(Ka=-1.7×

17

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

得到的CH3COO-、(CH3)2NNH3都会发生水解反应,但是(CH3)2NNH3水解程度更大,根据

水弱谁水解,谁强显水性的盐的水解规律可知,充分反应后溶液呈酸性;碱性偏二甲肼—空气燃料电池的电解质溶液是20~30%的KOH溶液,电池工作时正极上氧气获得电子,变为OH-,该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 (3) 4NO2(g)+2NaCl(s)

2NANO3(s)+2NO(g)+C12(g)的平衡常数为K=

2NO2(g)+NaCl(s)NaNO3(s)+ClNO(g)的化学平衡常数K1=;

2NO(g)+Cl2(g)2ClNO(g)的化学平衡常数K2=,

==K;

在容器的容积恒定不变时,气体的压强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的比,在反应2NO(g)+Cl2(g)

式法计算2NO(g)+Cl2(g)

2ClNO(g)中,假设反应过程中c(Cl2)变化了x,根据题意,用三段

2ClNO(g)

c(始)mol/L0.1 0.1 0 c(变)mol/L2x x 2x c(平)mol/L0.1-2x 0.1-x 2x

=0.9,解得x=0.02,所以v(C1NO)=

NO的平衡转化率α1=

×100%=40%;

mol/(L·min);

由于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使反应(Ⅱ)在初始容积为2L的恒压密闭容器中进行,相当于这个反应在恒容下达到平衡后缩小容器的容积,增大压强,增大压强化学平衡正向移动,因此达到平衡后NO的平衡转化率增大,即α2>α1。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