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卷第4期 西部林业科学 Vo1.35 No.4 Dec.2oo6 2006年l2月 Journal of West China Forestry Science 云南红豆杉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王卫斌 ,姜远标 ,王达明 ,周 云 ,景跃波 (1.云南省林业科学院,云南昆明650204;2.思茅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云南思茅665000) 摘要:依据云南红豆杉的前期研究成果,从形态特征、物候学特性、种子特征、生长特性等方面论述了云南红 豆杉的生物学特性,还从地理及垂直分布状况,适生环境条件,主要生态型等个体生态学特性方面阐明了云南 红豆杉的生态学特性,为云南红豆杉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其有效发展、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云南红豆杉;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 中国分类号:S 791.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246(2006)04—0033一O7 B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axus yunnanensis WANG Wei—bin 。JIANG Yuan—biao ,WANG Da.ming ,ZHOU Yun ,JING Yuebo (1.Yunnan Academy of Forestry。Kunming Yunnan 650204. 兄China, 2.Forest Institu ̄of Simao Prefecture,Simao Yunnan 665000,P.R.China) Abstract:Through reviewing the study results on Taxus yunnanensis,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species was described from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phenologicaI characteristics,seed and growth characteristics. Besides,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its distibutrion,suitabl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and main eco—type were summarized. Key words:Taxus 加艄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云南红豆杉(Taxus yunnanensis)别名土榧子、 西南红豆杉,为第三纪孑遗植物,是我国红豆杉科 (Taxaceae)红豆杉属(Taxus)植物中紫杉醇含量 最高(树皮平均含量O.Ol%一0.012%,枝叶平 我国于2O世纪8O年代初期对云南红豆杉的育 苗和造林技术开始进行了试验研究,“九五”期间 开展了其天然资源调查和药用人工原料林培育技术 的试验示范。“十五”期间,重点针对人工药用原 均含量0.006%~0.008%)的树种…。由于其种 群竞争力弱、天然更新缓慢和地理分布局限等原 因,而在2O世纪8O年代云南红豆杉就被列入国家 二级保护植物。2O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抗癌新 药紫杉醇的开发利用,在巨额商业利益的驱使下, 对云南红豆杉掠夺式的生产经营活动,加剧了其濒 危程度,以致于1999年升格将云南红豆杉列为我 国的一级保护植物。在保护的前提下,如何开发和 料林培育的需要,开展了云南红豆杉高紫杉醇优良 单株选择及其采穗圃的营建工作,上述试验研究工 作,为该树种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了强有力 的技术支撑。 本文依据云南红豆杉的前期研究成果,为配合 国家林业局资助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关键技术应用 研究与试验示范专项——“云南红豆杉高紫杉醇 优良单株选择及其采穗圃的营建”研究工作的开 展,对云南红豆杉的生物、生态学特性进行了初步 总结。 利用好云南红豆杉资源,实现紫杉醇产业的可持续 发展,已成为了全国关注的焦点。 {-收稿日期:2006—09—16 国家林业局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关键技术应用研究与试验示范专项(2003—011一L11)。 第一作者简介:王卫斌(1968一),男。云南保山人。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森林资源培育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34 西部林业科学 2006丘 l 云南红豆杉生物学特性 1.1形态特征 云南红豆杉为常绿乔木或灌木,树高达20 m, 胸径可达1 m,树冠倒卵形或广卵形,枝条密生。 树皮红褐色或黄褐色,薄质,有浅裂沟,条状脱 落。枝条水平展开,梢部下垂,柔软,小枝条不规 则互生,1年生枝平滑无毛,呈绿色,至2年生以 上变为褐色或深褐色。叶质地薄,条状披针形,常 呈镰状,边缘向下外卷,尖端渐尖或微急尖,叶柄 短,顺小枝下延;长1.5—4.7 cm,宽2—3 cm; 螺旋状排列,叶柄基部扭转,呈假二列羽状展开; 叶面深绿色或绿色,有光泽,中脉稍隆起,中脉两 侧外陷较深,叶背颜色较浅,呈淡灰绿色,中脉两 侧各有一条淡黄色气孔带,中脉及气孔带上密生均 匀微小角质的乳头状突起。雌雄异株,雄球花淡褐 黄色,单生于叶腋,基部被数层鳞片所包,直立或 小穗状,雄蕊9—11个,各有5—8个花药,呈盾 状梅花型;雌花生于腋生的短枝上,其短枝被交互 对生的数对鳞片叶所包,雌花上有1个卵形淡红色 的胚珠,直生,有一层珠被,于胚珠下部遗存有假 种皮的原始体。种子卵圆形至卵状广椭圆形,紫褐 色,先端锐形或凸头,两侧微具钝脊,种脐椭圆 形,着生于红色肉质杯状假种皮中,成熟种子先端 露出,凹陷或凸出于假种皮1~2 mm;种子长5— 6 mm,直径3~4 mm 。 1.2物候学特性 云南红豆杉分布区较广,区内气候条件变幅较 大,其物候节律随温度节律的变化而出现一定的差 异 J。云南红豆杉的物候年周期大致可分为生长 期和休眠期,据对种植于昆明树木园植株的观测结 果:云南红豆杉的休眠期为l1月中旬到翌年2月 中旬,营养生长期是从2月中旬到11月中旬,而 繁殖生长期则从2月中旬开始延至11月下旬止, 繁殖生长期比营养生长期长。 昆明树木园人工栽培的云南红豆杉叶芽和花芽 的萌芽期均在2月中旬至下旬。从叶芽萌发到叶初 展需要3O~35天,展叶期为4月5日~20日,展叶 盛期为4月中旬。此时,新生叶的长度约为老叶的 1/2。花期为3月中旬到4月上旬,雌花与雄花的花 期基本一致。种子成熟期10月下旬到l1月下旬。 1.3种子特征 1.3.1种皮构造 云南红豆杉风干种子的种皮呈褐色,由外种 皮、中种皮和内种皮3层构成。外种皮由一层厚壁 细胞组成,表面角质化且具蜡质,呈鳞片状,凸凹 不平,角质层细胞较小而紧实,细胞壁加厚;中种 皮由2—4层木栓化的厚壁细胞组成,细胞排列极 为紧密;内种皮膜质,由数层石细胞组成。 1.3.2种胚发育状况 云南红豆杉种子千粒重79~107 g,种子内部 几乎完全被胚乳所充满,胚乳浅黄色,油质。胚具 有结构完整的胚根、胚轴和子叶,位于种子的中轴 部,浅黄色,棒槌状;长约1.6 mm,仅为种子长 度的1/4—1/3,最初不具备萌发能力,需要后熟, 只有当胚体充满胚腔,胚乳吸胀,种皮开裂,种子 才能萌发 J。 1.3.3结实性状 人工种植的云南红豆杉10—12年生进入初果 期,天然生长的云南红豆杉则需15年以上才开始 结实,200年生以上仍能正常开花结实。云南红豆 杉天然结实率很低,且年份间和单株间结实量差异 显著。云南红豆杉属雌雄异株植物,天然分布的红 豆杉雄株多、雌株少,雌株约是雄株的1/3,因此 结实植株较少 。云南红豆杉单株结实量与光照 有很大关系,一般位于林缘、林间空地或四旁植株 结实较多,腾冲云华乡的一株生长于光照充足地的 云南红豆杉,其结实量达7 kg,而处于林下的云南 红豆杉由于受上层荫蔽光照不足,结果稀少,其单 株结实量为20~1 000 g不等_8]。 1.4生长特性 1.4.1年生长节律 根据昆明和西畴2个试验点的观察(见表1), 在昆明(25。01 N,102。41 E)人工引种栽培的云 南红豆杉年生长期为5~11月,高生长主要集中于 5—7月,占其年生长量的68.75%,全年有2次 明显的抽梢,即春梢和夏梢,春梢约为夏梢长的1 倍;地径生长主要集中于5—1O月,占年生长量的 95.83%。在西畴(23。27 N,104。40 E),由于地 理位置偏南,年平均温(15.8℃)和年降雨量(1 297 mm)均比昆明点(平均温14.7℃、年降雨量 1 007 mm)高,云南红豆杉的生长期为2~11月, 比昆明点早且长。其高生长主要集中于2~7月, 占年生长量的74.42%,秋梢长约0.1l cm,占年 生长量的25.58%;地径生长亦集中于2~.10月, 占年生长量的95.61%。2个点人工种植的云南红 豆杉高生长和径生长的高峰期均为5~7月,占其 全年生长量的30%一68.7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4期 王卫斌等:云南红豆杉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35 表1 昆明。西畴人工栽培的云南红豆杉年生长状况 Tab.1 Annual growth of Taxua yurmanens/s cultivated in Kunming city and Xiehou county of Yunnan province 1.4.2萌发特性 树木园10年生的云南红豆杉幼树,距地面5~10 云南红豆杉具有较强的萌发能力。在云龙漕 cm处伐去主干后,当年有90%的伐桩萌生出新 涧,其每个伐桩萌生植株l ̄40株不等。萌蘖更新 条,而每个伐桩的萌生条数达3—20条不等,其1 的幼树多数生长较差,树干弯曲,呈灌木状。昆明 年生萌生条长5—27 cm 引。 表2云南红豆杉样本单元 Tab.2 Samples of Taxua yunnanens/s inventory 序号 年龄/a 树高/m 胸径/em 序号 年龄/a 树高/m 胸径/em 序号 年龄/a 树高/m 胸径/em 1 6O 8.1 18 41 5O 6.8 18 81 250 13.1 40 2 65 8_1 2O 42 5O 6.9 20 82 165 13.1 40 3 60 7.4 16 43 45 6.0 14 83 80 8.7 26 4 6O 6.8 18 44 5O 7.1 18 84 200 12.5 44 5 70 7.8 18 45 40 5.2 12 85 210 13.3 44 6 70 7.8 22 46 8O 8.8 20 86 210 10.7 38 7 45 6.7 16 47 5O 6.5 16 87 105 9.5 24 8 70 8.0 20 48 90 7.5 18 88 90 10.3 28 9 75 7.8 2O 49 70 6.5 18 89 90 11.6 26 10 100 7.1 3O 50 60 7.9 20 90 100 7.9 22 11 100 11.6 26 51 70 7.7 24 91 150 14.0 34 12 140 12.6 32 52 70 7.0 18 92 230 14.0 44 13 50 ..6.1 16 53 6O 7.O 18 93 85 6.5 16 14 6O 7.3 2O 54 5O 7.1 18 94 11O 8_8 26 15 5O 7.5 8 55 40 6.3 14 95 125 11.4 32 16 65 6.3 16 56 5O 7.4 16 96 140 13.3 36 17 25 4.7 8 57 70 7.3 22 97 250 14.5 56 l8 5O 5.5 12 58 40 7.0 14 98 115 10.4 30 l9 5O 7.O 16 59 6O 6.6 16 99 150 8.2 28 20 3O 5.4 8 60 60 7.3 18 10o 95 8.8 26 21 50 6.8 18 61 5O 7.0 16 101 130 10.9 36 22 6O 8.3 18 62 5O 7.3 2O 102 125 10.6 32 23 35 6.4 12 63 50 7.5 18 103 95 8.9 24 24 40 6.9 14 64 65 7.0 18 104 11O 11.2 3O 25 70 7.3 18 65 6O 7.3 18 105 90 8.3 22 26 8O 12.O 2O 66 40 6.7 14 106 20O l1.6 3O 27 6O 7.O 18 67 8O 8.3 36 107 150 11.2 28 28 5O 7.5 16 68 6O 8.O 18 108 160 12.6 3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36 西部林业科学 2006盎 续表2 序号 年龄/a 树高/m 胸径/em 序号 年龄/a 树高/m 胸径/em 序号 年龄/8 树高/m 胸径/cm 29 75 8.3 22 69 5O 7.5 14 109 80 9.8 28 30 50 7.5 18 70 50 6.4 14 l10 200 12.7 34 3l 6O 7.8 l8 71 55 6.4 18 l11 180 12.7 34 32 60 6.9 18 72 5O 6.2 14 l12 60 6.8 18 33 6O 7.7 18 73 3O 6.O’ 14 113 230 15.8 64 34 70 7.3 18 74 25 4.3 8 l14 55 5.7 14 35 50 6.2 16 75 120 13.3 46 115 300 15.0 56 36 45 6.2 14 76 180 11.4 32 116 200 12.4 38 - 37 50 7.4 16 77 100 8.4 24 117 300 15.8 48 38 5O 6.9 16 78 16o 13.8 38 118 100 10.8 32 39 60 7.2 18 79 135 10.7 30 119 250 13.6 48 40 40 6.5 14 80 95 9.5 24 1.4.3天然云南红豆杉的生长过程 树高生长量达每年12 cm,20—3O年每年10 cm, 根据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1996年和1997年 3O一100年每年5—7 crn;胸径生长量lO一20年每 在云南省13个地(州)44个县开展的云南省天然 年0.32 cm,20~30年每年0.27 cm,30~100年 云南红豆杉资源调查资料,从所调查的792个小班 每年0.18—0.24 cm。 和6 107个样地中抽取了l19个具有代表性,林分 树龄为25—300年的样本单元,见表2。根据树 高、胸径与树龄生长模型常用的直线式、幂函数 2 云南红豆杉的地理分布 式、指数式、对数式、双曲线式等经验公式进行回 2.1水平分布 归拟合,在此基础上,采用实验形数公式V=0.41 云南红豆杉天然分布于我国云南中部、西部、 ・G・(H+3)计算单株材积,并与树龄进行回 西北部以及西南部的新平、双柏、大姚、南华、景 归,选择相关系数值最大者作为回归模型。结果表 东、双江、耿马、临沧、云县、永德、凤庆、镇 明(见表3):天然云南红豆杉树高、胸径、材积 康、隆阳、腾冲、龙陵、弥渡、永平、云龙、鹤 与树龄均成幂函数关系(Y=A・X ),其选择相关 庆、剑川、漾濞、洱源、弥渡、祥云、宾川、南 系数均在0.9以上。 涧、玉龙、古城、永胜、宁蒗、香格里拉、德钦、 维西、泸水、福贡、贡山、兰坪等37个市(县、 表3云南红豆杉树高、胸径、材积与树龄回归模型 区),四川西南部的木里、盐源、九龙、冕宁、西 Tab.3 Regression models of tree height,DBH, volume and age of Taxu ̄yunnanensis 昌、德昌、普格一带以及西藏东南部的察隅、墨 脱、波密、亚东等地。与我国西南部、西部接壤的 缅甸、不丹、尼泊尔、印度等国亦有分布。在云南 省,云南红豆杉的人工栽培已扩大到滇东南文山州 的文山、丘北、马关、西畴,红河州的屏边、河 口,楚雄市的武定、禄丰,西双版纳州的景洪、勐 依据表3数学模型,将树龄分别带人方程式进 海,昆明市的安宁、富民、寻甸、石林、官渡、盘 行计算云南红豆杉的树高、胸径、材积生长过程可 龙,保山市的施甸、昌宁、思茅市的翠云等19个 知,天然云南红豆杉的生长极为缓慢,生长于林冠 县(市、区)。 下30年生的植株树高生长量为5.4 m,胸径仅为 其分布区的东界位于我国四川,大致为德昌、 l1.0 cm,单株材积总生长量只有0.033 m 。天然 西昌、冕宁、九龙一线,在西昌以西;南界位于云 云南红豆杉林木的树高、胸径生长量在3O年生以 南镇康、耿马、双江一线,为双江以北;西界在缅 前相对较大,以后随树龄的增长逐渐减缓,160— 甸、不丹、尼泊尔境内;北界位于波密、德钦、九 200年达到自然成熟,生长停滞。年龄1O一20年, 龙一线以南。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4期 王卫斌等l云南红豆杉的生物学-9生态学特性 37 云南西部和西北部、四川西南部以及西藏东南 部与缅甸的分布区连成一体,构成了云南红豆杉的 中 tL,分布区,其地理位置大致为23。12 一3O。26 N, 88。36 一102。16 E。 2.2垂直分布 云南红豆杉属北温带区系,主要散生于海拔高 度为2 000—3 200 m的中山、亚高山针叶林、针阔 混交林、湿性常绿阔叶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内。天 然分布的最低海拔高度为1 285 m,位于云南腾冲 县高黎贡山的西坡,其分布海拔高度最高达3 500 m。位于丽江市高山乡大平坝。在云南,云南红豆 杉主要集中分布于海拔高度2 500~3 200 m的地 带,四川和西藏分别集中于海拔高度2 500—3 200 m和2 000~2 600 m的地段。近年来,经人工栽培 使其垂直分布不断下移。云南红豆杉的人工栽培最 低点为西双版纳景洪市普文镇,海拔高度约850 m 左右,且生长表现良好。 3 云南红豆杉个体生态学特性 3.1适生环境条件 3.1.1光照 云南红豆杉主要天然散生于中山、亚高山阴坡、 半阴坡及沟谷的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及山地湿性 常绿阔叶林的林冠下,形成该林分乔木第二、第三 层。为荫蔽潮湿的生境。在林窗和上层林木稀疏 (郁闭度0.3~0.6)有光照的地段,云南红豆杉呈 集中分布,局部可形成以云南红豆杉为优势的林分。 如在云南省永胜县大安乡海拔高度3 080~3 120 m 的梁子平台,生长有一片面积为4 km 的以云南红 豆杉为优势种的林分,林分郁闭度0.5~0.6,云 南红豆杉种群密度在0.6以上。 试验与观察结果表明,云南红豆杉1—5年生 的幼苗忌日晒,对直射光很敏感,在强光下易萎焉 或死亡,在散射光条件下生长良好,而绝对荫蔽生 长也很差。幼苗期总的生长趋势是半荫蔽条件下比 全光照的生长量大,成活率高,其随树龄增大所需 光照逐渐增强。至幼树、成龄树则忌密闭,郁闭度 以0.5—0.6时长势较好。 3.1.2温度 云南红豆杉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宽,其天然中 心分布区的年均温为5.3 ̄C,而人工引种栽培的最南 端已到景洪市普文镇。故其分布区(天然与人工种 植区)的年均气温为4.7~2O.1℃,极端最高气温 38.3℃,极端最低气温一2o℃,≥1O℃的活动积温 1 600~7 500oC。根据王达明所开展的云南红豆杉种 植区划的研究结果,其最适温度范围为:年均气温 1O一18oC,≥10℃的活动积温1 600~6 000oC_】 。 3.1.3湿度和降水 水分条件是限制云南红豆杉生长发育和分布的 主导因子之一。水分不足使其生长缓慢,植株矮 小,天然分布数量也少;水分充足而在土壤排水良 好则生长较快,其植株可长成高大乔木,天然分布 数量也多。 云南红豆杉为浅根性树种,主根浅,侧根发 达,具有喜湿树种的特征,对水湿条件的要求较 高。云南红豆杉分布区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O%以 上,最高可达9O%;年干燥度1.5以下,最低为 0.6;年降水量一般在900 mm以上,最高达l 600 mm以上。其最适湿度和降水范围为:年干燥度 1.0以下,年平均相对湿度大于8O%,年降水量 大于1 500 rflrll。 表4不同土壤类型云南红豆杉资源分布情况 Tab.4 Distribution of Taxus yunnanens/s resources on different types of soil 暗棕壤4 879 2.2 43 869 6.2 127 380 3.6 黄壤 973 0.4 2 081 O.3 25 470 0.7 黄棕壤59 929 27.4 262 254 37.1 762 910 21.8 棕壤 152 873 70.0 398 225 56.4 2 592 140 73.9 合计 218 654 100 706 429 10o 3 507 900 10o 3.1.4土壤 云南红豆杉为浅根性树种,喜肥沃疏松、排水 良好的土壤。在干旱瘠薄的土壤条件下生长较差, 植株呈矮化状,生长量偏小。云南红豆杉天然分布 区的土壤种类有暗棕壤、棕壤、黄棕壤和黄壤,以 棕壤和黄棕壤为主(见表4)。若以红豆杉分布的 数量计算,棕壤占73.9%,黄棕壤占21.8%,其 余仅占5.3%。最适宜土壤是棕壤;其次是黄棕 壤。分布区土壤呈酸性或微酸性,pH值4.5— 6.5。 3.2主要生态型 云南红豆杉虽属第三纪孑遗植物,但自然地理 分布范围较广,且不连续,多为散生或群状散生, 极少成纯林。其中心分布区垂直高差为2 215 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38 西部林业科学 2006生 跨越了纬度7。14 、经度13。40 的4个气候带(亚 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4种土壤类型 果或结果量小的现象。天然生长的云南红豆杉结实 率低、结实量少、雌株数量少(约是雄株的1/3), (暗棕壤、黄壤、黄棕壤、棕壤),l2种森林类型 (苍山冷杉林、怒江冷杉林、丽江云杉林、云南铁 杉林、华山松林、云南红豆杉林、云南松林、黄背 栎林、川滇高山栎林、槭树林、槲栎林、多变石栎 多为散状分布以及上层荫蔽光照不足等因素综合作 用的结果。因此,对过度郁闭的云南红豆杉天然林 分进行适当的透光抚育,伐除部分上层林木,以促 进云南红豆杉的生长结实。 林),生境条件复杂多样。云南红豆杉对不同特定 (2)云南红豆杉种皮角质化且坚硬致密,阻 生境的适应,形成了在形态结构、生理生态、遗传 特性有显著差异的生态型。陈少瑜等对滇西北怒 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三江流域的3个天然云南红豆 杉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证实了云南红豆杉群体 内的遗传多样性是比较高的。所研究的3个天然云 南红豆杉种群平均基因多样性为0.325 3;云南红 豆杉群体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基因分化系数为 0.146 6,平均遗传距离是0.118,遗传分化的大小 与空间距离成正相关。依据其形态外貌差异,可将 云南省天然分布的云南红豆杉划分为高大乔木型、 小乔木型和灌木型3种生态型。 3.2.1高大乔木型 主要分布于泸水、福贡、贡山、腾冲等县。海 拔高度2 000~2 800 m,为暖温性气候类型,降雨 特别丰富(达1 400 mm以上),湿度高,光照也 较为充足,其云南红豆杉的高、径生长快,植株最 高可达40 m,胸径200 cm,一般高1O一14 m,树 冠呈塔形,分枝高,干形好。 3.2.2小乔木型 主要分布于云龙、兰坪、丽江、永胜、维西等 县。植株的海拔高度2 800~3 300 m,为温凉性气 候类型,降水相对较少,年均温较低。由于受上层 荫蔽,光照不足,云南红豆杉高生长不旺盛,一般 平均高7~8 m。分枝低,常呈多干形,主干粗短, 侧枝延伸很长而数量多,树冠呈球型或半球型。 3.2.3灌木型 主要分布于宁蒗、中甸、德钦等县的高海拔地 带或阳坡,海拔高度一般3 300 m以上。气候特点 是寒冷,湿度不高。该类型的植株高生长极差,树 高3—4 m,分枝低矮,侧枝也不发达,分枝细但 不长,主干粗短,呈“小老头树”状。 4 讨论与建议 (1)云南红豆杉为雌雄异株植物,雌花和雄花 的花期相遇,并可结实,不存在花期不遇导致不结 碍胚与外界的水气交换。种子种胚体小,初时发育 不全,需要生理后熟。云南红豆杉种子在天然条件 下,需要两冬一夏才能萌发。大量种子在漫长的休 眠期间丧失了生命力,种子深度休眠极大地限制了 其实生繁殖,严重地威胁这一孑遗树种的种群生存 和发展。因此,在进行云南红豆杉育苗时,种子必 须经过催芽处理,完成其生理成熟阶段,使之尽快 具有正常的发芽率。 (3)云南红豆杉具有较强的萌发能力,高生 长和径生长的高峰期均为5~7月,可在这一阶段 制定合理的抚育措施,促进其速生丰产。建议对其 小枝叶采集时,要尽可能避开生长高峰期。 (4)云南红豆杉树高、胸径、材积生长量与 树龄均成幂函数关系。天然的云南红豆杉树体生长 极为缓慢,30年生树高为5.4 m,胸径仅为11.0 cm,单株材积只有0.033 m ,一旦破坏很难恢复。 因此,必须加强保护现有天然红豆杉资源,通过大 力发展人工原料林基地,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云南红豆杉能够耐受一20℃左右的低温 和38.2 ̄E的高温,对生境要求不太严格,我国大 部分地区均能满足它生长发育所需条件,故通过引 种、驯化可扩大云南红豆杉的分布范围。目前,其 水平分布已南移至22。26 N(景洪市普文镇),垂 直分布也随之下降到海拔高度850 m的地带,且生 长表现良好,进一步验证了云南红豆杉热带亚洲起 源的论断。 (6)依据形态外貌差异,可将云南省天然分 布的云南红豆杉划分为高大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 木型3种生态型。 (7)在作云南红豆杉人工种植最适地选择时, 应尽可能具备以下条件:①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 酸性或微酸性土壤;②年均气温lO—l8℃,≥ 10℃的活动积温1 600—6 000℃;③年干燥度1.0 以下,年平均相对湿度大于8O%,年降水量大于 1 500 m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4期 王卫斌等:云南红豆杉的生物学-9生态学特性 39 [5]程广有,唐晓杰,高红兵,等.东北红豆杉种子休眠 参考文献: [1]陈振峰,张成文,寇玉锋,等.我国红豆杉资源及可 机理与解除技术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26(1): 5.10. [6]朱念德,刘蔚秋,伍建军,等.影响南方红豆杉种子 萌发因素的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8 (2):75-79. 持续利用对策[J].世界科学技术一中药现代化,2002,4 (1):40—46. [2]郑万均.中国树木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3. [7]陈少瑜,吴丽圆,李江文.云南红豆杉天然种群遗传 多样性研究[J].林业科学,2001,37(5):41-48. [8]王达明,李莲芳,周云,等.云南红豆杉人工药用 [3]张茂钦,李达孝。左显东,等.云南红豆杉人工栽培 及其生态生物学特性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1996(3):8— 原料林的经营技术[J].西部林业科学,2004,33(1):8-2O. 12. [9]王达明,李莲芳,周云.滇之云南红豆杉种植区划 [4]赵盛军.云南红豆杉种子休眠原因的初步研究[J]. [J].西部林业科学,2004,33(4):1-6. 林、l 调查规划,1996(1):44-46. [上接第l8页] [5]庞纯焘,宋铭荷,田光普.贵州省西北部“百里杜鹃 林”的土壤生态条件[J].生态学杂志,1993,12(1):49-52. 参考文献: [6]方瑞征.中国植物志(第五十七卷第一分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刘振业.贵州百里杜鹃林区科学考察集[R].贵州省 [7]胡琳贞,方明渊.中国植物志(第五十七卷第二分 科学技术协会编印,1985:13-30. 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2]李久林,宋凤林.百里杜鹃林马缨杜鹃种群结构和 [8]陈训,巫华荧.中国贵州杜鹃花[M].贵阳:贵州 动态研究[J].贵州科学,1997,15(3):64-69. 科技出版社,2003. [3]彭晓馨.贵州百里杜鹃林区苔藓植物目录及分布类 [9]杨成华,方小平.贵州野生木本观赏植物研究[J]. 型[J].贵州大学学报,2002,21(6):414.419. 西部林业科学,2005,34(2):12.14. (4]李苇洁,陈训.马缨杜鹃林区枯落物与土壤持水 [10]贵州植物志编委会.贵州植物志(第三卷)[M].贵 量性研究[J].贵州科学,2005,23(2):6O_65. 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