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国内外城市化现状对比

来源:六九路网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论文——建筑12 卢亦格 2110309019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论文

《国内外城市化现状对比》

班级 建筑12 姓名 卢 亦 格 学号 **********

1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论文——建筑12 卢亦格 2110309019

目录

前言 ........................................................................................................................................... 3 城市化 ....................................................................................................................................... 4

基本概念及演进过程 ....................................................................................................... 4 城市化的背景 ................................................................................................................... 4 积极意义 ........................................................................................................................... 5 不利影响 ........................................................................................................................... 5 三大标志 ........................................................................................................................... 6 发展对比 ........................................................................................................................... 6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 7

基本概况 ........................................................................................................................... 7 中国城市化现状 ............................................................................................................... 7 城市化政策的变化 ........................................................................................................... 8 中国城市化发展面临问题 ............................................................................................... 9 国外城市化发展模式 ......................................................................................................... 10 国外城市化模式 ............................................................................................................. 10 具体表现模式 ................................................................................................................. 10 国外城市化发展阶段 ..................................................................................................... 11 二战至今外国城市化发展特点 ..................................................................................... 11 世界城市化发展的新趋势 ............................................................................................. 11 参考文献 ............................................................................................................................. 12 附录:对“人居环境科学概论”课程建议 ..................................................................... 13

2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论文——建筑12 卢亦格 2110309019

前言

本篇论文旨在针对国外部分国家城市与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的研究与探讨。作者参考了诸多文献,对城市化整体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并讨论了世界范围内城市化的进程,并且归纳了城市化所给城市及环境等带来的一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针对国内外城市化的进程与发展的模式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对比,同时在国内外城市化发展方面的利弊及一些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做出了一些分析和提出部分建议。人类的发展是永无止尽的,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等社会发展至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科技化时代,但因为各国综合国力的良莠不齐,导致东西方国家的发展不平衡状态还是存在的。同时,人类的飞速发展,给世界环境也带来诸多压力。希望本篇论文关于国内外城市化模式等研究与探讨,用我自己的看法与角度对搜集来的资料进行整合和发表一些观点,能够给予相关学者和老师参考和帮助,谢谢!

卢亦格 2012.11

3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论文——建筑12 卢亦格 2110309019

城市化

城市化,又称城镇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活动中农业活动的比重下降,业活动的比重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变动相应,使得乡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的此消彼长,同时民点的建设等物质表象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向城镇转化并稳定,这样的一个系统性过程被称为城市过程。一般城市化水平的大小是以都市人口占全人口的比例来评定,数值越高,城市化水平越高。

进和社非农适居型化国

基本概念及演进过程

城市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Urbanization的概念最早源于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A.Serda的著作《城镇化基本理论》,这一概念被用来大致描述乡村向城市演变的过程。至20世纪,这一名词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多数学者所接受。1970年代后期,Urbanization一词被引入中国学术界并被接受。

中文译名一般为城市化、城镇化、都市化。

正常的城市化进程都会经历从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

城市化的背景

大规模的城市化现象发端于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大规模的使用机器的生产活动,要求劳动要素的相对集中,再加上工业区域劳动市场价格的吸引作用,造成了农村人口向某些中心区域的迅速集中。人群的集中也带来了市场活动、商业经营以及服务业的发展,人群集中本身也创造就业机会。上述诸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于是,使得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以及所谓“现代化”成为同样的一个历史进程。这样,从18世纪中叶开始,到了20世纪中叶,在将近200年的时间里,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也就是说,多数人口形成了聚集居住的格局。例如,20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 。更进一步观察发达国家城市化的演进过程,可以看到,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大体上可分为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集中化”为特征,就是前述的从工业革命开始,到本世纪50年代前后,表现为工业和人口的持续的、大规模的集中,城市数目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大城市不断增多。第二阶段则以“分散化”为特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中出现了所谓市郊化(suburbanization)以及后来的超市郊化(exurbanization)现象,即大批居民从城市的中心地迁往城市的郊区地带。这一方面是因为城市的中心地带环境污染问题严峻,另一方面,发达的现代交通工具,也为人们从城市移居到郊区提供了可能。

4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论文——建筑12 卢亦格 2110309019

积极意义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例如: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使得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作为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等的变化。

城市的形成,能够创造出许多就业机会大量吸收乡村的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同时能够有效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城市化还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并且,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不利影响

要素 地形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原来的地形进行改造,使之趋向平坦或起伏更大(如摩天大楼) 强烈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气温、降水等要素发生变化,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也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 市政建设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使水文 城区水系出现紊乱,也使降水、蒸发、径流出现再分配 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交通工具、尤其是工业“三废”,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也影响了生物的多样性 评价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等地质灾害 形成城市热岛效应,将城市大气污染带到郊区,也将郊区大气污染带到城区,扩大了污染物的污染范围,加快了净化速度 易使城市在暴雨时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也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出现变化;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 城市生态系统成为一个脆弱的系统。城市是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和改变最大的地方 气候 生态

城市化迅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关注的。总的来说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城市化过程中还是出现了诸多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1)环境污染严重,原有生态环境改变,环境质量下降,趋于恶化;(2)中心区人口密集;(3)交通拥挤;4、地价房租昂贵,居住条件差;5、失业人口增多;(6)社会秩序混乱。

5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论文——建筑12 卢亦格 2110309019

三大标志

城市化三大标志:

1、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发展对比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不同。

发达国家:

1、起步早。

2、城市化水平高。 3、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

1、起步晚,发展快。

2、城市化水平较低。 3、城市发展不合理。(例如巴西,城市人口3/4,城市化问题十分严重。)

6

占全国人口的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论文——建筑12 卢亦格 2110309019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基本概况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

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中国城市化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1978-1984年,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推动城市化阶段。这个阶段的城市化带有恢复性性质,“先进城后建城”的特征比较明显。第一,表现在大约有2000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下放干部返城并就业,高考的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也使得一批农村学生进入城市;第二,城乡集市贸易的开放和迅速发展,使得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和小城镇,出现大量城镇暂住人口;第三,这个时期开始崛起的乡镇企业也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第四,国家为了还过去城市建设的欠账,提高了城市维护和建设费,结束了城市建设多年徘徊的局面。这个阶段,就人口来看,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1984年的23.01%,年均提高0.85个百分点。

2).1985-1991年,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双重推动城市化阶段。这个阶段以发展新城镇为主,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新兴的小城镇。

3).1992-2000年,城市化全面推进阶段,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和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为主要动力。1992年到1998年,城市化率由27.63%提高到30.42%,年均提高0.42个百分点。

7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论文——建筑12 卢亦格 2110309019

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城市化,已从沿海向内地全面展开。1995年底与1990年相比,建制市已从467个增加到640个,建制镇则从12000个增加到16000多个;从人口来看,城市化水平也从1990年的26.41%提高到28.62%。

2012年8月17日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报告显示,十六大以来我国人口总量低速平稳增长,人口生育继续稳定在低水平,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改善,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婚姻、家庭状况保持稳定。报告显示,2011年城镇化率达51.27%。

十六大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2002年上升了12.1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18867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了12585万人……

城市化政策的变化

1978年以后,在经济高速增长而城乡户籍分隔的背景下,积极发展小城镇就必然成为可供政府选择的最佳城市化政策。中国的城市化终于由被压制转为松动和放开,过去那种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和城乡分隔的政策被鼓励小城镇发展的政策所取代。1980年,在当时城乡分隔、大城市基础设施滞后的情况下,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总方针。

为贯彻上述政策,80年代初,开始实行市(地级市)管县制度,地级市数量增加较快,1983-1998年间,共有100多个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其中仅1983-1985年的3年里,地级市的数量净增加50个。

1983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要以小城镇为主,大中小城市为辅”,认为“加强小城镇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的必由之路。”上述建议在当时的城乡户籍制度下,应该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得到社会和政府的认同。

1984-1986年“撤社建乡”,并降低建制镇标准,结果3年里建制镇数量增加7750个;1992-1994年,国家对乡镇实行“撤、扩、并”,结果3年里建制镇又增加7750个。这6年里建制镇增加数相当于1979-1999年间(21年)净增加数的71%。

1986年国家有关部门修订“建市”标准后,县级市也增加很快。1986-1996年的11年间,县级市数量净增加286个。1992年,国务院再次修订小城镇建制标准,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

1993年10月,建设部召开全国村镇建设工作会议,确定了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的村镇建设工作方针,提出了到本世纪末我国小城镇建设发展目标。会后,经国务院原则同意,建设部等6个部委联合颁发了《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1995年4月,国家体改委、建设部、公安部等11个部委联合下达《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指导意见》,并在全国选择了57个镇作为综合改革试点。1997年6月10日,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和《关于完善农村户籍管理制度意见》的通知。通知认为,应当适时进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允许已经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有序地向小城镇转移,促进小城镇和农村的全面发展。农村新生婴儿可以随母或者随父登记常住户口。此后,许多小城市为促进经济发展,基本放开了户籍限制;不少大中城市,甚至北京、上海等,也放松了外地人口进入本市的限制。

1998年10月,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

8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论文——建筑12 卢亦格 2110309019

题的决定》,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进一步提升了发展小城镇的重要地位。200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抓住机遇,适时引导小城镇健康发展,应当成为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十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市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实施城镇化战略。”为了加快城镇化,2001年5月,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2001年5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意见》指出: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范围,是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及其他建制镇;凡在上述范围内有合法固定的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及与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均可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常住户口;已在小城镇办理的蓝印户口、地方城镇居民户口、自理口粮户口等,符合上述条件的,统一登记为城镇常住户口。这标志着小城镇已经废除了城乡分隔制度。有些地方甚至采取了鼓励农民到小城镇居住和创业的政策。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政策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过去实行城乡分隔,限制人口流动逐渐转为放松管制,允许农民进入城市就业,鼓励农民迁入小城镇;二是确立了以积极发展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方针。

中国城市化发展面临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的迈进。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地区性差异明显、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与城镇容量间的矛盾突出等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归纳如下:

1. 城市化水平较低

2. 城市化地区性差异明显 3. 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4. 农村剩余劳动力增长与城镇容量间的矛盾突出 5. 城市化引发的一系列环境能源问题 6. 城市化造成的其他社会问题

9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论文——建筑12 卢亦格 2110309019

国外城市化发展模式

国外城市化模式

城市化的模式与世界各国经济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及人口、土地资源等条件密切相关。按照政府与市场机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可以概略地将世界城市化发展概括为以西欧为代表的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导型城市化,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放任式城市化,以拉美和非洲部分国家为代表的受殖民地经济制约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等三种模式。

具体表现模式

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导型城市化。以西欧为代表的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市场机制在这些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政府则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引导城市化健康发展。城镇化与市场化、工业化总体上是一个比较协调互动的关系,是一种同步型城市化。其特点:一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城市化总体上来说是近代工业化的产物。近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竞争的加剧,城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重新分工,城市发展格局显现出新的态势,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更加密不可分。二是政府在城市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国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土地、住房、交通、环境和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问题,政府公共政策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

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放任式城市化。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市场经济的典型代表,在其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市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美国政治体制决定了城市规划及其管理属于地方性事务,联邦政府调控手段薄弱,政府也没有及时对以资本为导向的城市化发展加以有效的引导,造成城市化发展的自由放任,并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其突出的表现就是过度郊区化,城市不断向外低密度蔓延,城镇建设无序,空间和社会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由于20世纪上半叶美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中心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缺、犯罪率高等问题日益突出,富有家庭离开城市中心的高楼大厦到郊区居住,建造属于自己的独立院落式低层住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汽车的普及,广大中产阶级和普通居民也追随其后移居到郊区。在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上就表现为城市沿公路线不断向外低密度蔓延,城市发展为包含着若干连绵的市、镇的大都市地区。

受殖民地经济制约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因素的作用,拉美和加勒比海与非洲大部分国家的城市化与这些地区的国家长期沦陷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直接相关,具有独特的发展模式。表现为在外来资本主导下的工业化与落后的传统农业经济并存,工业发展落后于城镇化,政府调控乏力,城市化大起大落。其工业化发展赶不上城市化进程,属于过度城市化。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一是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阶段脱节。由于拉美国家早期的工业化发展源于宗主国的工业资本输入,政府没有利用好外资发展自身的民族工业。一旦宗主国工业资本撤出,就没有了本国工业做支撑。二是忽视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加剧了城乡差距,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使城市就业、居住、环境和教育设施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恶化。

10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论文——建筑12 卢亦格 2110309019

国外城市化发展阶段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三大阶段

(一)城市化的起步阶段(1760—1850)

该阶段是世界城市化开始兴起的阶段,世界城市人口只占世界总人口的6.5%,英国是城市化发展最早的国家,此间英国城市人口超过了总人口的50%。

(二)城市化局部繁荣阶段(1851—1950)

该阶段是城市化在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的推广普及和基本实现阶段,世界城市化水平达到28.4%,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城市人口也有所增加,到1950年世界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的16.2%,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

(三)城市化全面繁荣阶段(1951—至今)

二战后,世界城市化进入空前发展、扩散和全面繁荣的时期,到2000年,世界城市人口已达50%,城市化进入快速稳定发展的时期。

二战至今外国城市化发展特点

(一)城市化加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市数量剧增

(二)大城市优先发展,大都市带逐步形成,并成为世界城市化的主力军 (三)城市郊区化发展迅速,卫星城兴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城市病的加剧 (四)工业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五)第三产业正逐步成为城市化新兴的产业支撑力量

(六)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地区差异很大,发达国家已进入城市化质量提高阶段,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城市数量扩张阶段

(七)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城市化的新趋势

总之,二战后,随着工业化的不断高级化、第三产业的发展与技术创新等,世界城市化水平不断升级。城市作为人类居住和社会各种活动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加强,世界城市化过程也由自发状态发展到自觉的状态,城市化的发展更加规范有序,世界城市化进入高级化阶段。

世界城市化发展的新趋势

从世界城市化发展来看,存在以下趋势。

一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全球的城市人口已超过32亿。然而,只有少量的城市人口增长发生在发达国家。根据预测,到2030年,世界人口的60%将居住在城市,而这多数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二是发达国家逆城市化更加明显。逆城市化反映了城市中心区和外围郊区人口流失的过程,城市中心区通常经历了更快的衰退。

三是世界人口城市化向巨型城市区集中。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信息和资本的流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甚至出现了超大规模的城市。因此,未来的世界不仅是城市化的世界,更是一个大城市的世界。

四是城市管理将成为未来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

11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论文——建筑12 卢亦格 2110309019

参考文献

1、 《从世界城市化大趋势看中国城市化发展》吴良镛、吴唯佳、武廷海,科学新闻 2、 《国外城市化发展的模式和趋势》——程巧玲 高析

3、 中国城市化问题与城市化战略的新选择, 4、 中国城市化要解决七大问题:www.soufun.com 5、 《城市环境建设问题与对策》——李先逵 6、 “浅度城市化”如何破题:www.sina.com.cn 7、 中国城市化面临问题:www.baidu.com

8、 《世界发展报告2000——2001》,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9、 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现实选择——兼论中小城市的城市化问题,冷静,江西社会科学,2002.3 10、新世纪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战略选择,钱再见,教学与研究,2001.11 11、关于中国城市化问题的思考,姚文强,南方经济,2001.8

12、《21世纪中国城市化模式与探讨》——姚士谋、王成新、解晓南,

12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论文——建筑12 卢亦格 2110309019

附录:对“人居环境科学概论”课程建议

因为课程的安排和老师学生的一些原因,该课程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我提出以下几条建议供老师们参考与改进:

1、课程内容希望安排的紧凑并且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让同学们能够更好的逐步认识“人居环境科学”的特点;

2、教师授课希望不要总是用PPT浏览的模式让同学们去学习,希望多用语言给同学们授课,并且要求同学们有一定的笔记和认知;

3、因为课时有限,希望老师们推荐一些相关书籍供同学们阅读与参考;

4、建议老师们在学期中途可以给予同学们一些调研调查的方向,鼓励并组织大家开展一些社会实践项目,这样可以更好的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加深认知印象。

总体来说,“人居环境科学概论”这门课程设置的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对该学院的学生起到一定的认知作用,让大家了解了“人居环境科学”到底是涉及哪些方面的科学知识与技术,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到该学科的重要性。

卢亦格 2012.11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