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雷雨 问题化教学设计 (1)

来源:六九路网
贵州省首届重点课题“高中语文活动化生态课堂研究与实验” (2013A11) 铜仁二中课程改革语文校本化探索与实践

《雷雨》“问题化生态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戏剧知识、作家曹禺及作品《雷雨》的相关情节。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相关知识;

2.分析作品的戏剧冲突中真实、鲜明地体现人物个性的方法; 3.反复朗读,进入角色,鉴赏剧中人物个性化得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具有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重特点的周朴园在家庭和社会中的罪恶。 二、教学重难点: 【难点突破】

1.分析周朴园的性格特点;

2.通过剧情认识资产阶级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阶级本质

【教学策略】

重难点突破方法:诵读法、表演法、讨论法、点拨法。 三、设计类型:“生态课堂”完整型教学设计

【设计特点】设计理念为“生态课堂”。即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

【课堂特色】课堂特色是“三生”:生活、生成、生动。课堂环节三层级六步骤:三层级为读通、读懂、读好。六步骤为自主预习、激趣导入、主题学习或《学案》(问题)导学、分组探究、成果展示、迁移应用。

【设计说明】

在戏剧教学中,应该根据戏剧体裁的特点,了解作品所涉及的相关背景材料,把握矛盾冲突,分析人物形象。按照“生态课堂”理念,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分角色剧本阅读会、讨论会,加深对戏剧作品的体验。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将剧本教学上成精彩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态课堂”。 四、课时计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以表演法为主,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整体感知剧本的内容和结构,初步了解剧本的人物及矛盾充突。第二课时在品味人物对话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五、教学过程:

第一学习层级:读通

第一步:自主预习

活动一:夯实基础,知识积累 1.给加点字词注音或解释

汗涔涔( cén )缜密( zhěn )伺候( cì )谛听( dì )雪茄.....( jiā )昧心(mèi ) .

2.阅读作者简介,为了知人论世,你能搜集一点作者的轶闻趣事吗? (1)作者简介

曹禺(1910_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和“当代语言艺术大师”。他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从小耳闻目睹了大量剥削阶级的丑闻,这对他以后创作《雷雨》及其他剧作,有很大的影响。他曾在南开中学和清华大学读书,学生时代,就喜欢戏剧,受莎士比亚等欧洲戏剧大师作品影响较大。经过多年构思,几易其稿,于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完成了他的女子作《雷雨》。其后,又写了《日出》《原野》《蜕变》《北京人》等剧本,这些剧本奠定了他在中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解放前,曹禺和老舍赴美讲学,1949年,他们应召回国。其后他又创作了《明朗的天》《胆剑篇》(与人合作)、《王昭君》等剧本。

(2)相关情节

《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话剧,是一部深刻揭露反动资产阶级的罪恶本质、反映30年代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的悲剧。

《雷雨》的内容情节安排,充分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作者把三十多年间发生过的事情,集中地放在周公馆的客厅里重现,时间只从当天中午延至午夜,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展开了戏剧冲突:封建资本家周朴园之妻繁漪不堪他的专横,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发生了暧昧关系,周萍又勾引了婢女四凤。繁漪出于嫉妒,通知四凤的母亲侍萍把她领走,而侍萍正是三十年前被周朴园始乱终弃的侍女,她正是周萍的生身母亲。而被她带走的儿子鲁大海却又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作为罢工的工人代表,正和周朴园面对面地展开斗争。这些矛盾同时在这天下午激化,趋向高潮。经过一番矛盾冲突,周萍、四凤知道了他们之间原来是同母兄妹,于是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也送了命,周萍也开枪自杀……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崩溃了。而这一切都是在雷雨之夜进行的,这就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变革中国现实的大雷雨即将来临。

(3)轶闻趣事

轶闻一、删改台词

1954年春天,北京人艺排演《雷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次。作为剧作者和院长的曹禺,竟对台词做了比较大的删改。

第二幕,蘩漪原来有这样一大段独白——“热极了,闷极了,这里真是再也不能住的。我希望我今天变成火山的口,热烈烈冒一次,什么我都烧得干净,当时我就再掉在冰川里,冻成死灰,一生只热热地烧一次,也就算够了。我过去的是完了,希望大概也是死了的。哼!什么我都预备好了,来吧,恨我的人,来吧,叫我失望的人,叫我忌妒的人,都来吧,我在等着你们。”

这段独白一共有156个字,结果被删改成——“热极了,闷极了,这样的生活真没法子过下去了。”

这段删改后的独白只剩下了20个字。大约,真可以叫做“精益求精”了。 轶闻二、临终遗憾

曹禺最后的日子里,前后在北京医院住了8年,在此期间他的灵魂深处,始终没有离开过文学创作,自然主要是戏剧创作。老师手边一直有好几个本子,其中有活页本、小笔记本、学生用的横格本……里边的内容很丰富繁杂,有他的断想,有日记,有人物的对话,有写出的诗,更多的是他想写的剧本之提纲等。

那段时间,曹师的枕头边上常常放着《托尔斯泰评传》之类的书。他看起来很是认真,很有兴致。有时,他看着看着突然一撒手,大声说:“我就是惭愧啊,你不知道我有多惭愧。”“我要写出一个大东西才死,不然我不甘。我越读托尔斯泰越难受。你知道吗?”

3.文体知识

活动二:自读课文,完成问题 1.你有哪些补充的字词?

2.你画出哪些重点或优美的句子? 提示:对话中的具有潜台词的句子

3.通过预习,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吗?

节选剧本讲了资本家周朴园与始乱终弃的鲁侍萍的对话及周朴园与被丢弃的儿子,代表工人的鲁大海之间的对话。

4.在下面《雷雨》人物关系表中对他们的身份和关系作出标示吗? 繁漪 周朴园 侍 萍 鲁贵

周冲 周 萍 鲁大海 四凤

(带着预习,进入第二层级)

二、第二学习层级:读懂

第二步:激趣导入

文学史上,有许多作品在当时社会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雷雨》就曾引起轰动,因为它是上个世纪30年代时作家曹禺为我们勾勒出的一幅图卷,即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空气里一场即将到来的社会大变动的雷雨。

第三步:学案(问题)导学或主题学习 活动一:再读文本,总体感知,学会思考

1.本课节选了《雷雨》的第二幕戏,试梳理这场戏的情节,你能将这场戏分为两场吗?

第一场戏:写三十多年后周朴园与鲁侍萍再次相见。意外相见,二人之间展开了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

第二场戏:写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的相见。父子相见,却是仇人,血的控诉,让人不忍卒听;母子相见,却无法相认,还不能不喊出“这真是一群强盗”。本场主要是由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展开的矛盾冲突。

2.提问:节选《雷雨》第二幕中出场的人物主要有哪几位?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这一幕出场人物主要有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和周萍。这四个人原本是一家,分别为夫妻、父(母)子、兄弟的关系。但30年后,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复杂,已超出了家庭、血缘的意义,表现为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之间的尖锐的阶级冲突。

活动二:精读文本,完成问题,学会展示(也可主题学习: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向)

1.研读第一部分

(1)剧作题名为“雷雨”,戏剧开头的“舞台说明”(“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这对于剧情发展有什么作用?

渲染气氛,暗示一场人间的雷雨即将来临。

(2)30年前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婚恋情形如何?侍萍因何遭遗弃并于大年三十的晚上投河?

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然后讨论、分析,教师巡回点拨。

(3)周朴园对“死去”和活着的鲁侍萍有怎样的变化?这反映了怎样的阶级矛盾?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体会前后的变化,感受其间存在的阶级矛盾。

(4)周朴园三十年来所做的一切(打听下落,保留旧家具,记住生日等),可看出他对侍萍是真情,还是假意呢?

言之有理即可。 2.研读第二部分

(1)在“斗争”一场中,周朴园为什么没有顾及父子之情?

他们的立场不同,阶级不同。

(2)剧中通过鲁大海的话交代了什么? 交代了周朴园的发家史。

(3)鲁侍萍为什么不认儿子周萍?

在周萍打了鲁大海两个嘴巴后,鲁侍萍对周萍说:“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这断断续续的一句话,道出了人物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鲁侍萍迫切想见到自己阔别三十年的儿子,却没想到竟看到了如此令人痛心的场面。她的感情由“想念”一下变成了“愤慨”。因为一道森严的阶级壁垒已经横在她面前。阶级的对立,使她再也不能叫出“萍儿”这个长久在心底呼唤的名字了。

3.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

(1)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剧中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特点吗?

精读剧中周朴园与鲁侍萍相关对话,分小组讨论,派一名代表发言。 (2)作者给剧本取名为“雷雨”有何意义? 戏剧在雷雨之夜进行,这就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变革中国现实的大雷雨即将来临。

活动三:勤于动脑,学会提问,设擂辩论

你能提出关于文本内容理解的问题吗?提出来,共同讨论。

(设计特点:《学案》导学与学生自主提问结合,课堂既重点突出,又体现生成生动。)

(在读“懂”基础上,生成问题,进入第三层级)

三.第三学习层级:读好

第四步:合作探究(定向阅读,初步生成问题,开展合作探究) 活动一:学生自主生成问题。

1.教师对学生进行生成问题方法指导。

第一、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前两阶段学习的基础上,做到:(1)要有疑而问,探究才有针对性;(2)要有启发而问,能借此深化课文的学习;(3)要有本探究,即要结合文本展开探究;(4)要有效探究,即探究出的答案有一定的深度或新意。

第二、从哪些角度提出问题?(1)从写了什么的浅层角度(如有哪些基本内容,表达了什么主题思想,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等);(2)从领悟为什么这样写的角度(如文本的深层含义,谋篇布局,语言特色,写作技巧等);(3)赏析这样写好在哪里的角度(内容上有主题思想和艺术形象,

形式上有结构安排、线索设计、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等);(4)创新思维角度(如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如果你是作品中的人物会怎样,这篇文章的某一方面对你有什么启示等)

2.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领悟,每人提出一两个较有价值的问题,写在纸条上,并试着自主探究。

3.小组选择问题。组员将问题在课前交给小组长,组员共同评估问题,选择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活动二: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小组合作探究。全体组员围绕问题,发表观点,寻找依据,写出汇报材料。

教师寻视各组,了解情况

(设计特点:提问是创新的起点,问题由学生自主生成;减少教师预设,课堂灵活度高)

第五步:成果展示

展示探究成果,打开思维障碍,促进交流合作。 活动一:分组展示

(1)分步展示,质疑解疑。(略) (2)自由提问,设擂展示。

针对学生探究情况,学生可自由提问,先由学生回答,难点问题可由教师点拨或回答。

活动二:教师补充探究问题

根据活动一开展情况,教师适时补充探究问题,学生自由问答,教师相机点拨。准备问题:

周朴园一直用着侍萍用过的旧家具,记着她的生日,甚至保留着她喜欢关着窗子这样的生活小习惯,怎样看待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

首先,周朴园并非认识不到自己当年对侍萍所犯下的罪恶,比如在鲁侍萍讲述往事的时候,他“苦痛”“汗涔涔地”,因此为了求得良心上的安宁,为了表示自己赎罪之心,他有些刻意地表达自己对侍萍的怀念,从这个角度看,他的怀念是刻意、虚伪的。

其次,当年他和侍萍确实感情深厚,侍萍还为他生了两个孩子,他难免会留恋过去他和侍萍的感情生活。这种留念之情是真实的,也是如今他的感情中让人觉得最有“人性”的部分。不过,它是属于过去的,因为如今他的感情已经被严重扭曲了,因此,当他得知侍萍没有死,而且就是眼前的鲁妈时,现实的利害关

系占了上风,他的温情一下子消失了,于是发出了冷酷无情、带有侮辱意味的质问。至于他向鲁侍萍表白的他是如何“纪念”她的话,基本上是为了软化她罢了。

第六步:迁移应用

活动方案一:知识积累,巩固训练。

1.巴金说:“《雷雨》是一部不但可以演,也可以读的作品。”《雷雨》的语言有丰富的潜台词。所谓潜台词就是深藏在台词之中的真正含意,没有直接写出来,而是通过台词流露、表达出来的。俗话说“说话听声,锣鼓听音”,指的就是话中有话,有潜台词。如:

周朴园 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鲁侍萍 哦,好地方。

两个人都说“无锡是个好地方”,但周朴园这样说,反映了他对往昔的眷恋,是一种真情的流露;鲁侍萍这样说,表面上附和了周朴园,实际上是说那是你的好地方,而是我的伤心地,说的是反语。

请小组合作,探究下列对话的潜台词是什么。

(1)例如第二幕从开头到“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这部分内容,周朴园一共说了六个“哦”字。 你能说出这六个“哦”字的潜台词吗?

①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②哦,很远了,提起来大家都忘了。 ③哦。

④哦?你说说看。 ⑤(苦痛)哦! ⑥(汗涔涔地)哦。

(潜台词:未说之意、心中所想)①是资本家对下人漫不经心的询问口吻;②是勾起周朴园的回忆,他陷入沉思之中;③是一般应答词;④是表示惊奇,用了问号;⑤是谎言被当面揭穿时,不由自主地发出的情态词,用叹号;⑥是作贼心虚的窘态。一个简短的“哦”字,就有如此丰富的意蕴,生动揭示出周朴园由漫不经心到心虚惶恐的心理变化过程。

(2)看如下对话,探究其潜台词是什么?

周朴园 (喘出一口气,沉思地)侍萍,侍萍,对了。这个女孩子的尸首,说是有一个穷人见着埋了。你可以打听到她的坟在哪儿么?

鲁侍萍 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

(潜台词:正话反说)周朴园把梅小姐逼上绝路,这明明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为什么鲁侍萍反而说成是“闲事”?潜台词是:你周朴园干的丧尽天良的坏事还少吗?这梅小姐的事,对你来说,只是小菜一碟,闲事一桩,何必那么装模

作样?鲁侍萍故意化大为小,正话反说,对周朴园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深刻的揭露。

(3)探究下面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 ①周朴园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这句台词逼真地表现了他当时对鲁侍萍不敢相认不愿相认又不能不相认的犹豫矛盾的心态。

②鲁侍萍 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 周朴园 可是你──

周朴园想说的话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有多种猜测,从上文“这于我的心也安一点”推知:“可是你生活得这么艰难,我实在于心不忍啊。”从下文“侍萍,你不要太固执。这一点钱你不收下,将来你会后悔的”推知:“可是你也别太任性,太固执了,你境地这么艰难,这钱你现在不要,将来喝西北风可别后悔啊。”从上文“算是弥补我的一点罪过”推知:“可是你未免也太过分了,连这赎罪的机会也不给我吗?”

(4)探究下面一段对话,鲁侍萍为何不直接说出自己的身份? 周朴园 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 鲁侍萍 哦。 周朴园 你知道么?

鲁侍萍 也许记得,不知道老爷说的是哪一件?

周朴园问:“你知道吗?”鲁侍萍不是回答说“也许知道”,而是回答说“也许记得”。为什么会答非所问昵?这里的潜台词是:你当年犯下的罪行,我岂只知道,而是刻骨铭心地记在心里。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鲁侍萍 不敢说。

她不想急于和周朴园相认,她现在要以局外人的身份冷眼看一看,这个当年的负心汉,他的情究竟是真还是假,这个当年把他赶出家门的怨家仇人,他的心究竟有多黑?

(5)结合前后语境,探究周朴园为什么突然改变说话的语气?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周朴园和鲁侍萍刚刚相认,为什么突然提出这么两个问题呢?初一看,使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是读到下文,周朴园说:“鲁贵像是个不老实的人。”

“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原来周朴园是怀疑,鲁侍萍是受鲁贵的指使前来向他敲诈的。

活动方案二:比较阅读,举一反三。

用学到的知识,课外阅读曹禺的另一部代表作品《日出》,说说你喜欢哪部剧本,为什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